後來發現它好多款式都過於花俏,就沒有什麽再看了.
今年發現ASOS網站,第一次看發現上面的牛的價錢顛覆了店面的, 這麼便宜就看看吧?
買了一陣子各種品牌后,的確GSTAR還是比較多, 可是尺寸有點亂,
有的29超緊的, 有的29很正常, 有的30超緊,還有30超松,還有一條31的腿很貼,腰較鬆,不扎皮帶有點HOLD不住的感覺,也許是因為各個版型本來也就差別很大.
這次意外買到一條MII的,家中其他的之前沒注意產地,現在去看了一下大都是TUNISIA,
還有一條2006年買的,是INDIA製造.
INDIA的布標很粗勇,以前不懂養褲子,沒在管色落,都是穿過就洗,有可能每天穿就每天洗,
不過它水洗標上的字到現在還是十分的清晰,
而今年才買的褲子,褲子本身都還沒洗,水洗標上的字可能因為褲子穿了幾次就很快不見了.
奇怪?環保染料?
不說其他的,先說這條 MII的吧.
買的時候根本沒太仔細看是什麽型號,雖然現在點進去看是特價.
也不知道之前下單的時候到底是不是特價?
買東西買昏。這條名字寫 G-Star 3301 Straight Jeans
可是穿起來是SLIM 的感覺,太可怕了,褲腳還是縮的.
難道寄錯?不過挺喜歡它的版型,就這樣吧.
買完幾天后看銀行帳單被扣掉S$191.95 (USD143.62 )

褲子是寄去我女友公司.網購買很多東西都叫她收貨感覺比較不會丟失.
她收到貨后隔著塑料袋一看就說電話我: 這麼小,我覺得你肯定穿不下.
我說這個版型是SLIM的,可能看起來是比較小吧。(以前沒買過SLIM的褲子沒得參考)
家裡其他STRAIGHT版我穿30覺得太寬鬆了, 這次SLIM的就還買30的試試也許就是正好會合適?
結果晚上回家一穿真的是很緊繃,小腿的地方直接塞滿不能移動.
跟版上有貼出尺寸的人相比,我的腿好像也沒有比他們粗啊,這褲子真窄. (我小腿肚一圈39CM).
下面的圖有跟STRAIGHT的款對比,腰圍小了差不多3CM. 平量只有38.5CM.
不過褲長和褲腳開口尺寸還是很滿意的.
我晚上就穿著這在家裡走來走去, 蹲下的時候感覺更是緊繃, 但奇怪的是並沒有十分的難受.
十幾分鐘后脫下來,因為太緊脫成反面才脫得下來.反面就真的很好脫,表面很滑,沒洗過的料子可能就這樣吧.
隔天下午回家,我又把它翻出來穿,因為穿了一條比較滑的內褲, 我就發現褲子變比較好穿上去.
還在家裡玩電腦的時候硬穿了1,2個小時.
總結,內褲的材質也會決定你外褲穿的尺寸啊.
普通棉布的內褲跟外褲之間 摩擦力比較大吧.就會很難拉上去。
順便說一下內褲,大家不要幻想是什麽絲質內褲之類的.
內褲牌子SKINXWEAR 灰色 超彈性柔軟材質短版四角內褲(Hip Trunk) 寬版綠色LOGO字樣褲頭.
(在實體店買的, 本來也是忘記了叫啥名. 這個名字是在網拍搜索到的,給大家看,聽起來還好像很複雜)
這種材質的跟外褲直接接觸會變好像沒什麽摩擦力.很容易就穿上,以後很緊的褲子都配這種內褲來穿吧.
本來還是打算把這條牛換大一個號的,今天穿了之後還是決定就這樣穿吧.
因為除了蹲下小腿有壓力, 其他地方感覺還不錯. (雖然照片看起來很緊繃)
事實證明一年後的現在已經不緊了。而且我體重並沒有變輕。
另外啊, 穿這個緊褲子也是想提醒自己不要間斷去運動.
最近有點沒在控制飲食,年尾聚會又特別多.
穿一條有壓力的褲子就會一直想去運動,
等哪天穿這條到覺得完全無壓力再來拍一張比比看. 我想要它變小垮.
另外,我想知道按上面的情況, NUDIE的TF如果我穿30會不會太擠呢 (要比現在松一點點)
因為這條在我還沒撐松或者還沒瘦下來之前我是沒可能穿出去玩的.
因為,絕對,絕對會影響我玩樂的性質.另外出去玩經常會坐在地板,我確定我辦不到.

相信褲子的尺寸會決定以後的身材,所以不要穿的太放鬆的版吧.
一定要FIT FIT FIT!
這2年上班, 除了週五, 或是碰到要去做SHOW的週末,基本沒有機會穿牛仔褲了.
上班的褲子因為材質比較薄,軟,結果是變成有點要越穿越大尺寸的樣子.
不想穿的非常貼身,因為我不是很瘦的類型.
曾經的我,褲子只有牛仔褲啊.
這條看似有變鬆的潛力, 我就慢慢馴它吧. 另外馴一下我自己的身材.


前面

後面

口袋

排扣

褲標

MADE IN ITALY

褲腳

折起

褲腳尺寸

正面照.衣服是剛從衣櫥翻出來的,沒熨, 傷眼勿怪.
搭沙漠靴也好看,懶得換了.
不貼臉, 是因為覺得這張拍的太醜

背後.

跟MORRIS TAPERED比一下, 因為這條剛好就掛在門後.
跟STRUCTOR LOOSE看起來很像, 但是這條 屁股比較貼.好看.都是30的.
所以LOOSE我要選29, TAPERED我要29或者30.

腰圍小3CM...

色落的問題不知道會怎樣,其他褲子好像顏色都定過的,洗幾次還是什麽變化.
..但是我還蠻喜歡原色不會掉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