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 「消費者最大」Gogoro迅速降價的背後

sheepyoung wrote:
「知道嗎?Gogoro車子一出來,好多國外客戶就跑來找我們,要我們幫他設計這款的。」廖本裕說,耗時兩年多打造出台灣技術的價值,簡直無法衡量!

這一點,江明煌也有同樣深刻的感觸,Gogoro的全鋁一體成型車身才發表,就吸引不少歐美客戶找上門,指名喬豐幫忙設計。

不止打動了喬豐、儒億,就連輪胎大廠正新等幾十家廠商都願意捲起袖子、共同投入「辛苦卻不見得有量」的產品開發!...(恕刪)


今週刊的報導還是不夠平衡

連個降價前/後的五年用車成本表

都不敢照實刊登

坦白說

只是另外一篇行銷文而已

至於其他合作廠商的成長?

正新 資本320億 儒億 資本3億[集團資本 31億] 喬豐資本3億

正新就不用多說

輪胎終生獨占的生意有多賺

期待熟悉輪胎業的大大來分析


其他兩家也早就有國外市場

技術進步當然會引來更多客戶

但是會因為開發ggr就提升到狂暴褲炫掉炸天的程度嗎

那就期待儒.喬這兩家公司今年的營業額狂抽猛送喔

到了年底公佈財報就知道.....

麻煩有志之士 先備分起來

時間到了

就知道誰沒穿褲子.....先科科

俺認為這篇文的內容

只是把ggr的冷菜 又熱炒了一下

放在新盤子上桌












Gogoro的全鋁一體成型車身才發表,就吸引不少歐美客戶找上門,指名喬豐幫忙設計。

換句話說...
喬豐的意思是...
有不少歐美客戶 要山寨 GOGORO 的全鋁一體成型車身了嗎?

banpui wrote:
我還滿喜歡這車的,不...其昜那種我也在考慮,不過一樣太貴了(貴在電池,電費倒是超低),盼各家多努力(恕刪)
其昜的車價若用當時的價格換算
111800-48000電池費-24000桃園市補助款=39800(極速80)
106800-48000電池費-24000桃園市補助款=34800(極速60+)

若以充飽可騎60公里的續航換算,可騎48000公里。若以40公里來換算,可騎32000公里。

平均每公里的電池分攤成本為1~1.5元。

因為電池固定,車上有內建充電器可讓人在家充電。也因為不能抽出,對沒有充電插座的人不方便。


我對裡頭這句話很感興趣............

他承認,在宣布價格記者會的前一晚,「我一度猶豫要不要跟團隊說,大家再苦一點,把價格訂低一些?」但最後,他選擇相信團隊事前做的價格調查,「數據告訴我,這個價格可行。」

團隊的數據是那來的

真想知道那個團隊給了老闆什麼樣的數據讓他相信要訂12萬的價格 高月租費

大公司的通病 亂拍馬屁 亂畫大餅給老闆看

這段話就讓我想到我之前呆的大公司

就是有一堆這種人造就了公司龍頭地位掉到谷底的命運



旋 馬 wrote:
Gogoro的全鋁一體成型車身才發表,就吸引不少歐美客戶找上門,指名喬豐幫忙設計。
換句話說...
喬豐的意思是...
有不少歐美客戶 要山寨 GOGORO 的全鋁一體成型車身了嗎?


GOGORO的鋁合金一體成型車架,因為形狀複雜,要經過9次沖壓才能完成,喬豐因為做出了GGR的這個一體成形車架,技術能力提升很多,歐美客戶看到喬豐連GGR這種複雜的版件都能做出來,知道喬豐的能力,所以才找上喬豐。

參考資料:
GOGORO鋁合金單體車架

年底再認一次吧,自信從數據來阿.
不是小孩子了,事不過三.
TOURAN wrote:
但最後,他選擇相信團隊事前做的價格調查,「數據告訴我,這個價格可行。」
團隊的數據是那來的
真想知道那個團隊給了老闆什麼樣的數據讓他相信要訂12萬的價格 高月租費
大公司的通病 亂拍馬屁 亂畫大餅給老闆看


通常不是都Marketing 團隊應該給這些資訊的嗎? 再不然就是銷售團隊. 換句話說就是彭副總跟程什麼的那兩個team.
如果是這樣, 感覺這team可以解散了.
但如果市調是外包給市調公司, 那可能就是要怪市調公司亂搞了吧?

TOURAN wrote:
在宣布價格記者會的前一晚,「我一度猶豫要不要跟團隊說,大家再苦一點,把價格訂低一些?」

但話說陸老闆說過不做爛東西, 也說過台灣人不識貨只求便宜, 對產品信心度這麼高, 也認為它值錢, 真的會要求團隊賣便宜點嗎? 聽起來有點兒矛盾的味道

今天跟同事討論了這個議題, 有人說, 會不會整個報導的故事都是編出來的?
後來我就不想繼續認真討論下去了...
我覺得他想賣電池專利給政府!
nsr150xx wrote:
今週刊的報導還是不...(恕刪)
TOURAN wrote:
我對裡頭這句話很感興...(恕刪)


他使用的一定是大數據,數據這種東西就是這樣,可是數據可跑不出品牌價值這種東西對台灣人來說過水的舶來品可才有這種價值,他沒想到台灣人對台灣人買東西買個菜還要送把蔥才會成交,國外來的在貴都買的下手。
七七三 wrote:
他沒想到台灣人對台灣人買東西買個菜還要送把蔥才會成交,國外來的在貴都買的下手。


東西好不好,有沒有價值,消費者自會有感,這種情緒性近似指責的發言是不必要的,如果他們的「大數據」不能估算品牌價值,那也未免太可笑了,「大數據」當然可以算出品牌價值,不然你以為很多的併購案的金額是怎麼算出來的?

一個市場評估的團體,要評估銷售市場能支撐多少的銷售量和獲利,如果不能深入市場瞭解消費慣性和國情,只會用「台灣人只愛貪小便宜」作為行銷碰壁的理由,那這究竟是「事實」,還是市場分析及行銷團隊的「無能」,我想可受公評。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