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3 vs Golf R 的測試比較出來了


AlfaBrera32 wrote:
前驅車靠懸吊調整到轉向中性,就我目前了解的知識,唯一我認為合理的做法是加寬前輪..

若不是這做法,唯一想到的是讓轉彎時後輪的接地面積變小...
這種做法可以轉向中性,但相對前法應該是過彎極速下降..

早先我看到 RS3 前輪可以選寬一點的,覺得這設計不錯,不過,想到現實面上我都會調胎來延長輪胎壽命.

一部車如果DIY或找外廠保養,我現在反而覺得輪胎是最貴的耗材
如果買RS3 我想我還是不會選把前輪加寬...
-------------
單就原理來看,仍然是前後配重 50:50, 且四輪驅動似乎最好,但前提是車重不能增加太多.
而 MR 的設計在扭力過大時,輪胎似乎一定會打滑,就浪費的引擎的扭力.
MR 配重 50:50,過彎時不踩油門依該轉性中性,但一但踩油門,後輪要負責轉向的向心加速度所造成的力,且又多了切線方向的加速力.
前輪僅須負責轉向所需的向心力. 後輪負擔較重,因此一定會提早超過最大靜摩擦力而打滑.最後就是轉向過度.


單就原理來看,似乎是電動四輪驅動車,前後各一個驅動馬達,配重做到 50:50 ,這似乎是最理想的設計. 即便是彎道中加速,也是四輪一起多出切線方向的加速力,要打滑就是四輪一起滑,這樣不就呈現轉向中性? 不管彎道中是否加速,都是要打滑,就四輪一起來...


Alfa大及各位

我本身比較只專研操控技巧,對於懸吊設計及裡面的方程式一看就懶
所以對於我前面提到的懸吊設計設定來造成前驅車轉向中性,需要查出一些過去看的資料
或是如果有哪位前輩專家可以幫忙解說或貼一下資料就感謝了

但是在看到那些之前
我想最基本的前驅能夠 oversteer 解釋是在於 "Lift-off Oversteer"
一般來說要讓前驅車能 oversteer, 通常只能夠拉 handbrake/手煞車
但是上個世紀末,賽車界改造前驅車比賽時,特別做出了前驅賽跑車能夠利用 Life-off oversteer 這種特性的設定

Lift-off oversteer 這個特性及駕駛技巧,一開始是用在中置引擎的跑車身上
利用這種weight transfer/負重移動的方式來幫助轉向,減少需要轉動方向盤及輪胎方向
但在中置引擎的賽/跑車上需要高度的技巧,不然下場就是瞬間的失控

前驅賽/性能跑車後來利用懸吊(避震x彈簧類型組合阻尼、camber/toe、前後防傾桿重量差距等),再加上FWD本身車頭就比較重的特性,來"放大",或創造出 Lift-off oversteer 的性格.... 基本上並不是每個前驅車都可以做得出來,但是如果硬是用技巧卯下去,也是有機會多少有一點,不過賽/跑車的設定就是讓駕駛及車輛輕易的就出現這樣的情況來幫助轉向

關於這個技巧在前驅車上,大家可以參考 Chris Harris 在他很年輕時所作的影片解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BYSl3dD-UQ

承上篇

對於賽/跑車來說,設計及設定比驅動方式來的更為重要
不論是前驅後驅或四驅,前置中置後置引擎等都有其優缺點

車輛性能的好壞主要在於車子本身的設計及設定
車體輕,有極高的優勢
前驅調教好也可以擁有直接靈敏的轉向性來高速過彎
所以我們會看到新civic type R 跑7:50
但是如果能夠達到每分每秒四輪的抓地力最大化,即使是1.7噸上下的車身
GTR Nismo 及 918 也跑到了難以置信的時間

RS3 及 Golf R 的定位有點接近但又不太一樣
不過 367HP 的馬力要是設定是 oversteer, 我想 Audi 會常常接到修車的案件
尤其 RS3 & A45 AMG 在歐洲雖然也不是便宜車,但是對於有$的年輕人來說,真是個好方便選擇
AlfaBrera32 wrote:
像是直流變頻馬達會不會就很容易控制輸出?...(恕刪)


坦白講,控制到目標都很容易,把介面設定好讓人來玩,大概連5歲小孩都能控制,難題在於目標應該要多少。
出彎加速時...每個彎道出彎的初始方向盤角度不同,回正速度也不一樣,這意味著每個輪胎能夠使用的循跡力不同,此時要怎樣分配動力輸出(請記得開迴路控制下,目標設定幾乎必然不等於實際目標)才能發揮最大效益?這問題應該是有解,但這樣的設定會造成前輪更多的磨耗,代表同樣的行駛距離下,前輪抓地力下降的趨勢會更快...為了適應這樣的問題,前輪的輸出必然需要更加的保守...。
保時捷去年在利曼賽事中使用四輪驅動並沒辦法奪冠,今年改採後輪驅動才得冠,雖然有可能是車手適應四驅不良,但更有可能是工程人員認為...多那一點點加速能力,不如拿來換更高的彎道速度。
fatlee3 wrote:
Alfa大及各位我...(恕刪)


懸吊設計設定來造成前驅車轉向中性....若不管方程式,其觀念如果可以知道,照理應該會讓人容易理解..

就像物理解完問題的最後方程式可能很複雜,但解釋得好的話,其代表的物理意義會讓人很容易了解...
我常常覺得物理意義比那方程式還重要..尤其是對外行人來說,比較容易懂...

我的英文聽力不夠好,所以聽不懂那個影片所要表達的事.

不過, 前驅車利用進彎時重心前移,造就轉向過度,原理上應為重心前移後,後輪壓於地面的正向力減少,摩擦力=N*Us, 因N(正向力)變小,於是後輪抓地力變小,於是後輪開打滑,重心前移時,前輪的正向力加大,因此有助於前輪不打滑.

所以,前驅車進彎時的減速,使得重心前移,將有助於前驅車過彎...

懸吊的調整使得前驅車可以重心前移 做到轉向過度,我認為主要手段,應該還是設法減少後輪的抓地力...
當然我並不懂人家是怎麼調懸吊的..

----------------

每種重心配置,每種驅動方式,確實有其優缺點,因為技術不好,可用車好來彌補.

討論這些,其實只是想如果沒有錢的限制,最理想的設計為何?

我以前主修物理,所以常常用物理的觀點來看事情.

以物理來說,轉向力是由摩擦力所提供,其實輪胎我認為稱為抓地力會更合適,因為胎塊其實會陷入柏油路裡,所以接觸面積越大,可使抓地力提升,單就物理的摩擦力理論,同一物體,以不同面放於地上,摩擦力不會隨接地面積改變,那是因為沒有考慮到胎塊其實會陷入柏油路裡的形變.

以摩擦力來說= N*Us= mgw*us; 就是重量* 摩擦係數 Us, Us <1, 向心力=m*V^2/R=mgw*us; 因為 Us <1, 所以當物體質量越大時,需要的向心力為正比增加,但摩擦力卻只以<1的比例增加,因此質量越大,轉向極限越小,這是物理先天的限制.

唯一可以不增加質量,卻又可以使摩擦力增加的手段為利用空氣力學的下壓力增加,以提升正向力.

因此,賽車彎道要跑得快,有幾個手段:
1. 質量越小越好
2. 空氣力學的下壓力越大越好
3. 輪胎接地面積越大越好...寬胎,或是雙A臂的目的
------------

其他條件相同的狀況下,單就質量而言,越重幾乎就是需要越寬胎,才可以提供相同的向心力.
如果彎道中輪胎還要提供切線方向的加速,那輪台還要更寬.

因此,輪胎根據車重,驅動輪來加大,理論上是很合理的... 前後 50:50,後驅車,後輪一定要比較大.

FF 理論上,應該前輪要比較大.
-------
只是我生性喜歡對稱的美感,因此才會想,前後一樣重,前後輪都可驅動,那理論上,前後輪應該要做一樣大....

另外就是務實的考量,輪胎如果是前後配的設計,大多後輪大上不少,越寬的輪胎越貴,而且還不是線性增加,是貴很多...
---
四輪驅動或許是前後,內外側輪胎轉速的協調性不容易做,所以才會理想與實際不同.
尤其是超高速行駛時,我懷疑是協調性難做,所以 F1 都看不到四輪驅動的設計.
這問題或許隨科技的進步會慢慢改進.

以生活上常用的速域,再放寬一點或許到 <250 km/hr 現在的科技四驅應該做的不錯了.

我相信如果四輪的協調性可以做好,四驅應該比二驅好..
當然如果務實一點,其實二驅已經夠用,而且如果沒有設計的限制,二驅輪子做大一點,保證可以贏四驅.

polyester0110 wrote:
https://m...(恕刪)
其實看到後來,影響車子的設計相當的複雜,身為消費者,管他怎麼做的,測出來的 final 成績好,就叫做得好...
雖然不見得懂理論,但是只要能看懂結果就好,有時噱頭的設計講得很好聽,但跑起來就是慢,那也沒用...
今天早上去看新TT

業務有提到RS3 sportback已經接單30餘台

第一波配額已售罄...



polyester0110 wrote:
今天早上去看新TT...(恕刪)


嗯,前幾天我有接到電話,詢問是否要訂車?
2019/7/26下午在Nurburgring, 我駕駛2019 Golf 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d1oGb3BijI&fbclid=IwAR1r5Xsw_1ydWb4wespjIWxtiNYI5vENkfZWExFNSEJyJgwYU08_8RYWpxU
AlfaBrera32 worte:
其實我覺得目前車界的雜誌還少了一項參數,過彎時的 G 值有多大? 以及方向盤轉向後,與發生最大側向G值的時間差有多少? 越少的操控感應該越好,越大的應該過彎能力越強.


請問是指skidpad嗎? car and driver找到的有:
2016 Ford Focus RS 0.98g
2015 Subaru WRX STI 0.9g
2016 Volkswagen Golf R 0.95g
2017 Audi RS3 0.98g
2015 Audi S3 First Test 0.9g
2019 Honda Civic Type R 1.02g
2017 Mercedes-AMG CLA45 4Matic 1g
2014 Mercedes-AMG CLA45 4Matic 0.94g
2018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0.95g

另外可參考Top 100 "Grip Kings" - fastest cars around skidpad 2019
MCC worte:
請問是指skidpad...(恕刪)


看 KM 77 麋鹿測試的成績, Model 3 應該明顯優於 Golf R, 所以光看過彎最大加速度,可能還是無法吻合實際結果,無法吻合的原因還要再找,但我想還是應該以實際測試成績為準.

或許該比對 KM 77測試時,彎道最大加速度,或是彎道中的加速度積分後算平均值,看看這個數據可否跟 KM 77 的測試速度對起來...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741&t=5799471


Golf R 沒有 KM 77 的成績,用 GTI來參考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0m_JPqMfxA

73 km/hr Pass, 75 km/hr 開始壓到角錐,跟 Tesla Model 3 差異相當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