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azawa wrote:
你的經濟理論,還真狹...(恕刪)
很多臺灣的企業並不會因為銷售量提高,而提升自身的品質或產品水準。老闆們想到大部分都是如何再壓榨更多的人力,提升更高的利潤,進而國外置產、投資海外、甚至移民吧?真正會回饋、有實際行動幫助這個臺灣的,又有多少家企業?
今天一般的使用者,一個月的薪水就那麼多,買一支手機要花掉他大半個月的薪水,當然會斤斤計較每項功能每項規格,廠商的國籍絕對不會是優先的考量。又不是在北韓,寧可餓肚子勒緊褲帶,也要高喊領導萬歲。
而且,一個紅茶店才多少員工,員工的家屬加一加又只佔了臺灣多少人,這些人全部的市場消費,難道都會是本土產品本土廠牌嗎?現實就是這樣,有了能力之後,難免會嚮往更好的生活水準。當自己有了這個能力購買更好的產品時,又很不剛好的非本國產品品質比本土好又功能都符合自己需求時,又有多少人會閉著眼睛說:反正我不管我只買本土貨?
更別說在這座小島上,非紅茶店員工的人應該也有占了9成9以上吧...
我個人是覺得紅茶店對本土消費者似乎也沒想像中這麼友善,從部分機種的建議售價就看的出來。問題是本土消費者也沒那個能耐一同抵制紅茶店,來爭取紅茶店對本土消費者的友善程度,隨隨便便弄個爽爽爽的話題就可以吵翻天了。
紅茶店還是繼續定那不可思議的建議售價,對一個國際企業而言,臺灣市場真的是太小了,就算真的一同抵制紅茶店了,我想紅茶店應該也不太痛吧,最多就是落個不愛國的口號而吧,又如何?不會因為不愛國國外的銷貨量就降低,也不會因為不愛國就沒畢業生爭先恐後的想去賣肝。
所以還是老話一句,是臺灣這整個大環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