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 各種Pay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行動支付的獲利模式

我的另外二篇
淺談 行動支付(電子票證, 信用卡/金融卡[Visa], 銀行存款帳號, App帳號)
淺談 中國的行動支付(信用卡/金融卡[Visa], 銀行存款帳號, App帳號)為什麼發展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的普及率可以那麼高?



近端NFC裝置方式的行動支付,包含了台灣本土的Taiwan Pay,國際三大咖的Android Pay、Apple Pay、Samsung Pay,我們在此拿Apple Pay為代表來討論

下面內容有參考並改編而成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19375&type=Blog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1820
現在很多有關Apple Pay的討論都會把它和「第三方支付」混為一談,但事實上Apple Pay與第三方支付是截然不同的東西。

所謂第三方支付,意指在結帳付款時先將款項交付予消費者與商家以外的第三方收款單位,完成交易後,商家再與第三方收款單位結算並提取款項,例如台灣現有的歐付寶或中國現有的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等。

第三方支付機構一般是由政府機關核准成立的公司,為商家設計多種付款方式(信用卡、便利商店付款等),免去商家需與銀行、便利商店一一簽約才可開始收款的困擾,在收取合理的收款手續費(一般為消費金額的2.75%左右)讓商家能輕鬆快速地開始在網路上、實體店面中收取款項。

但有別於第三方支付必須透過收款單位作為商家、消費者與銀行之間的中介,Apple Pay卻是一種完全不經手任何款項的服務,只能算是另一種新型態的刷卡方式。利用Apple Pay結帳之前,使用者必須先開啟iPhone內建的Wallet App,並透過掃描、手動輸入等方式將信用卡卡號、使用期限等資訊輸入並完成銀行認證。

完成後,未來在實體商家刷卡時就不需要再掏出信用卡,而是直接將iPhone或Apple Watch靠上感應式刷卡機,按下指紋辨識或解鎖,就能透過NFC近場通訊將信用卡令牌(Token)藉由刷卡機送至刷卡中心,驗證通過後就會取得信用卡授權並完成結帳。
整個消費過程中,蘋果只會做為令牌傳送的中介,不僅不會經手任何款項,甚至連信用卡卡號等資訊都不會儲存,而是利用不含信用卡資訊的令牌做為驗證手段。因此Apple Pay不管是在金流方面、或是信用卡交易流程,都與第三方支付截然不同,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支付型態。

看到這裡大家一定很好奇,如果蘋果不經手款項,那它推出Apple Pay的獲利模式到底是什麼?

正如同刷卡時商家需支付銀行信用卡手續費,在使用 Apple Pay 時,蘋果做為服務提供者,同樣也會針對每筆交易收取手續費,只是Apple Pay收取的對象不是商家,而是銀行。以美國為例,Apple Pay會對每筆信用卡交易收取 0.15% 手續費。對蘋果來說,只要有越多人使用Apple Pay結帳,能收到的利潤就越多,且一旦形成習慣,這筆手續費將是蘋果穩定且巨額的收入來源。
由於銀行信用卡在刷卡時同樣會收取手續費,如果消費者能盡可能地將所有消費轉為信用卡支付,銀行也就能收到更多的手續費收入。而Apple Pay不需掏出卡片、授權迅速且不需簽名的消費便利性,銀行會期望它能夠使消費者使用信用卡的機會變得更多,進而獲取更高的手續費進帳。

簡單地說,蘋果希望透過Apple Pay收到刷卡手續費,銀行則希望藉由Apple Pay獲得更高的信用卡使用率從而從商家賺取更多的信用卡手續費,無怪乎兩者能一拍即合,各取所需因而一起攜手大力推廣這個全新的刷卡方式。

但到底蘋果的Apple對於台灣的消費者、商家和銀行業是糖衣還是毒藥呢? 我們進一步來分析

由於蘋果還要跟銀行分拆每筆交易0.15%手續費,台灣一年信用卡交易大約新台幣3兆元,若全轉成Apple Pay,全台灣所有銀行一年要輸血給蘋果新台幣45億元,而新台幣45億從哪裡來?就看未來銀行會不會把成本轉嫁到消費者、商家身上。可能的做法,一個是間接削減消費者的權益,例如,免費跨行轉帳從一年不限次數,變成限制次數;另一種做法是直接提高商家每筆交易手續費,例如從1.8%微調至1.85%。
而有人會說,銀行不也是從商家也有抽到信用卡手續費嗎? 問題是為了衝信用卡發卡量,有時候銀行會跟某些大型的連鎖商家(例如大賣場、便利商店、連鎖藥妝店等)進行策略聯盟,因此不會向這些大型的連鎖商家收取信用卡手續費,結果有可能大部分使用Apple Pay的信用卡持卡人都在這些大型的連鎖商家進行Apple Pay的行動支付,銀行卻收不到任何信用卡手續費,但每一筆交易還是得付給蘋果0.15%手續費,這一來一往銀行就虧大了。

近端掃QR Code方式的行動支付,包含了台灣的歐付寶,中國的支付寶、微信支付,我們在此拿台灣的歐付寶和中國的微信支付為代表來綜合討論

所謂第三方支付,意指在結帳付款時先將款項交付予消費者與商家以外的第三方收款單位,完成交易後,商家再與第三方收款單位結算並提取款項,第三方支付機構一般是由政府機關核准成立的公司,為商家設計多種付款方式(信用卡、便利商店付款等),免去商家需與銀行、便利商店一一簽約才可開始收款的困擾,在收取合理的收款手續費(一般為消費金額的2.75%左右)讓商家能輕鬆快速地開始在網路上、實體店面中收取款項。

以台灣目前存在的現實環境
原本使用實體信用卡/金融卡[Visa/Master]的付款人到絕大部分商家來支付幾乎都不用被收信用卡/金融卡[Visa/Master]手續費,所以台灣民眾在使用實體信用卡/金融卡[Visa/Master]是很習慣且很方便的更重要的可以延遲一個月才真正的付款

因此 第1種近端NFC方式 的行動支付 會發展起來
因此 第2種近端掃QR Code方式 的行動支付 也會發展起來
因此 第3種近端MST方式 的行動支付 也會發展起來 
因為這3種行動支付主要綁定的來源就是信用卡/金融卡[Visa/Master]

台灣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賺錢的商業模式可以有
1.向付款人收手續費
2.向收款人收手續費
3.或是兩方都不收 但所有錢都得存在每個人自己的App帳號裡(給 這一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生利息)且如果要提領出去 就要收手續費

實際上台灣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商業模式:
2.向收款人收手續費
3.或是兩方都不收 但所有錢都得存在每個人自己的App帳號裡(給 這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生利息)且如果要領出去 每次就要被收手續費新台幣?元
PS: 以台灣的歐付寶的具體收費方案為從APP帳號提領錢到自己的銀行存款帳號, 每次提領將被收取新台幣15元提領手續費,付款人(不管綁 信用卡/金融卡[Visa/Master],銀行存款帳號,App帳號) 通通不需要負擔任何手續費, 只有收款人才需要負擔手續費,好友之間轉帳(從各自歐付寶App帳號)也是不被收取任何手續費的

在台灣的第三方支付APP, 付款人(不管綁 信用卡/金融卡[Visa/Master],銀行存款帳號,App帳號) 通通不需要負擔任何手續費, 只有收款人才需要負擔手續費

以中國目前存在的現實環境
原本使用實體信用卡/金融卡[Visa/Master]的付款人到絕大部分商家來支付都要被收信用卡/金融卡[Visa/Master]手續費

因此 第1種近端NFC方式 的行動支付 不會發展起來
因此 第2種近端掃QR Code方式 的行動支付 會發展起來 綁定信用卡/金融卡[Visa/Master]不會發展起來,綁定銀行存款帳號/App帳號則會發展起來
因此 第3種近端MST方式 的行動支付 不會發展起來 
因為這3種行動支付主要綁定的來源就是信用卡/金融卡[Visa/Master]

中國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賺錢的商業模式可以有
1.向付款人收手續費
2.向收款人收手續費
3.或是兩方都不收 但所有錢都得存在每個人自己的App帳號裡(給 這一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生利息)且如果要提領出去 就要收手續費

實際上中國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商業模式:
1.向付款人收手續費(如果綁定信用卡/金融卡[Visa/Master], 如果綁定銀行存款帳號/App帳號則免手續費)
2.向收款人收手續費
3.或是兩方都不收 但所有錢都得存在每個人自己的App帳號裡(給 這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生利息)且如果要領出去 每次就要被收手續費?%
PS: 以中國的微信支付的具體收費方案為,每位用戶(以身份證為準)終身享受人民幣1000元免費提款額度,超出部分按銀行費率收取手續費,目前費率均為0.1%,每筆最少收人民幣0.1元。微信紅包、面對面收付款、AA收款等功能不受影響,免收手續費。每人每月轉帳加面對面收款可享受人民幣2萬元免手續費額度,超出部分則按照0.1%的標準收取支付的銀行手續費。

在中國的第三方支付APP, 付款人和收款人(如果綁 信用卡/金融卡[Visa/Master]要被收手續費,如果綁 銀行存款帳號, App帳號則不會被收手續費) 可能都需要負擔任何手續費,同時也看得出來 中國對於 付款人使用實體信用卡/金融卡[Visa/Master]或綁定信用卡/金融卡[Visa/Master]的任何行動支付 極其的不友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