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u wrote:
實施員工分紅費用化後, 30 倍還原成 1, 在這個情況下, 員工也就不需要拼命工作了;
資方要補足這 30 倍的能力差, 就得提高研發資金, 但因為無法一次把研發資金提高 30 倍, ...(恕刪)
那是以前太爽了,造成股市投資人根本沒有紅利可分,公司的獲利80%全被員工分紅和董監事分紅給分光光了, 那誰還要再去買你家的股票? 賺錢了,投資人沒剩多少可分, 賠錢了, 卻要買股票的人去承擔, 把人家當阿呆嗎?
herbu wrote:
回應樓主的問題, 電子業不再領先, 不是員工能力出現問題 (至少 10 年內不是),
也不是資方不願出資研發, 而是, 中華民國的政策出問題, 導致結構性的競爭力大幅衰退.
對電子業前 20 年的光景來說, 這個錯誤的政策叫 "員工分紅費用化";
它的問題在於, 沒實施員工分紅費用化之前, 法規規定每年公司只能提撥盈餘的某個百分比來分紅給員工,
而這個分紅如果是以股票型式來發, 可以以面額 10 元來發放; 因此, 若某公司在員工分紅費用化之前,
發了 1000 萬股票分紅, 則一共可發出 1000 張;
但因為若這家公司很爭氣, 股價有 300 元, 則實際上分給員工的紅利, 換算成現實股價是 1000x30 萬.
近畿小子 wrote:
最大的問題是
政治掛帥 漠視專業
小蔣手下那批技術官僚(李國鼎、孫運璿)
帶著台灣從傳產到科技業 台灣錢淹腳目
老李中後期後開始到扁扁 政治口號喊得震天響
台灣亂成一團 金融房產掏空層出不窮 產業轉型是啥能吃嗎
個人以為當時轉型亞太金融中心兼轉運中心的話台灣可以更上層樓
外國人對大陸不熟悉不敢貿然進入加上台灣地理位置優越
chiyenms wrote:
補一個參照點就好:S...(恕刪)
jedijack wrote:
除了怪政府怪老闆~也順便檢討一下自己吧~
為了台灣的產業轉型~自己又做了什麼專業上的升級?
peterTG wrote:
其實應該要追加說明,有投資研發不代表就一定會賺錢...就好比NOKIA...
peterTG wrote:
再研究一下韓國為什麼能竄起?絕對不是什麼政府有沒有全力支持可以影響的
peterTG wrote:
台灣大量的外流人才就說明了人已經具有超越了現有環境的能力了,是現有環境不改變,所以導致某些人只好往外走。
peterTG wrote:
像台灣人這樣 求個職都要有18般武藝樣樣精通,還要有符合企業條件的人格特質,這種勞工你放眼世界找給我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