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台灣電子業不再領先


herbu wrote:
實施員工分紅費用化後, 30 倍還原成 1, 在這個情況下, 員工也就不需要拼命工作了;
資方要補足這 30 倍的能力差, 就得提高研發資金, 但因為無法一次把研發資金提高 30 倍, ...(恕刪)


那是以前太爽了,造成股市投資人根本沒有紅利可分,公司的獲利80%全被員工分紅和董監事分紅給分光光了, 那誰還要再去買你家的股票? 賺錢了,投資人沒剩多少可分, 賠錢了, 卻要買股票的人去承擔, 把人家當阿呆嗎?
herbu wrote:
回應樓主的問題, 電子業不再領先, 不是員工能力出現問題 (至少 10 年內不是),
也不是資方不願出資研發, 而是, 中華民國的政策出問題, 導致結構性的競爭力大幅衰退.
對電子業前 20 年的光景來說, 這個錯誤的政策叫 "員工分紅費用化";
它的問題在於, 沒實施員工分紅費用化之前, 法規規定每年公司只能提撥盈餘的某個百分比來分紅給員工,
而這個分紅如果是以股票型式來發, 可以以面額 10 元來發放; 因此, 若某公司在員工分紅費用化之前,
發了 1000 萬股票分紅, 則一共可發出 1000 張;
但因為若這家公司很爭氣, 股價有 300 元, 則實際上分給員工的紅利, 換算成現實股價是 1000x30 萬.

不好意思,本人是財務會計界打混的,看到您這句不得不跳出來說幾句...員工分紅費用化並不是錯誤政策。
為什麼要員工分紅費用化?你不要只看影響,因為那會以偏概全的結果論...

員工分紅沒有費用化,在財務上會造成股權在無形中被稀釋,那後果更嚴重,因為影響的是整個投資市場。
之所以要費用化,就是避免員工分紅影響到原本既有股權股東的權利...分紅費用化說穿了就是改由企業承購這些額外發行的股票股權,認列為企業的費用,發給員工做犒賞。

我說簡單點,如果員工分紅沒有費用化,持續發股票十年二十年給員工,你覺得那些股票還有多少價值?越晚收到股票的人越慘,因為他們拿到一堆沒價值的廢紙...而原本就持有股票的股東來說,假設原本發行1000股,他持有250萬股,共有1/4股權,沒有經過費用化發行股票之後,你覺得他還持有1/4嗎?

員工分紅費用化是要企業謹慎的考量犒賞員工的方式,並且在不影響整個資本市場穩定運作的情況下發放分紅給員工,而不是發放給員工後卻反過來造成企業投資和經營上的高風險和問題。(別忘了連外資都跳出來批評,你還認為台灣過去犒賞員工的配股沒問題嗎?)

有興趣可以去查一下員工分紅和股權稀釋這兩塊...員工分紅費用化是在我大二大三的時候推的,所有的會計老師沒有人跳出來抨擊這項政策,所以我並不認為這項政策是錯誤的...至少對企業資本的穩定上,這個政策是正確的...
有興趣可以研究閱讀:這裡
股東權益只是一部分,企業盈餘虛增等等的問題也是需要解決的...你可以想想看你為什麼會單方面的認為員工分紅費用化是錯誤的,是不是倒果為因得到的答案呢?
----------分隔線-------------
廢話說多了,後面來談談為什麼台灣會這麼慘...
一句話就是台灣無良老闆橫行...台灣產業投入再研發的花費上本來就少很多,把所有的東西壓寶在作業人員的低薪資和高工時上,你敢說這不是台灣輸了的主因嗎?
縱觀台灣20年,台灣跟韓國、日本、新加坡、香港差在哪?最主要的差別是在於台灣人賺錢拿來享樂,他人賺錢是拿來投資賺更多的錢...韓國投資一堆錢做企業轉型升級,買日本的技術縮短製程開發時間,新加坡投入大量資金請來一堆專家,研擬一個固定的金融和物流政策,使新加坡變成亞洲的金融中心之一...

台灣說真的問題就是在企業家身上,這些人往往沒有高瞻遠矚,沒辦法看到後面市場變化,也不想去主導市場變化,只想著有錢能賺就好,當個萬年老二...結果韓國竄起,現在連老二都當不了...
比起口號和意識型態的抗韓,我建議台灣人應該去研究一下,過去十年韓國企業做了些什麼,台灣企業又再做什麼?至少我現在看到台灣主要還是靠代工接單,號稱科技業,實際做研發、開發的佔比多少?
就我所知那些開發和研發的工作大部分已經移到日本、中國上海、韓國去了...看看多少外商在台灣設的點撤掉或是轉型成客戶服務用點準備裁撤就知道台灣已經糟糕到什麼程度了...
居安思危,台灣如果再不想著怎麼轉變,最該掏錢出來改善社會的還在那推託,那台灣未來五年只會雪上加霜,被整個世界甩出產業鏈...
最大的問題是
政治掛帥 漠視專業
小蔣手下那批技術官僚(李國鼎、孫運璿)
帶著台灣從傳產到科技業 台灣錢淹腳目
老李中後期後開始到扁扁 政治口號喊得震天響
台灣亂成一團 金融房產掏空層出不窮 產業轉型是啥能吃嗎

個人以為當時轉型亞太金融中心兼轉運中心的話台灣可以更上層樓
外國人對大陸不熟悉不敢貿然進入加上台灣地理位置優越 (大陸面向太平洋的門戶)
可惜了
你不投資別人還是會慢慢進入 現在對岸還不是崛起了
看著高雄港運量排名一直掉
現在的台灣...

peterTG wrote:
不好意思,本人是財務會計界打混的,看到您這句不得不跳出來說幾句...員工分紅費用化並不是錯誤政策。


同意

1) 員工分紅費用化, 不是錯誤. 而是把先前的不正常狀態修回到正常, 把先前的不合理狀態修回到合理的作法. 它是在修正以前的錯誤.

2) 員工分紅費用化的規定, 從來沒有禁止企業作員工分紅. 只是要求企業在報表上, 把所作的動作誠實反應在報表 (損益表) 上給人知道.


...在所有重大方面, 依照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編製並允當表達該企業之狀況.

(知道這句話會在哪邊出現的應該看得懂前面要講的事)
近畿小子 wrote:
最大的問題是
政治掛帥 漠視專業
小蔣手下那批技術官僚(李國鼎、孫運璿)
帶著台灣從傳產到科技業 台灣錢淹腳目
老李中後期後開始到扁扁 政治口號喊得震天響
台灣亂成一團 金融房產掏空層出不窮 產業轉型是啥能吃嗎

個人以為當時轉型亞太金融中心兼轉運中心的話台灣可以更上層樓
外國人對大陸不熟悉不敢貿然進入加上台灣地理位置優越


你這論述反而是 政治掛帥 型論法的典型.

政策就政策 (對事), 怎麼小蔣老李之外, 有個扁扁沒有阿九?
然後具體的政策例, 那個什麼亞太金融中心, 亞太轉運中心
"台灣地理位置優越"? 優越在哪邊?
為什麼人家要特地從大陸凹進來一下給你 "轉運一下" "金融一下" ?
或是你會以為台灣 10 年前 20 年前採用這什麼亞太 xx 中心的提案,
就會可以擋住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

我不知道你現在歲數多少, 以後狀況允許的話建議去國外留學或是工作一段時間比較好.
較不會有島國天下的自我本位視線產生.



peterTG wrote:
比起口號和意識型態的抗韓,我建議台灣人應該去研究一下,過去十年韓國企業做了些什麼,台灣企業又再做什麼?至少我現在看到台灣主要還是靠代工接單,號稱科技業,實際做研發、開發的佔比多少?


補一個參照點就好:

Samsung 的研發支出. 2011 年時約 90 億美金 (2,700 億台幣)

[Economist 資料]
http://www.economist.com/blogs/graphicdetail/2012/10/focus-7




(第 2.3.4 位是藥廠, 其他的前 10 名應該大家都認識)


Apple ? 排名在這張表之外.
除了怪政府怪老闆~也順便檢討一下自己吧~
為了台灣的產業轉型~自己又做了什麼專業上的升級?
chiyenms wrote:
補一個參照點就好:S...(恕刪)

其實應該要追加說明,有投資研發不代表就一定會賺錢...就好比NOKIA...
投資和收穫不見得成正比,但台灣企業在開發的投資比真的太少...完全是靠壓低人力薪資來提高產值的...所以台灣科技業就算倒光,老實說我一點都不會同情。

台灣過去人很愛提亞洲四小龍,現在被甩到其他人的車尾燈我們都看不到,原因出在哪應該很明顯...
這絕對不會是剛入職場的7年級或8年級造成的,也不能全部歸給國際經濟不景氣,日本人薪資比我們高兩倍多快三倍,經濟不景氣和失業率高升對日本的影響絕對比台灣只多不輕...

再研究一下韓國為什麼能竄起?絕對不是什麼政府有沒有全力支持可以影響的,台灣政府全力支持一個企業好了,老實說能跟全世界多少國家的企業對抗?三星、LG等等韓國品牌能橫掃全球,說明人家一定有該做且做了的事情,而我們還在醉生夢死...
台灣現在所有的意識形態操控,老實說跟義和團沒兩樣,不去探究他人為何成功,不為成功做投資支出,看短不看長,有老二可以做就好,這些心態如果再不改改,相信未來10年內,台灣會完全從世界上消失...

jedijack wrote:
除了怪政府怪老闆~也順便檢討一下自己吧~
為了台灣的產業轉型~自己又做了什麼專業上的升級?

一個企業不買電腦,不買印表機,員工不需要用到這些東西,永遠紙本作業,無法學會並了解這些東西並創造更高的價值。
但這表示這些員工在公司上班用手工作業,回家就一定不會任何電腦技能嗎?台灣勞工現在就是這樣的狀態,有知識、有能力,但沒有發揮的地方,企業家在省成本不做產業轉型,人工作就是永遠做代工...但並不表示這些人離開了代工就什麼都不回。
這樣說你明白了嗎?沒做產業轉型,該負責任的是政府和企業家,不是人民。

事實是台灣固步自封,現在資訊發達,人才為什麼會外流?
台灣大量的外流人才就說明了人已經具有超越了現有環境的能力了,是現有環境不改變,所以導致某些人只好往外走。
而某些25~35歲的人則是被家庭綁在台灣,不能往外走,但這並不表示台灣人的素質和專業跟不上...

像台灣人這樣求個職都要有18般武藝樣樣精通,還要有符合企業條件的人格特質,這種勞工你放眼世界找給我看看...日本、新加坡、韓國都對台灣人伸手,除了廉價之外,說真的就是肯定台灣人的實力...換做是你,你會花比較便宜的錢請一個廢物嗎?
但今天有一堆很強很棒的勞動力在他國,要命的是他們的薪資待遇廉價到你做夢都會笑,而且超認命、有責任感又不會得寸進尺,你不要嗎?
簡單一句話:
「當獲利是來自於需要員工嚴重超時加班, 跟壓低員工薪資福利的產業, 哪裏來的競爭力?」

員工可不可以加班? 可以啊~ 別以為國外公司不加班爆肝, 想太多.
問題是公司賺錢他們能拿到相應的薪水跟紅利.

而我們的電子產業有一部份的獲利是必須壓縮員工拿到的東西才會有「勉強算得上」的獲利.
長此以往不過就是個惡性循環而已.

我知道很多人喜歡動不動就怪政府. 問題在於政府可以「指揮」什麼產業要做什麼事嗎?
什麼年代的事了? 老闆不聽的可以拖去槍斃嗎? 不行了啊~~ 政府大概能做的,就是給一點
甜頭,看錢跟人會不會進來. 這讓我想到某天跟貓奴同事聊天, 她說她家的家具沒有一個
是好的, 都被抓爛了, 我問說不是有給貓磨爪的板子嗎? 她說了:「你以為你買了貓抓板,
牠們就會去抓了嗎?」...

韓國會強是政府跟大企業強力掛勾,政府可以全力推動他們想推的企業,我們要這種政府嗎??

政府能做的不是去救不行的產業(偏偏這些產業的勞工失業了都會跑來叫政府救), 而是看
時代潮流推動新的產業發展. 不過很可惜這幾任政府都多是做表面工夫....
與失敗為伍者,天天靠盃都是別人的錯。 與成功為伍者,天天跟失敗切磋直到不再出錯。
peterTG wrote:
其實應該要追加說明,有投資研發不代表就一定會賺錢...就好比NOKIA...


這個應該不用追加, 本來 "投資" "研究" 這類東西, 就是不保證成功, 有可能會虧的活動.
台灣企業中有些帳記到 R&D 項目, 但沒有 R&D 之實那種的就不講了.

peterTG wrote:
再研究一下韓國為什麼能竄起?絕對不是什麼政府有沒有全力支持可以影響的


這個是有關連有影響, 但非唯一因素.


peterTG wrote:
台灣大量的外流人才就說明了人已經具有超越了現有環境的能力了,是現有環境不改變,所以導致某些人只好往外走。


但實務上, 台灣人才外流還是相對不利的 (島國因素, 出國的難度與成本高)
勞工流動力較低的結果, 也是造成台灣企業家可以比較容易壓住本地薪資的原因之一.

peterTG wrote:
像台灣人這樣 求個職都要有18般武藝樣樣精通,還要有符合企業條件的人格特質,這種勞工你放眼世界找給我看看


一個現在 企業於 104 網站上找人 的參考案例:

http://www.104.com.tw/jobbank/custjob/index.php?r=job&j=4b73462c5d49425934353d6637413a1b83b4d476f37394324242424673c642928654j98&jobsource=my104_apply



會計 兼翻譯 兼Sales 兼總務 兼人事 兼秘書 兼商品企畫 兼客服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