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fan168 wrote:GGR已走回自充電...(恕刪) 採用換電的高度便利性,以月租的方式讓使用者無須擔心電池壽命現在又提供自充方案來提升使用的彈性每一步從消費者角度來看都是好事但對企業來說的確是很高的成本負擔也難怪其他廠商不願意這樣做把問題丟給消費者,錢收進自己口袋才是正途
ngfan168 wrote:白牌車應該才是市場主流吧 那你應該要想想為何三大車廠出的充電車為何還不推出白牌車?如果你真要立下 "如果10年內沒百萬台的雄心,真的不用在台灣混了" 的條件那你要不要立一下, 三大車廠幾年內不推出白牌車就不用在台灣混了? 的條件?
ngfan168 wrote:GGR已走回自充電的正途,自設換電站燒錢太快了 GGR新推出的隨充並不是標配, 而是有需要的車主自行花錢另行購買喔......它是為了解決某些少數車主的需求而已, 也沒有減免到月租費現在是開疆闢主期, 目前的換電站也就只有600站左右而已, 等到將來成長到幾千站時, 我看會買隨充的車主就會很少很少了吧
其實這個問題只須要靜下心來好好想想,假裝自己不再是可以隨便嘴砲寫什麼隨便你的酸民,而是機車廠的產品計畫經理, 你要負公司及所有員工未來生死成敗的責任,再來想像你會對公司的未來產品做什麼決策.我自己想像過, 在可預見的未來, 除了 "坐以待斃" 攤在那裡期待外界客觀世界往你做夢的方向改變, 除此之外, 只能日子過一天算一天, 眼睜睜看銷售數字越來越低, 根本就束手無策.本版(或其他電車版) 最常看到的幾種論點就是. "看現在中國的發展". 白話就是 "如果現實環境不是法規限制只能選擇超低電量, 超低功率, 超慢限速的產品, 我也只能 '坐以待斃'". 在法規各種的限制下, 那種唯一能選的低階產品才可能會是消費者不得不堪用的產品, 或至少能成功大量銷售的產品. (其實以環保的立場, 這種限制沒什麼不好, 但台灣民眾已經用市場表明他們不能接受~). "現在他廠可以囂張只是因為我廠還沒有出手而已",<== 白話就是 "我廠現在根本沒在規畫未來的產品, 舊產品繼續賣". "我廠想像中的未來產品在有這樣那樣的科技之後, 就可以很輕鬆很容易, 根本沒什麼技術門檻的做出來" <== 白話就是 "沒有這樣那樣的科技, 我也只能 '坐以待斃'". 而這樣那樣的科技, 根本在我廠內甚至在世界上連影子都還沒有 (例如微型化的高功率馬達, 智慧電控, 相容於超快超大電流充放電的電池電控整個電系和電網基礎設施, 例如一兩分鐘充相當的電, 到處可以快/慢充,....).. 如果以現有的技術規畫近期的產品, 要嘛太貴, 要嘛動力不能滿足民眾的須求 (至於民眾為什麼一定要那麼大的動力是另一個題目, 除非有法規限制只能用小動力, 或是 '教育' 民眾他們不須要那麼大動力), 不論如何, 這種產品都無法成功大量銷售使公司獲利.. 如果要規畫滿足民眾的須求動力的產品, 又不能賣太貴, 貴到沒有什麼人買, 但也不能便宜到無限長期無法獲利,那我有什麼選擇?"坐以待斃"?例如電池不算在車價內, 電池用租的? (有許多公司這樣做, 包括電動汽車)但是~ 民眾自己充自己管固定的電池~ 還是~ 公司幫你充幫你管可以隨處更換的電池~ 或是~ 有其他方案嗎~...民眾已經用市場告訴你什麼是可行的了.可是~ 我廠不想也不願也沒辦法花那麼多錢建造設施~ 我也不想和已經有設施的他廠合作~那~還是只有"坐以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