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暗處能對應強光不過曝. 原因就是因為人眼的動態範圍是高過CMOS/CCD
等影像感應器, 而且感應的範圍是動態的, 非線性的! 還有分高感度感光
細胞跟一般感光細胞.但CCD/CMOS是固定的,線性的.
假設最亮的亮度是1000,最暗是0, CCD/CMOS能偵測的範圍可能只有500.
這在白天攝影的時候問題可能不大, 最亮的地方跟最暗的地方差距可能
在900~600以內. 但是晚上又遇燈光直射, 最亮跟最暗的差距可能在
900~100以內,就超過CCD/CMOS的動態範圍了! 這時候只能取捨, 是要暗
的地方照清楚, 亮的地方過曝; 還是亮的地方照清楚, 暗處細節全黑...
這是影像感應器天生的限制... 要求要跟人眼一樣目前很難.
樓上有人提, 用偏光鏡之類, 是過濾掉某一些直射光, 把燈光直射的光線
量降低. 另外就是比較聰明的光圈控制, 把入光量調整在最佳的情況.
還有晶片在處理原始CCD的資料的時候,可以有一些取捨(因為從CCD的電壓
再轉換成RGB@8bit又會損失一些動態). WDR是比較從根源解決的方法.
WDR不是做不到, 樓上有提到, 成本問題... 如果不是做成高底感光元件共存
(像Fujifilm的SuperCCD SR), 只用一般CCD/CMOS, 那要用Multi-frame
影像處理.不過動態的東西很不適合用Multi-frame方式, 這樣會有模糊的問題,
除非拍攝的頻率很高(例如120fps或更高),再搭配高速影像處理晶片跟很好的
演算法,才比較可能.
上面講了那麼多, 行車記錄器不是拿來拍電影的. 可以清楚辨識車牌, 車輛
動向, 這才是重點吧? 在不影響上述兩個要求的情況下,招牌,車燈過曝本來
就不是這麼便宜,這麼小台的行車記錄器該計較的地方... 這是小弟個人的看法...
與失敗為伍者,天天靠盃都是別人的錯。
與成功為伍者,天天跟失敗切磋直到不再出錯。
偏光鏡片對於光線有單一方向的過濾,如果對著液晶螢幕看在某個方向是看不到螢幕的影像
所以放在鏡頭前面也要旋轉一下,看看哪個方向比較適合,原理跟相機的偏光濾鏡一模一樣
只是這種紙眼鏡便宜,可以試試看,之前天行者x8就有推過偏光濾鏡
在版友的分享圖片中,鏡頭前的就是濾鏡
在這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