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苔毛 wrote:這種問題畢竟只是少...(恕刪) 對的,這問題不論是油車電車都有,只不過現階段因為換電站數量約為加油站的1/5,而電車的平均里程又不及油車的一半,一來一往,顧路風險變成十倍而已。當然啦,如果換電站的數量大增,與加油站一樣多的話,那電車的顧路機會就會大幅降到油車的兩倍左右了。
海苔毛 wrote:這種問題畢竟只是少...(恕刪) 喔!這一切都是「頻率」和「機率」的問題。就更換動能燃料的「頻率」來說,油車的續航力較強,所以他發生上述的問題「機率」較低...要從油車過渡到電動機車,一定會發生「忘記了續航力的差異,而忘了換電池」或是「天天提醒著自己『不要忘記換電池』」的磨合期,等到習慣了,你就會知道大概多久就得去換電池。但是這問題其實還蠻討厭的,首先如果每日騎乘里程數長一點的用戶,可能會早晚都在換電池;而且時日一久,你不知道你換到的電池,究竟屬於電量 100% 的新電池還是電量 80% 的將汰換電池,所以今天換電池後可以行駛 70Km...明日換電池後,只能行駛 56Km...我不知道您覺得這個差距大不大,我是覺得很大啦!就算你住的離電池更換站不遠 5Km 好了,你還是得留 10Km 的行駛額度,讓你能夠換完電池騎回家,跟從家裡騎到換電池站,扣除這個數據之後,扣除下來能行駛的距離...嗯,自己估算吧...
從今年三四月開始去展間至少四五次,試駕兩次,中間也很猶豫再來決定訂車,領車,成為真正的車主,騎到現在一個多月了0故障,也沒有遇到換電站有問題,產品品質目前也都很滿意未來不曉得會遇到什麼問題或困難,但我期待他們會越來越好,也對他們的勇氣感到佩服很多事情別人不敢做,他們勇於找到新的方法去解決,可能無法讓每個人都能接受吧所以難免有很多批評聲浪其實,很多已經購買Gogoro的車主,也都面對一樣的問題:價錢、資費、認同、CP值、需求從一開始有很多懷疑,到進一步認識,接受,克服經濟與各種個人因素,到現在成為車主這個過程是很不容易的,就算m01上有許多批評聲浪,目前的車主大多都深信且支持這個品牌(但也不盲目)我認為應該要為Gogoro的服務品質與研發成果給予肯定當然消費者要爭取的權益,可以積極爭取,遇到任何不滿意或是產品瑕疵,儘量反應,睿能也都很積極處理在我看來,他們是難得想把銷售與服務做到盡善盡美的一家公司,甚至是我在台灣首次見到的會購買Gogoro的緣故,是被他們的用心與努力給打動雖然目前還不夠完美,給予掌聲跟鼓勵,也是值得的啦-- 以上是個人的經驗與感覺,我認為台灣可以更為凝聚,更勇敢的往前走-- 電動車是趨勢,但在家充電,目前並不是最佳的解法
twcarfans wrote:-- 以上是個人的經驗與感覺,我認為台灣可以更為凝聚,更勇敢的往前走 其實這不過就是一樣「商品」、一輛「機車」,就算他是電動機車界的霸主,還是機車...這種鼓舞民族大義的 Slogan 真的不需要出現哩,您覺得呢?
個人5~6年 的經驗與感覺,我認為台灣可以更為凝聚,更勇敢的往前走- 電動車是趨勢,但換電站,目前並不是最佳的解法,- 全世界經營換電站的全倒閉了,GGR 即將是下一個..在家充電,正是最佳的解法,5年使用壽命,真正省到油錢不管是.服務業連鎖店.郵務快遞業.路邊停車收費員.公家單位...等早已上場實戰5年了..結論就是..有省到錢當然啦..你要是錢太多沒地方花的話..也是可以做善事照顧一下GGR..
這篇文要的是說好話有的, 就是工程上來說車子還不錯但SLOGAN我喜歡機車黨的那段自充雖然不一定是最佳方案但它和其他方案搭配也有優點啊可以自充就不用一早趕上班還要繞去換電站搶電池(猜一猜如果真的車子多了以後, 上下班時段會不會被換光?)當然如果要半夜先跑去換電站就沒這困擾了
我的錢要怎麼花是我個人的自由交換電池技術以前做不到,不代表未來做不到,更何況您提的案例跟Gogoro不同我想您所指地交換電池廠商是以色列 Better place,他的目標是汽車的交換站策略合作廠商是法國雷諾,雖然Better place宣告失敗但雷諾的純電車目前還是全世界銷售第一,旗下有四款純電車仍在銷售,包括Nissan Leaf現在Gogoro交換電池技術鎖定的是機車發展環境跟訴求都不一樣,端看「交換電池」就可以說人家必定失敗我想這邏輯是不通的我認為很多評論根本問題都是「價格」而已-- 請不要高高在上的批評別人或指教別人該怎麼做事情-- 邏輯不通bj520 wrote:個人5~6年 的經...(恕刪)
這種商業運作方式叫玩真的? 還真是長見識了...如果當初開賣的時候就把雙北(沒說全台灣已經很客氣了)的電池交換站全部蓋好且裝載滿可用的電池, 那我就相信這是玩真的.車子邊賣邊蓋電池交換站, 擺明且戰且走嘛既然GGR的存續最需要的就是電池的交換服務, 在基本的服務品質都沒完全建立好的時候就要賣商品, 這種公司可以被認可也算是奇蹟了.更別說所有的後勤支援系統全部都是獨家封閉, 保養維修所有的價格全部都是壟斷沒得談, 加上目前的所有商品定價策略, 試問這種消費客群是能鎖定在一般普羅大眾嗎? 如果不是, 僅靠少量的消費者能夠支援整體服務的成本嗎? 已經購買商品的消費者的履約保證在哪呢?我只看到消費者的極大風險而已... 我們不需要幫GGR考慮啥成本和營運困難等問題, 自己要開公司的, 怕熱就不要進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