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iline1999 wrote:
老兄,現在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金龜車設計發表是民國20多年的事差了有80年,
那年代全世界才幾個國家能設計生產汽車,時間空間搞清楚.
醫生們都喜歡開金龜車是怎樣,看不起開金龜車的醫生啊...
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前,美國汽車工業雄霸天下,今天還是雄霸天下,
3大汽車公司一年全世界所有的廠生產的數量加起來有那一國可比,
再一點全世界汽車工業有那一國能像美國生產那麼多款式,數量,
3500CC以上大CC數大扭力大馬力的轎車.跑車的.
光生產一堆1,2千cc小車也拿出來說嘴,那全世界太多了.
VW形象在歐洲也是中級車,在台灣說什麼也強過一堆日本車,
就算是TOYOTA在美國設的品牌Lexus,也只是同級,成績都沒VW好,
業務賣車賣到搞打壓....
>>>老兄,現在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金龜車設計發表是民國20多年的事差了有80年,
那年代全世界才幾個國家能設計生產汽車,時間空間搞清楚.
不知道那裡的時空不清楚了?金龜車是2戰前的設計大概不少人知道,但是在納粹德國,這輛車從來沒有被商業化,戰爭期間被徵用為專為軍事生產使用,產量也不是很大(跟其他戰爭運輸工具比較)。
二戰後第一筆大筆訂單是來自美軍2萬輛,作為盟軍歐洲地區人員用。美國沒有全部使用進口美製車輛,是因為馬歇爾計畫扶植戰後歐洲經濟的一項重要政策(包括可犧牲美國經濟利益)。德國在歐洲相對是農業經濟產出較低的的國家(難以自足),因此工業復甦被視為避免共產化的重要手段。
金龜車戰後歐洲受到歡迎主因是氣冷式引擎的設計,結構簡單適合酷寒歐洲(70年代以前,歐洲平均氣候嚴寒,許多人認為間冰期即將結束,跟今天一般人認知的氣候暖化正好相反),水冷式引擎的保養和可靠度問題反而不如氣冷式引擎,雖然後者是比較落後而且效率較差的設計。在貧困的戰後年代,求有而不求好,金龜車的機械設計特性正好符合這一項需求。而且戰後德國拚經濟,以價格優勢外銷輸出。這種時空因素下,不必搞個神話,好像金龜車橫空出世就是個性能跑車小鋼炮---別把高爾夫(包括"新"金龜車)跟金龜車混為一談。
金龜車原本的概念就是使用(當時)相對落後的引擎設計,但是整體的造價和複雜度降低,以符合大眾可負擔的成本。這個戰前的設計,到了戰後民困物質缺乏的年代,完全契合所需,因此躍上了發光發熱的舞台。 輾轉生產多年也都是把舊產線移往落後國家(台灣對這檔事還會感到陌生嗎?我們就曾是那種接收工業國家淘汰產線當寶貝的落後國家之一),商業考量而已,並且它並不是沒改過款。
>>>醫生們都喜歡開金龜車是怎樣,看不起開金龜車的醫生啊...
你開口說台灣的醫生愛開金龜車,又有說看不起開龜車的醫生...你有什麼問題啊?要挑撥階級對立嗎?
>>>VW形象在歐洲也是中級車,在台灣說什麼也強過一堆日本車,
就算是TOYOTA在美國設的品牌Lexus,也只是同級,成績都沒VW好,
一般客觀的看法VW應該不會跟Lexus放在一起叫"同級",當然主觀上也不排除有人把VW跟保時捷當同級來看。品牌定位跟車系在行銷上是不太相同的,單一品牌的經營並不強調車系,Lexus,BMW,Mercedes的做法比較接近。VW和Toyota則與大型車廠類似,走車系的子品牌經營,以涵蓋層面更廣的客戶。但是車系受品牌定位影響太深,在行銷上是難以扭轉的。VW的嘗試Pheton就是個是失敗的例子。這也就是為何TOYOTA要在美國市場設計一個全新的品牌Lexus,而且完全不在日本國銷售(到2005年才改變)。Lexus早期車系全部都可以在TOYOTA找到對應車型,LS400根本就是TOYOTA皇冠V8款。
比較品牌和某種車型等級這種用語,基本上失焦,難以避免會淪為雞同鴨講。
>>>業務賣車賣到搞打壓....
舉豐田的例子,是因為VW和TOYOTA在美國發展有許多相似且可互為參考印證之處。從你上一篇到這一篇,冒出這種跳TONE的句子,就聞到你在這邊搞分化階級鬥爭,給人穿小鞋的把戲。還好我不是舉大陸車品牌為例子,要不然必定被你抹紅!!!
談論一件事,大家各有觀點之下未必有定論,如果不是胡說八道編故事,或許還能在文句激盪中長知識,至少也能了解別人觀點互異的理由在哪裡。
要是遇到那種見別人說法不同意就開始戴帽子,那討論區還有啥好討論的?你自爽就好了,給你拍拍手啦+。
BigMac4Diet wrote:
共用零件很稀奇嗎?L...(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