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iline1999 wrote:
又要我說歷史還是自己google.
二戰前希特勒就要求保時捷博士設計款國民車,就是後來的金龜車,
保時捷博士的保時捷356就都沿用VW零件,下一代改名911繼續沿用,
所以VW 福斯集團在德國不是只是間一般汽車公司,保時捷跟他淵源很深,
AUDI已經納入集團,雙B與福斯集團都有合作,Bugatti 超跑也被福斯集團收購
福斯近年來才花五年由自己的工程師設計一最新最快引擎給Bugatti 用,
幾年前一實驗車還創下一車型的世界記錄.
不懂VW 福斯歷史的才會說是屬於低階車,VW 福斯是設定專生產 國民車.
以前在eAuto,Ucar,就跟網友聊過.
保時捷356(金龜車引擎)不認識,去看電影悍衛戰士裡那女教官就是開這輛,
好幾部電影都出現過,幾十年老古董,美國還賣到5萬美金以上...
共用零件很稀奇嗎?Lexus的零件也有跟Altis共用你知不知?VAG集團多跨車系零就是共用的,Audi被併購後整合到最後,其實就是把VW換個外殼而已(這就Topgear對Audi比較嘲諷的看法)。事實上全世界的車廠都這樣搞,併購來併購去就是希望越多零件共用節省開發成本。VAG算是共用設計的個中楚翹,並且衍生現在許多通用的車用科技,例如目前對汽車工業影響最大的CAN BUS就是VW主導制訂並推廣的。
保時捷跟VW的創辦人本來就是姻親關係,二戰後保時捷因為協助發展納粹戰爭工具,被以戰犯身分關了很多年(記得是7年),而VW是冷戰時期美國為了建立德國工業能力而刻意扶植的,早期物資缺乏,組裝的VW用的都是戰時儲備的零件生產了非常多年。保時捷如果不用VW零件,以當時德國資源,從0打造一輛全新車種並不是可行的方案,就算生出來恐怕價格也沒競爭力。
戰後德國的物資大量外銷,除了賺外匯還要支付戰敗賠償,VW主要的銷售市暢還是美國,跟日本/韓國車一樣,一開始進到美國的訴求都是便宜+耐用,專賣養不起新車的年輕人和家庭主婦買菜車,當年靠首部置入性行銷電影"飛天金龜車"一炮而紅,還有著名的口號"small car, big surprise - 小車身,大驚喜",如果看過金龜車那超薄的車門(跟當時美國車比),其實不難明瞭為何車室空間這麼大。根據我高中英文老師留學美國時看到的老金龜車廣告,據說強調的是到高速公路翻車後,因為車頂是圓的,會自動翻回來四輪著地---主被動安全有夠先進,呵呵。
這也就是VW廉價車形象根深蒂固的原因。當時的美國車是非常有競爭力的,而且大排氣量/豪華車技術領先全球,不屑低單價低利潤的市場。VW就是為了這個問題才只好後來去併購Audi徹底解決品牌定位的問題。而日本車後來填補了VW的市場定位,VW高價車接受度又不高,VW在美國就不這麼積極了,而留下Audi維持高級車系列。
VW進入台灣市場時,台灣並沒有這些時空背景,在進口車都是高人一等的崇洋心態下,反而建立了超出VW自己品牌定位的市場地位。一旦形象成形,自然就難以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