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一張設計稿到了廠商那邊,廠商要考慮的地方和設計人員就截然不同了。通常它會這樣開始想:這要怎麼開模、製造、組裝?要花多少錢開模具?要使用什麼材料和塗裝?組裝時的公差是否能取得成本與產量的平衡點?
其他與設計無關的考量就先不談。
7m的設計,造型十分強烈,很容易引起兩極化的評價:喜歡的人很喜歡,討厭的人極度排斥。這對廠商來說等於一開始就失去50%的市場(只是個誇張的比喻),所以最後【廠製機】和【概念機】總是會有不小的差距:
1.機身上的飾線太多,造成幾個問題:開模成本高、組裝難度上升,直接影響到成本與售價。廠製機的線條總是比較簡潔的原因,與其說是迎合消費者喜好,不如說是為了要省錢。原始設計如果被接受,進入量產前的準備階段時,廠商通常還會作一些設計變動,降低生產成本。比較直率的評論是:能進入量產線的設計才是好設計。
2.不知道7m是否自己用發泡保麗龍削過模型或用黏土塑模?這個設計要用手削出模型的細節處,好像有點難,但CNC可能可以代勞。不論用何種方式做出原型(master),設計者、廠商、測試者可以從外觀、使用界面、使用手感、甚至與周邊設備的搭配上檢討出更多可以改善的地方。7m的設計十分大膽突出,但實體複雜度與突出的飾線,使用者手感是否良好?是否有實際操作時才能發現的問題點?在取用或收納時是否容易卡住皮套?這些都可能會影響最終的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