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ezzaclio wrote:有新的洗積碳法,要...(恕刪) 我的清法跟他一樣啊! 只是我沒有用水去沖...其實我的經驗上,用水沖的幫助不大,要用刷子刷:我上次清這邊,要用刷子刷效果才會好...但燃燒室很難...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06&t=4867374&p=1
altezzaclio wrote:什麼是SAPS?SAPS...(恕刪) 真是謝謝你提供這個看法,(就是汽油性能引擎不要用有柴油認證的油),所以我馬上又重新買油,把原本跑 200多km的機油漏出來,打算給 Mazad 3 用就好...今天 Mazda 3 用半年跑約 5000km 的 VW 原廠 5W40(這是 Golf R 回原廠保養後我漏出來的,因為我不想用原廠油),換成 Red line Euro 5W40,我發現紅線的潤滑度比VW 原廠 5W40明顯好...最近意外看到這篇機油潤滑的介紹文章,我認為寫得非常好,是我看過寫得最廣,又夠深入的..https://forums.nasioc.com/forums/showthread.php?t=2714154我備份下來大約有 word 55 頁,要花不少時間讀...我整理的作者的重點如下,少部分是我個人的看法:先從務實面來寫,0W 機油適用氣溫長期-25度以下,台灣不需要,高VI 機油在高剪力下,濃度會下降,而且濃度改善劑會被剪力破壞,所以長期後的濃度穩定性不好原廠建議的機油規範受到能源與環保,建議機油大多只適合一般非重負荷的時使用狀況,重負荷的判斷可藉由最高的機油溫度判斷,機油最理想的溫度是100-110度,這樣溫度夠高,足以讓冷車發動的水份被蒸發,而又不會讓濃度過低,造成不是hydrodynamic 潤滑,所以一般而言比原廠建議的濃度提高一級是不錯的作法,但濃油也會使活塞側群溫度上升,而造成爆震,所以不建議提高濃度兩級,例如原廠建議5W30,升級到5W40就好,不要升到5W50,對於改裝車的用油會隨改裝程度而變,馬力提升不多,且不是連續重度使用,可以濃度提升一級,連續重負荷的改裝車比較建議加裝機油冷卻器,這樣兼具減少爆震的好處一般改裝引引擎,噴油變濃,機油會被汽油稀釋,換油里程也需要縮短燃油直噴引擎使用歐洲專用油,Low SASP 配方可以降低進氣閥積碳Low SASP 的油使用里程較短,需要縮短換油里程,除了各車廠規範的柴油引擎有DPF 的會是Low SASP 配方外,符合ACEA C2/C3 的也是這種配方,抗極壓劑會添加較少,來避免毒化觸媒,確保車輛高里程還能符合環保法規,和避免阻塞DPF,缺點是換油里程最舊1萬英里,非Low SASP 可達2萬英里但因為Amosil 官網提到,抗極壓劑在安全劑量內,高一點比較好,所以是否選擇Low SASP 配方,我認為應該考慮是否有進氣閥積碳的問題來選擇因為機油中的清潔劑會倒致引擎爆震,所以一般賽車油使用里程很短,大約500英里而已但 HTHS 是判斷引擎潤滑的幾乎是最關鍵的數據...大部分沒有過高溫到油膜太薄,都是以Hydrodynamic lubrication為主就是這張圖的3的區域,橫軸可以是機油濃度,也可以是運轉速速度太慢,滑板就會跟底下的地面磨擦,所以磨損很高..就是上圖的 1 的部分速度在中間時,就是 2 的區域...此時有部分摩擦... 1,2 的區域 , 極壓劑就扮演重要角色有極壓劑的機油,就會是區域 2 的虛線...磨耗就不會這麼高極壓劑可以在金屬表面反應,產生一層犧牲成層,保護層...所以以 Amosil 的看法,一樣的基礎油下,極壓劑越高用好...只是過高的極壓劑會傷害觸媒, DPF,產生油泥,所以不能加太多..近期的機油環保要求下, 極壓劑不能加太多,極壓劑太多 SAPA 高,也容易造成直噴引擎進氣閥機積碳... 但極壓機高,機油使用里程長...前提是機油沒有被汙染物汙染過度,像是積碳過多,酸性物質過多,或是沒有完全燃燒的汽油過多改過引擎通常會噴濃汽油,很可能壽命會被汽油稀釋所主導...關於低溫,冷啟動,機油流動性,機油幫浦抽油的順暢性, ACEA 都嚴格限制了, 滿足 A3/B3, A3/B4, 5W 的機油台灣非常夠用了這篇文章對於舊機油分析的數據解讀也講解一些常犯的錯誤...10w oils can be used down to -25°C (-13°F), 5w oils down to -30°C (-22°F), and 0w oils down to -35°C (-31°F – Brrr!)10W 機油可以使用在常常低溫到 -25 度C 的環境...台灣太難這麼冷了0W 可以到 -35度...機油發動後,重點是工作溫度下的濃度,但為了低溫流動性不能太差,所以加了黏度改善劑,黏度越穩定, VI 越高, 但黏度改善劑加入後,用標準方法測試出來的 HTHS 假設是 4, 實際在引擎運轉時,年度改善劑的分子會被切斷,所以黏度可能下降到 HTHS=3,但油流回油底殼又變成 4這張圖就是前述的效應...所以高 VI 其實並不好,除非環境真的非常的冷才有必要而且被破壞的黏度改善劑分子無法復原...所以高 VI 的機油,衰退快作者的選油邏輯是這樣: 因為原廠受到法律的限制,有無環保和省油的要求,所以引擎設計後的建議用油,會建議在 a 點的位置,尤其有的認證像是 API RC, 會要求車主手冊寫明,這樣的油是最好的油但其實這是環保與法律上的限制,所以,如果車主用車比較高負荷,建議選擇a 點右邊一點的油,保留一點空間,畢竟,a 點右邊只是會多耗一點油.但其實很少,但左邊可能讓引擎磨損嚴重,當然其實還有極壓劑會保護但這樣油要選濃一點,但也不能濃太多,因為濃油會使運轉阻力變大,而使機油溫度提高,活塞溫度也會因此提高而增加爆震的風險因此,提高一級的濃度比較恰當..例如原廠建議 0W20, 可以用 5W30, 原廠建議 5W30 ,可以用 5W40當然,如果是改車又重度使用,還是以加裝油冷,保持機油溫度在 100~110 最理想, 這樣就不需要加濃,也不用擔心增加爆震的風險...賽道上有時因為 G 值過大,機油被 PCV 吸入也會造成爆震,除了有更好的油氣分離器,使用賽車油,因為清潔劑少(它是爆震的原因) 也有幫助一樣都次是 5W30, 也可以有不同的 HTHS..可以選 HTHS 高的,尤其是改引擎,加裝油冷氣後的狀況改引擎,如果沒有連續重度使用,會讓機油溫度很高,用濃一級也OK...這樣省錢..我就是選這種從這樣看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改 ECU, 通常會控制較低的機油溫度.渦輪的轉速很高,應該也是處於3 Hydrodynamic lubrication,所以改 ECU 渦輪轉速提升 30~50%, 想要延長轉軸的壽命,使用略高濃度的油, 應該會比極壓劑高有效怠速啟閉頻繁關閉引擎,所以低轉速的比例增加,落於1 – Boundary lubrication的時間也變多,原廠勢必要針對易磨損的部位作加強設計當然改裝引擎的幅度變異太大,很難有通用的準則所以使用後要觀察機油溫度,照理是升溫慢一點,溫度會高點點,但我用起來是 11分鐘到80度,高速公路是 10X...其實差不多..我以前有分享過...主要是此時車輛並非高負荷的溫控主導機油溫度,所以跟原本 5W30 的溫度很接近但從該文來看低於 100不利於水氣蒸發,高溫一點也有助於機油內的汽油揮發所以它建議油溫在 100~110 最佳,考慮換油週期中會惡劣的狀況,對我來說是爬山,所以爬山的油溫不高於 110度最理想而改車後市區油溫被系統控制在 95~96 我就沒轍了...這是改車必須付出的代價但如如果環境溫度夠低,濕度不高,作者是說,70度的油溫也不會有什麼問題,就是耗油了點Honda 在大陸的引擎會漏汽油到機油中,原廠也建議只要機油有到工作溫度,可以被揮發,影響比較小上次也提過,我媽開車油溫都很低,跑 500km, 我就看到加油蓋有棕色的油泥了,那是水氣與機油混和造成的乳狀物...後來我要求我媽不要太短途行駛,現在已經無此問題從這先現象來看,我認同作者建議地把溫度控制在 100以上最理想,而最高溫最好也黏度要足夠引擎的設計,不至於造成嚴重磨損,但缺點就是過高溫會爆震,這只能靠改由冷改善了我選紅線 5W40, HTHS 4.4 這比原廠要求的 3.5 高非常多,應該是不會有磨損問題,爆震問題我用 VCDS 看也沒差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