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erdchen wrote:其實很可惜的是,奇摩...(恕刪) 神岡右線在台灣應該算是超級低調,簡直可以說是行銷投入0了,在不商業化一點,可能真的要包袱收一收,通通包去日本了當然啦~相關技術性的東西還是會有,但是還是要走向商品化的路阿
aferdchen wrote:老闆跟我說因為以前的膠水耐用度很差,所以固特異手縫才多,也沒辦法大量生產,現在膠水品質已經比以前的年代品質好上太多,也導致於,用膠水黏的鞋,比起手工繁複的手縫幾乎被取代掉... 哈哈哈老闆想騙誰啊我自己的經驗:Timberland Earthkeeper 6吋靴,三年不到最外層大底脫膠掉下來。Ralph Lauren某便宜麂皮Ranger boots,一樣三年不到整個大底脫落。這些都是以前不懂鞋的時候買得,Earth Keeper專櫃貨快6000是我第一雙「(當時認為的)高級靴」。慘痛經驗後自此不再回頭看這些膠合靴了
aferdchen wrote:其實很可惜的是,奇摩...(恕刪) 噗!看到膠水黏的那一段,實在是有點本末倒置的感覺. 我對一些台灣廠家的觀感是能省則省,能暪就瞞. 在很多業界都是良莠不齊,造成了消費者對業者及產品的不信任. 真心期待台灣的廠家能夠實事求是,精益求精.
其實幾年前聽到也是有點詫異就是了,不過這種店當今真的不多啦,都移到大陸了不管這位製楦店老闆的閒話家常,確實現在台灣要找固特異手縫的靴不多了,印象中他對製楦很懂,但對製鞋不懂,不過當時也是不少名詞聽沒印象就是了,甚至到轉角的鞋材行去買製鞋工具,我才發現真的要學得上網看不少資料...我自己兩年前買的塑膠楦都還停在鞋面和中底板得設計上不動...也說不定球鞋製法和皮鞋又是不同領域,當時店內清一色都是球鞋楦不過膠合就算底掉了還是可以補啊,甚至有中底的都還可再加縫線上去,修鞋師父都是很強的
aferdchen wrote:其實幾年前聽到也是有...(恕刪) 膠合其中一個不好的地方是沒辦法跟GOODYEAR一樣用愈久愈貼合腳型這跟中層的那層軟木有關,除了緩衝之外,日子久了那層木就會被長久以來腳面向下施的壓力壓出腳形與皮製鞋面同時跟著主人的腳型變化,愈穿愈好穿不是沒原因的
費紳爺 wrote:噗!看到膠水黏的那一...(恕刪) 費爺說到的其實真是台灣紳士皮鞋的一個惡性循環阿早期膠水品質沒這麼好是事實,他們用的不是現在這種化合膠,而是水性膠,也就是糨糊,澱粉糊那種膠只要潮濕,就會水解,然而在那個時代,以製鞋而言,糨糊的功能本來就不是在於永久性的黏合而是暫時固定位置的需要,所以在正統手縫鞋,會用到近乎不可理喻各種結構,縫法,工法超繁複,目的在於用這些結構來鞏固整雙鞋,而盡可能是少用到膠水,而保持真皮的吸濕透氣效果,所以當這種手縫鞋需要換大底實,或者大修時,會遇到拆線拆到抓狂火大憤怒,但是一旦線拆完就不用費太多力氣就可以拆解掉鞋子,而不傷及鞋的結構與皮料,這與小提琴與部分高級家具的做法一樣,會盡量避免使用很強的黏著劑,以保持可修復與可逆的特性.而強力黏著劑,是因為有大量生產與降低成本的需求,漸漸被改善而誕生的產品,他當然也實際衝擊到手縫鞋或是所有縫線結構的鞋款但是黏合鞋就算現在的膠水很厲害,黏合鞋與縫線鞋的耐用度還是天差地遠阿但因為台灣曾經是黏合鞋的超級生產國,造成縫合鞋的急遽減少,商家狂賣狂講,消費者也狂買各種似是而非的論調,由商家口中去教育消費者例如台灣各大百貨的紳士鞋區,去繞一圈,最常聽到的就是"我們的鞋超軟超好穿"也可以聽到很多消費者試穿驚呼"真的好軟好好穿喔",而且還很輕這樣的論調真是讓商家有了正大光明的理由來偷工減料,開始在鞋子看不到的地方,東挖洞西挖洞,能發泡就用發泡,緩衝層換入各種化料,乳膠墊越墊越厚皮革鬆軟,摔皮紋摔到皮革組織都快閃架了,一樣可以拿來用,因為真的很軟這些絕對是在台灣紳士鞋市場中屢見不鮮的情景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