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高透視性及高隔熱的隔熱紙選擇

KESA28493 wrote:
基本上個人對全統前面的測試抱持保留的態度

因為從LV100-70/35/15三張照片上來看

光源角度,儀器角度以及儀器位置三張都不一樣...

更何況從理論上來說,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可以確定的是:

光源角度,儀器角度以及儀器位置三張都一樣...

你會感覺各種的不一樣,是因為我在照相時光線很刺眼

儀器上面的數字有某些角度是不清楚的

所以我必須稍微找一些角度來拍照

但是儀器跟光源是不動的

您這麼好奇及熱心

為何不親臨測試?

至於在理論上您認為不可能

那是您對新隔熱材料的不了解

要不然我確定LV-100-15 35 70

經BTU熱量測試結果是一樣......您可以解釋出來嗎?

不要說您不相信我的測試結果

因為您不親臨現場測試,就必須先相信我......要不然光談這一項就談不完......


KESA28493 wrote:
一般依照標準規範測出來的都是指整個window system
如V-kool這邊就寫到Specs on 1/8" Glass
3Mspec就寫到是在1/4" clear glass上
Solargard Performance results were generated with LBNL Window 5.2 using 1/8” (3mm) clear glass
不會是只有單指隔熱紙的部分

ANS: 談到1/8"及1/4" clear glass就必須從SC(遮蔽係數(Shading Coefficient)談起,請參閱第39樓:[遮蔽係數(Shading Coefficient):某一片玻璃的遮蔽係數就是該玻璃的太陽能因子與在相同的環境情況下一片3mm透明清玻璃的太陽能因子的比值。遮蔽係數的數值較小,代表通過該玻璃的熱量較低,也就是說該玻璃對太陽熱能有較佳的「遮蔽」效果。]
1.)在FSK官網3mm透明清玻璃之遮蔽係數SC=1;太陽透過率(SHGC)=0.85;總隔熱率(Tser)=11%
2.)在V-KOOLllumar等網站,1/8"(=3.18mm)其SC=1;SHGC=0.86;Tser=13.9%
3.)在3M1/4"(=6.45mm)其SC=0.94;SHGC=0.82;Tser=19%
4.)太陽透過率(SHGC)(對1/8"清玻璃)約等於0.84(直接穿透)+0.02(間接再幅射及熱對流)=0.86;SC=1(定義值)
5.)SC與SHGC轉換公式之由來
SHGC/ SC = 0.86/1
SHGC=SC * 0.86
SC=SHGC/0.86=SHGC * 1.16
Tser(隔熱率)+SHGC(得到率)=1
Tser(隔熱率)=1- SHGC(得到率)=1-SC * 0.86
此外在網路可查到另一版本(較早期使用)為SHGC/ SC = 0.87

6.)經過驗證3M是採用0.87之版本
1/8"clear glass=>SC=1,SHGC=0.87,Tser=13%
1/4"clear glass=>SC=0.94,SHGC=0.82,Tser=18%


V-KOOL或llumar是採用0.86之版本
1/8"clear glass=>SC=1,SHGC=0.86,Tser=13.9%
1/4"clear glass=>SC=0.94,SHGC=0.81,Tser=19%


雖然<<KESA28493>>大大所列資料為3M使用1/4"清玻璃;V-KOOL使用1/8"清玻璃但詳查也有使用1/4"清玻璃
7.)這樣問題來了,相同之隔熱膜貼在1/8"清玻璃與貼在1/4"清玻璃所測得之各數據(SC;SHGC;Tser)是否相同?
舉V-KOOL V70為例,使用1/8"清玻璃之Tser(隔熱率)=55% ;使用1/4"清玻璃之Tser(隔熱率)=55%(亦相同)
那麼隔熱膜本身之隔熱率該是多少?55%-13.9%(扣除1/8"玻璃效應)=41.1%還是55%-19%(扣除1/4"玻璃效應)=36% ?

再回到遮蔽係數SC之定義: SC=(隔熱膜貼在1/8"清玻璃)之值/(1/8"清玻璃之值),個人解讀為此比值是隔熱膜效應之值,即使清玻璃改為1/4"其隔熱膜效應還是相同(是55%而不是41.1%或36%)
1-(V-KOOL V70+1/8"清玻璃)/(1/8"清玻璃)*0.86=55%=1-(V-KOOL V70+1/4"清玻璃)/(1/4"清玻璃)*0.86

8.)那麼該如何解讀隔熱膜貼到汽車玻璃之效應呢?
V-KOOL V70貼到汽車玻璃之前檔玻璃或側窗其隔熱膜效應還是不變,其隔熱率還是55%,所不同的是前檔玻璃或側窗玻璃本身之隔熱率是多少?一般前檔是採用安全(膠合)玻璃而側窗是強化玻璃,所以在第115樓開始討論汽車玻璃貼膜之BTU測試會發現即使前檔玻璃或側窗使用相同之隔熱膜所測得之隔熱率亦不同,就是玻璃之效應而非隔熱膜效應所造成之不同

9.)總結,隔熱膜不管貼在1/8",1/4"或汽車玻璃上,其隔熱膜效應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玻璃材質厚度特性不同所造成之隔熱效果不同而已

飛哥101 wrote:
我可以確定的是:



光源角度,儀器角度以及儀器位置三張都一樣...



你會感覺各種的不一樣,是因為我在照相時光線很刺眼



儀器上面的數字有某些角度是不清楚的



所以我必須稍微找一些角度來拍照



但是儀器跟光源是不動的



您這麼好奇及熱心



為何不親臨測試?



至於在理論上您認為不可能



那是您對新隔熱材料的不了解



要不然我確定LV-100-15 35 70



經BTU熱量測試結果是一樣......您可以解釋出來嗎?



不要說您不相信我的測試結果



因為您不親臨現場測試,就必須先相信我......要不然光談這一項就談不完......

先貼一張圖說明一下我的觀察
原圖在


由左至右分別為LV100-70/35/15
圖中參考線1跟2分別為桌面兩條較淺色之木紋
參考點則為有一特殊分叉的木紋地方

以LV100-70跟35的隔熱紙線跟參考線2來比較
LV100-35的隔熱紙線看起來有往前移動

再以LV100-35跟15的白紙邊緣跟參考點來比較
LV100-15的白紙看起來有往左移動
再比較LV100-35跟15的陰影(SP1065或標籤貼紙)
亦可以看出LV100-15的測試裡SP1065較為正對光源

以上均是個人認為這個測試有問題的地方
這些點應該不是光線或角度所可以影響的
全統可以先幫忙解釋這些照片嗎?

lono7 wrote:
7.)這樣問題來了,相同之隔熱膜貼在1/8"清玻璃與貼在1/4"清玻璃所測得之各數據(SC;SHGC;Tser)是否相同?
舉V-KOOL V70為例,使用1/8"清玻璃之Tser(隔熱率)=55% ;使用1/4"清玻璃之Tser(隔熱率)=55%(亦相同)
那麼隔熱膜本身之隔熱率該是多少?55%-13.9%(扣除1/8"玻璃效應)=41.1%還是55%-19%(扣除1/4"玻璃效應)=36% ?


lono7網友作學問真是認真
若以整個系統來看
相同之隔熱膜貼在1/8"清玻璃與貼在1/4"清玻璃所測得之各數據應該會不一樣
試想陽光能量穿透一片3mm跟穿透一片6mm的清玻璃的穿透率一定不同,如果再各加上相同之隔熱膜,穿透的能量也應該會隨一定比例降低
簡單舉例一下
假設有100單位的日光能量
經過3mm清玻璃後剩90單位(總隔熱率為10%)
經過6mm清玻璃後剩80單位(總隔熱率為20%)
各加上一總隔熱率為50%的隔熱膜
則經過3mm清玻璃+隔熱膜應該剩90x50%=45單位(系統總隔熱率為55%)
經過6mm清玻璃+隔熱膜應該剩80x50%=40單位(系統總隔熱率為60%)

所以連結那份v-kool 1/4"的數據跟1/8"的數據一樣是很奇怪

lono7 wrote:
再回到遮蔽係數SC之定義: SC=(隔熱膜貼在1/8"清玻璃)之值/(1/8"清玻璃之值),個人解讀為此比值是隔熱膜效應之值,即使清玻璃改為1/4"其隔熱膜效應還是相同(是55%而不是41.1%或36%)
1-(V-KOOL V70+1/8"清玻璃)/(1/8"清玻璃)*0.86=55%=1-(V-KOOL V70+1/4"清玻璃)/(1/4"清玻璃)*0.86


遮蔽係數SC之定義應該是: SC=整個系統之值/(1/8"清玻璃之值)
所以你可以從3M的資料看到1/4"清玻璃的SC是0.94
KESA28493 wrote:
以上均是個人認為這個測試有問題的地方

這些點應該不是光線或角度所可以影響的

全統可以先幫忙解釋這些照片嗎?


OK!因為我=是作3次測試,也就是測完LV-100-15之後照完相之後就關掉熱源,等幾秒之後再測試另一件,關掉的原因是發熱的熱源非常強,必須在幾秒之內關掉,怕熱源爆破,(所以每一次都必須將熱量重新調一次到100)如果是加清玻璃的話,清玻璃一般在20秒左右就破裂,我懂了!您的意思是,同一個熱源,同一個距離,同一個角度連續測三次不同的產品.....OK!我盡快嘗試用拍攝的方法......

您也可以從照片儀器的大小來判斷

儀器看起來大一點當然就是拍攝距離近一點,兩條木紋距離就變大,三種透視度相差很大,但是3張照片木紋顯示也差不了多少,數字影響也不大,但是為了堵住悠悠之口,我會重新採用拍攝的方法.....
飛哥101 wrote:
OK!因為我=是作3次測試,也就是測完LV-100-15之後照完相之後就關掉熱源,等幾秒之後再測試另一件,關掉的原因是發熱的熱源非常強,必須在幾秒之內關掉,怕熱源爆破,(所以每一次都必須將熱量重新調一次到100)如果是加清玻璃的話,清玻璃一般在20秒左右就破裂


不用考慮有沒有100~超過100也可以算吧!!!


飛哥101 wrote:
我懂了!您的意思是,同一個熱源,同一個距離,同一個角度連續測三次不同的產品.....OK!我盡快嘗試用拍攝的方法......


這不才是正確的測量方法嗎!!!???


飛哥101 wrote:
儀器看起來大一點當然就是拍攝距離近一點,兩條木紋距離就變大,三種透視度相差很大,但是3張照片木紋顯示也差不了多少,數字影響也不大,但是為了堵住悠悠之口,我會重新採用拍攝的方法.....


擺支尺吧!!!!可以順便照張光源的照片嗎??不亮的也行~讓大家瞭解一下其規格吧!!

隔熱紙用長尾夾固定吧~不要用手拿!!

這樣的實驗作一次就好~不要老是叫人家去高雄~放在網路上會有更多人看到!!
日昇照晨霧、竹結枝上露、黃鶯啼浮雲、我心歸故土~
KESA28493 wrote:
所以連結那份v-kool 1/4"的數據跟1/8"的數據一樣是很奇怪


ANS: 我再仔細從V-KOOL網站找到V70及V40,雖然在四種來源中[代號]稍不同,但各種規格比對後確認應是同一產品,再次說明隔熱膜貼在1/8"或1/4"清玻璃之隔熱率等指標亦相同,若不解釋為隔熱膜之效應而解釋為(隔熱膜+玻璃)之效應則不甚合理

V70隔熱率55%:V40隔熱率約65%;1/8"Glass隔熱率13.9%;1/4"Glass隔熱率19%
1.)V70貼在1/8"Glass之總隔熱率約為(55%+13.9%)=68.9%
2.)V70貼在1/4"Glass之總隔熱率約為(55%+19%)=74%
3.)V40貼在1/8"Glass之總隔熱率約為(65%+13.9%)=78.9%
4.)V40貼在1/4"Glass之總隔熱率約為(65%+19%)=84%
PS: 以上隔熱率直接加總不是正確的,與實際量測值會有誤差(界面反射幅射等等影響),只能作為參考

如果不用這種方式解讀則無法解釋在第115樓開始討論汽車玻璃貼膜之BTU測試其隔熱率高達95%之數值(在122樓估算汽車玻璃之隔熱率約為30~40%)

V70及V40之資料來源如下網址
1.)http://www.v-kool-usa.com/download/performance-data.pdf
2.)http://www.v-kool-usa.com/specs_01
3.)http://www.v-kool.com/solitaire.html
4.)http://www.v-kool-usa.com/download/specification-data.pdf




KESA28493 wrote:
由左至右分別為LV100-70/35/15

圖中參考線1跟2分別為桌面兩條較淺色之木紋

參考點則為有一特殊分叉的木紋地方



以LV100-70跟35的隔熱紙線跟參考線2來比較

LV100-35的隔熱紙線看起來有往前移動



再以LV100-35跟15的白紙邊緣跟參考點來比較

LV100-15的白紙看起來有往左移動

再比較LV100-35跟15的陰影(SP1065或標籤貼紙)

亦可以看出LV100-15的測試裡SP1065較為正對光源



以上均是個人認為這個測試有問題的地方

這些點應該不是光線或角度所可以影響的

全統可以先幫忙解釋這些照片嗎?




http://img822.imageshack.us/img822/2320/fjo.mp4

http://img534.imageshack.us/img534/2897/dvb.mp4

http://img534.imageshack.us/img534/2897/dvb.mp4



這是實況錄影,一樣是LV-100-15 LV-100-35 LV-100-70

這次加上3M極光及維固的V70

BTU測試顯示在不同透視度,可以達到幾乎完全一樣的隔熱效果

我說這可以打敗透視度越高,隔熱效果越差的傳統迷失了吧?!

說全統的產品是新的隔熱材料,沒有人要信!現在有人可以來說說嗎?為什麼透視度從70%-15%

可以讓隔熱率完全一樣?這是珍貴的隔熱材料,不是大家都有,而且也不是有錢就買得到........

所以說,這不是世界第一,那是第幾?

其實越來越多人知道,全統的V-KOOL隔熱紙,隔熱效果超越維固相當多

要不然全統的業績也不會連年創新高...............








不同的看法
隔熱紙 是吸熱型 還是折射型....
自己想像一下吧 地球把太陽光 折射掉效果比較好 還是吸收比較好
媒體人 wrote:
隔熱紙 是吸熱型 還是折射型....

自己想像一下吧 地球把太陽光 折射掉效果比較好 還是吸收比較好


那可以說明一下,是哪一種好呢?

反射型好?還是吸熱型好?

我如果說全統的LV-100是兩種的綜合

你認為好不好?

沒有錯!

這就是讓遮蔽係數達到0.1的原因...............


所以頭腦簡單的人只用2分法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