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 1996 年我開始幾乎每天開車,就很討厭輪胎跳花造成高速行駛的轟轟聲.到輪胎店問老闆跳花的原因,通常就是聽到輪胎設計,懸吊造成的, 但這樣的答案我一直不滿意
為了方便討論,此篇內容全部以前輪驅動車為主的條件下討論.
因為真實的原因不清楚,所以也就無法積極的避免跳花的形成,20年前左右,大概唯一能做的就是每1萬km 左右前後調胎,2005年以前,我的車輪胎扁平比大約都是 60 左右的,這種胎通常比較耐磨, 1萬km前後調胎都沒有發生跳花的問題
2005 我換了 Audi A3 2.0T 的車,輪胎為 225/45 R17,這種輪胎相對以往材質上比較不耐磨了,1萬km前後調胎已將發生跳花了,因此從此我改為 5000km 調胎. 從此也就不再跳花
2013 我終於賣買了機車,改成騎車上下班,騎機車以後,沒有前後調胎,於是在前輪看到很嚴重的跳花現象:

直到親自看到很嚴重的跳花,我才推測出我自己認為合理的跳花原因,為了方便我在網路上找圖來說明

圖中可以看到,前輪在煞車時, A 點的受力會比 B 點大,因此 A 的胎塊磨耗會比 B 點高,長久下來,就會變成 A點比較凹陷的現象,造成滾動噪音很大
了解這機制後,就很容易推想,常常大力煞車,輪胎胎質軟,容易變形的胎塊設計,不耐磨的胎質,都會加速跳花的發生
車主唯一能做的就是調胎來平衡跳花,由於加速時對輪胎力矩的方向與煞車相反,所以可以平衡一部分的磨耗,
所以驅動輪通常比較不會跳花
但仔細想,這必須在調胎周期內, 加速 vs 煞車的力道,時間都完全一致,才能完美的平衡磨耗與跳花,我的開車習慣是急加速,但緩慢煞車居多,例如以 2005 Audi A3, 開了14萬 km. 原廠煞車皮我才磨掉一半多一點而已
因此,前後調胎對我來說應該不夠好,所以才想到最理想的應該是左右跳調,這樣只要開車習慣沒有明顯改變,平衡調花的效果會更好
--------------------
因為我一組胎通常會用 4~5年,如果限制左右調胎,很可能前輪2~3年需要換胎,後輪8~10年換胎,這樣會超過輪胎使用年限.
因此,組合起來,最理想的調胎模式是:
1. 左右調胎:

2. 前後,左右調胎(交叉調胎):

如此 1,2 交替,但一樣是需要根據輪胎與駕駛習慣來定理想的調胎里程,因為我都 DIY, 換機油時本來就需要拿出千斤頂.所以我現在就是每 5000km 調胎一次,這樣就可以盡量保持胎塊磨耗均勻,這方式在我這組新胎使用 3.5年,跑 2.5萬km, 輪胎磨耗都還很均勻
其實,第二次調胎,也可以選擇前後掉就好,我後來選擇交叉調,原因是 2017 我買了 Golf R, 改了一階, 0~100 加速不到 4 秒,於是我跑阿里山公路時,喜歡在爬坡用2檔全油門超車,上山大部分是左轉彎,因次外側為右側,大油門右轉彎,導致右輪磨耗比左輪快,當時以為是定位跑掉了,跑去做四輪定位,發現定位沒什麼問題,因推測是開車習慣造成的,為了平衡這樣的磨耗差異,所以,我希望調胎也包含左右的磨耗平衡
從原理來看,我這樣的調胎方式,應該可以讓4條胎,使用 4~5年的時間內磨耗平衡,減少跳花發生,可以一次四條一起換掉
最近發現 8R 不少車主都是看到輪胎內側磨到露出織布層:

所以,才又懷疑是調胎的頻率不夠? 還是 8R 的定位角度與 7R 不同?
7R:

8R:

整理成一個表:

可以看到 Golf 7R vs 8R 的輪胎定位數據是一模一樣的,所以,我用了7年 目前總里程 6萬km, 都沒發生跳花,內側磨耗偏多的問題,關鍵應該是我調胎的頻率足夠高
另外,胎壓不足原本就容易磨耗輪胎的內側與外側:

如果再加上 camber<0, 可能更會加劇內側的磨耗,我幾乎每周打氣,原廠建議冷胎壓 36 PSI, 我為了避免胎壓不足都是打 37 PSI, 所以在我的使用習慣下,非常少胎壓低於 36 PSI 的,這點很可能也是我跟大部分車主不同的地方,而會這麼常打氣,主要是因為擔心 235/35 R19 的輪胎撞到比較大的坑洞時傷害到鋁圈,所以我非常常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