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f R 3.8萬km 燃燒室泡沫除碳

我沒場地 也沒工具 只能弱弱的使用汽油精。Techron® Complete Fuel System Cleaner
國外有大組的 台灣沒賣。

我的狗夫也不是缸內直噴

不過這視頻有點久了。2015年,機油大廠 通常有些幾年會調整配方。SDS 有在注意就可以發現 不太一樣。
Xantia_L wrote:
我沒場地 也沒工具 (恕刪)


估計對燃燒室的除碳效果其實很差,這款汽油精,我有看過美國有人在 youtube 分享連續用 2~3罐,同時用內視鏡去看,印象中幾乎可以說是沒效果,我找找是否可以找到影片

Techron® Complete Fuel System Cleaner,露天有人賣

找到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8i9qftqKNY

這應該是使用一罐後的前後比較

看你吹口哨的圖示,應該是對這結果很滿意...

但對我而言,這樣的效果遠低於我原本的希望,而上圖的文字也可以看到此影片的作者他對這差異也是覺得相當的少

即使是連續用兩瓶,作者對於結果還是很失望,因為減少的積碳真的很少:


如果你要靠此把活塞清乾淨,建議你每桶油都到一瓶,做一下實驗,看看連續用幾瓶能清乾淨?


但我原post也說過,使用高濃度會造成退點火已經到達不安全的程度了,沒去 log 電腦的人可能不知道會有退點火變嚴重的問題
AlfaBrera32 wrote:
估計對燃燒室的除碳效(恕刪)


燃燒室 用汽油精 我也沒看過國外有相關 資料報導 有效果的。

故我是推薦樓主使用的方法。
不然就大拆。

機油我只選GTL基礎油。
Xantia_L wrote:
燃燒室 用汽油精 我(恕刪)


在M01專門討論汽油添加劑那篇,作者是 美國研發汽油添加劑的人員,根據他的說法,汽油添加劑主要是處理汽油造成的積碳,並沒有考慮機油造成的積碳,因為除非引擎明顯吃機油,不然他們的研究積碳主要的原因是燃油,而不是機油..所以正常狀況好的引擎,積碳的主要原因應該不是機油的基礎油種類所造成的.

不過,這也讓我懷疑,92, 95, 98 的積碳程度不同,通常是98最會積碳, 但這是否也代表每種油,每家汽油燃燒後的積碳成分不太一樣?

如果是這樣,是否也要用合適的泡沫除碳劑,效果才會好,不然就是要用強效型.

像是強鹼類,本身就比較容易溶解積碳,再加上能夠蝕刻一層的鋁合金,當被積碳黏住的鋁合金都被蝕刻鏟起時,上面的碳保證脫落.

所以能蝕刻一層金屬,將是非常有效的方法,燃燒室上死點以後的空間,被蝕刻掉一層金屬,對體積影響很小,所以對壓縮比影響很小...但活塞環的溝,或是汽缸上的膛線被蝕刻的影響有多大? 很難評估
積碳我猜的應該是汽油進入燃燒室。不完全燃燒 留下的一些化合物吧。汽油中所含膠質和蠟等雜質會隨著汽油通過燃油供給系統進入燃燒室內部....

除了汽油本身的問題。空氣也是影響燃燒品質。試想 一個使用一萬公里的空氣濾淨器跟一個全新的......

基礎油GTL(gas to liquid)的優點 低硫 低灰份 低芳香烴
廢氣 回收系統將 廢油氣 在 循環回 引擎燃燒

廢油氣 > 進氣軟管 > 節氣門 > 進氣崎管 > 燃燒室燃燒

跟一般第三類基礎油比較。



所以我才覺的 機油有一點點關聯。活塞環會刮下汽缸壁的東西吧。機油會變黑,應該不是機油本身使用久了就變黑。或是機件摩擦造成的..扯遠了。

這個問題 還是交給機械專家,或是化學專家。去克服吧。

以上是我黑白講。燃料占大部分的因素。故汽油添加劑,是否能有效緩解積碳的行成。這要回去該樓,問樓主。是否添加劑有無改善或是緩解燃料本身的問題。
Xantia_L wrote:
GTL



這個圖左右是跑 3500km 後積碳的差異,當時拍照的技術還沒有研究好,所以只拍到局部,
其中 3300km使用 Full SAPA 配方機油, P+Zn+Mo 總量為 2837 ppm, NOACK 都是 6%, 另外 200km 使用 Mid SAPS 機油,
P+Zn+Mo 總量為 1690 ppm,左圖是 19740 km時拍的,尚看得到裸露的金屬,但右邊只是用抗極壓劑濃度加倍的配方,
積碳已經多到金屬被全部覆蓋..

這比較我只有做的這麼一次,但實驗結果就是這樣.

另外,廢油氣導致燃燒室積碳我懷疑過,但我的車使用 NOACK 6% 的機油相對大部分的認證油在 10% 左右已減少到 6成,
而且原廠的油霧過濾氣後我再裝廢油回收罐,裝了一萬km,罐子裡什麼都沒有,任何一點水,油都沒有.

所以目前我認為我的引擎,燃燒室內的積碳,廢氣中機油蒸氣貢獻的部分很少.而那位RD也提到清積主要來自燃油

但為何才用 3300km 的 Full SAPA 配方機油積碳多這麼多?我也沒有很有把握是 Full SAPA 配方造成的,還是因為其中我加過幾桶中油98成的?
我並沒有想再做實驗確認,因為 Full SAPA 更容易誘發 LSPI,我寧願用Mid SAPS提早換油.

以前聽到 GTL,我所知道的就是 shell, 不過它的油 NOACK 查不到, Shell 5W30, HTHS 3.5 也是普通水準而已.
但如果 NAOCK 真的低於 6%,那就有它特殊之處


而 0W30 NOACK 9.4% 比紅線 9%還高..


這兩款我不確定是否基礎油是 GTL, 但 Shell 這品牌應該這種基礎油的配方很多,數據上沒看到特別強
AlfaBrera32 wrote:
這個圖左右是跑 3500km...(恕刪)


你的需求偏運動型的機油。故第四類基礎油PAO+酯類 比較適合你。
殼牌很少 有使用到第四類基礎油。除了美孚5W30或是0W40。才有PAO+GTL+VHVI

而嘉實多則是幾乎不使用到GTL這種第三類基礎油。

Mo鉬的添加物。我印象中 只有lubrizol 添加包的機油 沒有Mo,
其他Infineum跟Afton Chemical 都會用。
但是我不知道俄國人怎麼去判斷 這哪一家的添加劑。
而俄國討論區 又把Mo 分為三核鉬。這我就搞不懂了。我只知道MoDTC and MoDTP 這兩種。

但是一些資料指出 鉬達到一些濃度 就沒效果。
在一個文章看到,超潤滑性的定義一直不明確。如今,小於0.01的摩擦係數被認為是處於超潤滑狀態。
這又扯到一些抗磨。減磨劑。

石墨烯(富勒烯)

液態鈦。嘉實多

目前有效應用還是鉬比較多。

這你應該比我了解。

你PO的殼牌5W30 清淨劑 多了Mg
Xantia_L wrote:
殼牌很少 有使用到第四類基礎油。除了美孚5W30或是0W40。才有PAO+GTL+VHVI

而嘉實多則是幾乎不使用到GTL這種第三類基礎油。

Mo鉬的添加物。我印象中 只有lubrizol 添加包的機油 沒有Mo,
其他Infineum跟Afton Chemical 都會用。

潤滑有關的化學,我也不是科班背景,有是網路 google 看來的, Mo 確實有幾種化合物形態, VOA,UOA 無法分析形態,所以只能量測到含量, 因此無法判斷 Mo的化合物還剩多少濃度可用?

不過,不久前跟一個有在做 FTIR 分析的車友討論到,可能利用 FTIR 分析化合物中的鍵結量,可以分析出尚有多少未反應掉的 Mo 化合物,或是其他磨損劑的剩餘量

但因為 FTIR 一般認為無法做定量分析,而工作上與網路上找的一些例子,是可以針對兩個 FTIR 的主 peak 當參考值,再計算想分析的 peak 面積的積分值, 然後兩者互除 求得本分比, 如果同時對已知濃度的新油,未知濃度的舊油做分析,應該可以推得尚可用的抗極壓劑濃度.

而且 FTIR 偵測極限也是 ppm 等級,添加劑剛好在 100~1000 ppm 左右.

他說可以免費幫我測,但我提的這個方法他覺得有點麻煩,而且想弄清楚需要多次分析,時間也長,所以也沒打算真的去分析.


Mo 添加劑我 google 到的資料是 50 ppm 以上,對於抗磨損的改善或保護就達到最高值,飽合了, 而不是沒保護, 但過量有缺點,忘了是什麼,除了造成沉澱外,印像中還有個缺點.

Mo類的抗磨劑因為 50 ppm 已上就有很好的效果,加也有缺點,所以看到大部分的機油有此成分大多在 100ppm 附近, 而且美國有個影片也提到 它對於抑制 LSPI 也有幫助,所以我挑選機油都盡量挑有含 Mo 100ppm 左右的.

抗極壓劑主要是油膜破裂時,做為磨損的犧牲層,而引擎中往復運動的零件必有速度為0的時後,所以照理抗極壓劑的使用壽命與引擎的總運轉次數有關,因為我常常將引擎的轉速拉高,為了避免抗極壓劑消耗完畢而失去保護,我還是寧願提早到 5000km換油, 真的想弄清楚壽命,我前述的 FTIR 分析應該可以做依些研究,但很奇怪是國外的 VOA, UOA ,都沒有看到有人分析可用添加劑的剩餘量
請教樓主, 現在還有加 Redline SL-1嗎?

看前文,
樓主好像改加台塑98, 不知 Redline SL-1 比例用多少?

改台塑98, 引擎績碳 會比較少嗎?
LU660104 wrote:
請教樓主, 現在還有(恕刪)


我這部車大約行駛 3.8萬,其中 8000km 使用中油98, 其餘為台塑98,
中間2.8萬左右換中油的原因是附近的台塑加油站關閉了,為了方便所以再用一次中油98.

但使用中油的期間, 排氣尾管的積碳明顯厚很多,用金屬拋光劑要拋老半天才能把快一年8000km 左右的積碳擦掉.
而用台塑排氣尾管乾淨很多.

燃燒室積碳台塑應該是少一點,但因為內視鏡拍燃燒室的細節很多,我拍攝中油的積碳狀況時,對比沒調整得很好, 誤把薄的積碳看成金屬表面,
事後推測,中油的積碳應該是明顯比較高, 從排氣管推測,觸媒的孔,用台塑也比較不會造成縮小而影響排氣流量

新引擎下,中油測試爆震造成的退點火會表現比較好,但即使挑生意好的加油站,也不見得穩定的在 -3 以內(一般認為不能超過-6),
找生意好的台塑,大部分都可以在 -3以內,而當然燃燒室積碳厚了以後,照理積碳多的再積碳偶發性脫落時,會造成比較嚴重的退點火,
所以長期下來,中油不見得比較好

最明顯的是當一桶油加半瓶~1瓶的紅線 S1 汽油精時,我加了兩次,兩次都看到退點火到 -5.6~-6.3 這已經很不好,而車友一加高濃度 S1 時,
上馬力機拉馬力,一樣看到退點火到 -5~-6, 100-200加速的秒數也增加.

目前推測是高濃度 S1 會使得直噴噴嘴噴掉活塞上的積碳,這些被噴出的積碳會引發爆震,所以看起來用高濃度的 PEA 清積碳付出爆震傷害的缺點
實際使用該濃度後,用內視鏡觀察,可以看到被汽油噴到的部位積碳明顯變少,同時火星塞會因未脫落的積碳,陶瓷部位會變黑,之後用低濃度 PEA 就恢復乾淨的白色陶瓷.

不過因為只有汽油噴到的部會積碳能被清除,所以大約占活塞表面的 30~40%, 我認為比例很低.

從這些現象來看,想用 PEA 清除燃燒室積碳並不是好策略,再回想紅線汽油精官網的 White Papers, 其實對於清潔積碳有明確的證據或數據的,只有進氣閥背面與噴油嘴這兩項而已,
對於燃燒室除碳效果有多好,完全沒資料.

而實際看國外 Youtube 分享,自己的實測,清燃燒室積碳不是效果很差,就是會爆震.

而我這部車幾乎是新車 3000km 開始就每桶汽油都使用 1~1.5cc汽油精:1L汽油,長期的資料來看,生意好的台塑 98 退點火幾乎都能在 -3以內,極少甚至沒有到-4,可以說數據相當好,
所以最後我還是決定麻煩一點跑遠一點去加台塑

最近在看一次White Papers, 裡面提到 1.3~2.6cc:1L 可以長期保持噴油嘴與進氣閥背面(需要有歧管噴射)的清潔,我預計之後會用 1.5cc:1L的濃度,必竟 2019 以後紅線 S1 的 PE 從約 45~50% 下降到 30%,
但這份 White Papers 看起來都沒改,我怕用 1.3太稀沒效果.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