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總是認為大陸汽車產業落後台灣,台灣造得車品質一定比大陸強?

peterpan200206 wrote:
比亞迪用自製IGBT...(恕刪)
我跟某網友可不是什麼同陣營關係,我從沒說中國車在歐洲銷量領先。我也沒說比亞迪IGBT能贏國外的,我只說了它有自產而已。別老是“你們說謊”,別人說的我管不著,我只能說我講過的都不是捕風捉影。

你說官媒、小粉紅喜歡過度吹噓中國的某些工業、科技成就,我同意,我也認為應該更加韜光養晦,看清自己的優劣勢,很多關鍵技術中國還是缺乏或者落後,不應該整天大放厥詞。但我無意針對這個話題進一步討論,我想講的只是中國車產品力逐漸進入能夠跟歐美日大廠的正面競爭的階段,因此絕對比台灣自主車的產品強不少而已。

我說德國市場銷量體現不了產品力,跟你那個手機舉例完全沒有可類比性,完全不是同一個邏輯。

為什麼我會說德國銷量好不好不能說明產品本身好不好?

1、消費者選擇汽車這種高價品的路徑依循現象很嚴重,後發工業國的高階工業產品要賣到傳統工業國家/地區,產品力要轉化為消費者知覺價值需要很長很長時間。就像韓國車至今在台灣被很多普通消費者認為水平遠不如日本車。

2、因為歐洲汽車大量自產,中國車在本土具有的成本、售價優勢在歐洲銷售時會削弱。美系車就有這種現象,歐洲暢銷的美系車,像福克斯就是歐洲研發製造的,美產車型表現真的很一般。

3、政治、文化因素,中國對歐洲人來說是個“他者”,進而會干預消費者對產品的信心。

4、好的產品不會在所有市場都銷量撲街,現在的諾基亞跟HTC在任何一個市場都不具備明顯的產品力優勢,這點從銷量來看誰都知道。而中國車在全球大廠都高度參與的主要戰場中國大陸,近5年來一直有40%左右的市佔率。而且在國際大廠平均售價降低的同時,自主車平均售價是在提升的,近1年來甚至已經全面入侵過去由合資品牌把持的B級車市場,說明競爭力提高得很快。

5、香港市場同樣可以套用以上的邏輯,你說的比亞迪就特別典型,其實產品本身沒什麼問題,但特定區域消費者就是有特定偏好。至於丹東黃海客車,是商用車,跟這邊討論的乘用車關係不大吧,而且我也不知道商用車好壞的標準為何,沒法跟你討論。
yegas
深刻
tazlee901 wrote:
大陸造車工藝不差吧很...(恕刪)
觀念正確,以少數有辦法直接對比安全性的車型來說,大陸卡羅拉宣傳口徑上公布的鋼材用料明顯好於和泰豐田的神A。連用料都敢明目張膽偷了,工藝是沒法直接看到的,可想而知。

是有上汽大眾帕薩特一台B級車還敢偷A柱這種鳥事,但有測試機構讓消費者知道不同車之間的用料差異,也有講得很深入的媒體,像《懂車大爆炸》是整台車拆成白車身再一個一個部分來講述的,所以在媒體、輿論的鞭策下,車廠在大陸要比在台灣認真得多。

P.S.2021年的帕薩特在中保研測試中A柱撐住了,沒折,真的是不罵不會進步。
kira7887 wrote:
觀念正確,以少數有辦(恕刪)


人家大陸車媒是直接把熱門市售車買來對撞測試 ~~

連嘴砲都沒有空間了 .... 難怪進步快 !



RAV4 VS CRV




Toyota Corolla into VW Jetta




Benz C class VS BMW 3series

kira7887
懂車帝的原創評測確實都不錯,我很喜歡看。
誰經濟景氣就要跟誰統,那五十年前應該加入美國、四十年前加入日本、十五年前加入韓國
fredca wrote:
台灣禁止超過兩千項中...(恕刪)
釋迦是產季,夏天一次,冬天月一次,分夏冬果
fredca wrote:
這你也被媒體耍了啦 ...(恕刪)
慘,沒辦法回復,只能回這些,就知道他沒料了
LEO QOO wrote:
友看,他們的反應也從原本的嘲笑大陸車變成沉默不語,在把德國及日本這些老牌造車強國造得電動車拿來和對岸比較,感覺大陸電動車的性價比太無解,同價位電動車日德很難拼得過對岸,且電動車三大件本身也不容易壞,零件少故障也相對變少了,日德機械產業在燃油車的品質優勢被消弱了不少,且日德在自動駕駛與車輛系統方面相對中國也沒什麼優勢,難道真如大陸網友說得,中國電動車有彎道超車德日的可能。
台灣政府真的需要拿出一套完整的電動車發展戰略,爭取機會再建一個護國神山



大陸的車業早領先臺灣15年了好嗎
Caesar-2017 wrote:
大陸的車業早領先臺灣...(恕刪)
這個問題認真探討的話會發現情況很詭譎,很難用「領先XX年來形容」。

如果用2010年的主流大陸自主車來跟納智捷比,納智捷還領先不少,2013年左右納智捷還能被大陸人認為「算合資車」,平均售價明顯比大陸自主車高,銷量也還行,2013-2015我隱約記得有過年銷量破10萬台的光輝歲月。

但是2015年左右大陸自主車忽然就基本追平了跟納智捷的差距,以整容超成功的廣汽傳祺GS4為代表,自主車算是在15萬人民幣以下的市場站穩了,GS4銷量最猛的時候,月銷5萬輛。不過那時候自主車還很難突破15萬價位,15萬就讓人覺得貴了,20萬級別自主車(其實也很少,博瑞算一台吧)更是無人問津。

然後再過了5年,自主車在20萬級別竟然能夠相對於福斯、兩田等合資大廠的產品形成某些競爭優勢了。像領克、WEY、坦克這些品牌的產品,如果放下個人偏見去跟納智捷對比,會有豪華品牌跟平價品牌一樣大的差距感。新能源車更不用說了,隨便舉個比亞迪海豚的例子,頂規52萬台幣,動力參數、續航、內裝比KONA EV300強,很接近EV500,但EV500賣140萬台幣……
LEO QOO
比亞迪海豚400公里續行換算台幣約45萬左右,如果兩岸都加入cptpp 零關稅進口賣55萬甚至65萬一樣一堆人買,台灣普通百姓需要的是性價比高的電動車,光油錢跟保養一年省5萬,10年就省50萬
kira7887
LEO QOO 短期內大陸自主車沒法在台灣賣,現實來看最有可能實現大陸車賣台灣的方式是東南亞工廠生產大陸車,再進口到台灣。
七月全球新能源品牌銷量排行。
ching19690922 wrote:
相關新聞,請善用古狗大神!幫不了你
呵呵~又是叫別人幫你找證據這個爛招
你怎麼不拿出證據,證明你所指控 : 【大部分】國家認為新冠病毒是實驗室外洩
chiashin
TO ching19690922 : 果然是一問就龜!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