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無法改善空氣汙染?

1.會上Mobile01的機車人數占全台機車駕駛人數多少?
2.會上Mobile01且又上機車版的人數占全台機車駕駛人數多少?


我認同會上Mobile01的駕駛多數都是會保養,且對於汽機車知識素質普遍較高(好歹知道離合器、普利珠是啥小吧)


但,我們社會不是在Mobile01上阿..........................................



麻煩走到社會上來看好嗎?


全台灣不是人人都會上Mobile01,更不會人人都上Mobile01機車版來回那文章。

這就是事實。



我提的,多數都是不會上Mobile01居多的駕駛人。
我同事是會上Moblie01,但撇除其中一個油耗低於30的,一個已經換新車,一個本來就會保養。

但其餘,不管我我女友也好,我姊也好,甚至我爸也好,除了年輕人可能會上Mobile01以外,其他年紀較大的根本不太會上。

更別說參與該文章討論了。



所以,拿Mobile01來做為標準不是很恰當。


chiashin wrote:
我前面已經寫過:1...(恕刪)
jiahsien wrote:
1.會上Mobile01...(恕刪)

不會上01,卻會參加問卷調查,還要計算油耗.....
問卷可能大約是這樣設計的
1.請問您平均每天騎多遠?
2.請問您平均多久加一次油?加多少錢?
無法明確回答1的可能再透過詢問通勤距離,每週通勤天數等方式大致取得數據
然後問卷內取出比較有固定規律的樣本配合油價來計算
即可得知大約的平均油耗了,受問者不需要自行計算
所以……謝謝您參加問卷這是面紙贈品然後填個人資料可以參加抽獎活動喔
乾蝦!乾溫泥!
要討論油車油耗的部分,
最好先標出一個基準才好討論..
現在 (以台灣目前發電結構為準)
油車排放要能和電車相比 (只算排碳, 不算 PM, CO, NOx, HC 等, 如果算這些那油車更慘),
以 125 機車來說, 1升油 要能跑 80km 以上才能比.


討論電廠/電網損耗也沒什麼意義,
所有有關電的汙染數據都是從 "銷售電量", 不是 "發電量", 去算的,
台電燒了多少煤/油/氣, 燒這些東西會排多少汙, 賣了多少電, 都是公開資訊.


time630 wrote:
...目前我國天然氣發電量已經超過煤電...在哪裡可以看到?...(恕刪)

台電網站可以找到, 例如
http://www.taipower.com.tw/content/new_info/new_info-e11.aspx?LinkID=15
"空氣汙染物排放源" 這頁.
台電網其他頁面有歷年的數字, 天然氣發電量近年來已和煤電不相上下.


akenomeisei:
...台灣的一般民眾是否願意從現在的一度電4塊台幣變成10塊~20塊台幣...(恕刪)

威脅 "採用綠電/其他替代能源會讓電價巨幅攀升" 也是一種典型扭曲的過時資訊, 和核電最乾淨便宜一樣.
這種說法來源通常是從德國10幾年前綠電保護政策裡 "長期保證採購價格" 而來,
而 "現在" 綠電實際成本已經比 "長期保證採購價格" 還要低很多, 而且還在快速滑落,
現在德國甚至有廠商願意用 0 元去標政府綠電 BOT 案,
如果考慮污染的處理機會成本, 綠電成本甚至已經比石化發電(包括煤電)還便宜了.
既然外國有過這些經驗, 我國根本不須要渡過這些 "陣痛期".
https://skepticalscience.com/renewable-energy-is-too-expensive.htm

bartholomew.simpson wrote:
要討論油車油耗的部分...(恕刪)

該說國內的政治環境來看
你也應該搖頭才是

不是說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而是國內這種政治生態
大家最後吵吵吵,最後不了了之
除非真有人那麼有擔當,全部我以性命當賭注,有這種氣魄的人才有機會
否則難囉

星3345678 wrote:
小弟不常發文 以下...(恕刪)


假議題很久了....

發展電動車 只是第一步而已

當電動車 越來越多 科技資源技術才會投入

很快的 就會出現 更環保的發電方法
基本上,台灣綠能很難推動,或者不可行


看一下台灣面積跟德國面積吧

台灣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
德國面積約35萬平方公里。

幾乎相差十倍。

而台灣有三分之二都是山脈,只有三分之一才是盆地或平原。
也就是台灣大概只有1.2萬平方公里是可以搞綠能。(太陽能、風力、潮汐、地熱,水?算了吧,只能靠颱風天發電....平日很難。)

以維基上面說的"於2008年,德國土地利用以耕地(34%)、林地(30.1%)為主,其次為永久放牧區(13.4%)及居住區、街道(10.8%)",假設林地算做是山脈,那德國土地型態分布可以說是跟台灣相反。

人口數來說,台灣是2300多萬,德國則是8100多萬,差了3-4倍,但土地面積差了10倍,其中可運用空間也差了17倍(台灣1.2萬,德國21萬(以扣除林地來看)

這樣應該不難看的出來吧?

更別說德國還有跟其他國家相連,建立電網並非難事...

台灣每天發電需求約3000萬千瓦

而太陽能板1KW下大概需要快3坪大小,大概也就0.00009平方公里。

理論上要達到台灣每天發電需求應該要3000萬*24 (我記得3000萬千瓦是指每小時吧?應該不是一天總耗電量)
則需要72000萬片太陽能板,佔6500平方公里。並且還要製造出3000萬*16=48000萬千瓦儲電能力之設備

而儲電能力之設備,我們先想到電池好了,隨便找一篇文章,1公升大概可以裝上1600Wh能量密度。約等於1.6KWh,一天至少要準備3萬顆1公升大小之電池,一公升等於10平方公分。恩,大概看一下應該不會很佔空間,所以就先不管了XD

好吧,我們大概有一半左右的平地會蓋滿太陽能板。

那,前提要有個對我們很好的太陽公公。

至於風力發電?這個...有點尷尬,有一好沒倆好,如果要平常就能發電,那颱風天就無法發電。(轉數過高,導致發電機組損毀)
如果要颱風天能夠發電,平常日就會發不了電

以下是台電統計敘述的~

"根據台電公司的數據統計,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每年 1-3 月以及 10-12 月所產出的電量約佔整個年度的七成,反觀用電量最高的夏季卻是風力發電量最弱的季節,因此如何有效的運用風力發電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風力?也是可以啦!但,同樣有設備能夠去儲存電力。


嘛,打這麼多,重點在於,綠能多數為不穩定發電,無法作為一個"穩定"有效基載電力來源,如果要全面推動綠能,勢必要有儲電設備來儲電,否則該發電不發電,不該發電拼命發....

是故,台灣,綠能要發展?先發展不會破壞自然的儲電設備吧! (如果能研發出來,電動車的汙染問題也能大幅解決了)



bartholomew.simpson wrote:
要討論油車油耗的部...(恕刪)
jiahsien wrote:
基本上,台灣綠能很難推動,或者不可行
...(恕刪)

不管推不推動綠電,
電車都比油車環保很多.
推動綠電是另個議題, 綠能是否很難推動, 和 "要不要改用電車" 的決定無關.
使用更多綠電, 電車可以比油車環保更多.

至於你講的落落長台灣綠能是否很難推動,
人們實在很難相信連發電瓦數該不該乘以 24 都不知道的消息來源會是可靠的.

人們做決定不是 "這有問題很難, 所以不要做了",
而是 "我衡量了所有優缺點, 決定就是要這樣做了, 這有問題很難, 所以要想辦法解決".
綠能做基載不是完全不可行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 綠能不只有你舉的這些例子,
例如已經超過紙上談兵階段存在的一些技術可以解決 (例如熔鹽熱能儲存技術, 壓縮空氣技術等).
"現在" 急迫就須要的基載電力減排可以靠改善更新發電機組效率加裝廢碳廢熱回收等手段達成.

真的有興趣可以看看這2篇
https://www.skepticalscience.com/renewable-energy-baseload-power.htm
https://skepticalscience.com/renewable-energy-is-too-expensive.htm
這是相當著名基於科學証據的經典網站, 對人為全球暖化的各種相關議題有相當精彩深入的內容.
你說的融鹽,這我也很清楚,但實務上有多少個?
看看用融鹽方式的發電設備在哪?

很多事情都能做,但能不能商用、商轉又是一回事。

就好比Youtube 電鰻發電問題。

可以發阿,帶沒那商用價值。

核融合做得到阿,沒那商用價值。 當然,這是以現階段。

就現階段盲目地擴充綠能設備,只是浪費錢。

1.台灣土地狹小、人口密度又相當高,別人可以的,台灣不一定可以。台灣可以的,別人絕對沒問題。
這是最大重點。

2.綠能沒到一定的商用價值,商人就是不會想投資,除非政府大力推廣。
砍頭的生意有人做,但沒錢的生意沒人做。綠能現階段佔地面積、產能還無法取得一個有效平衡點。
然而又有個問題,看看台灣人這種勢利的態度,不要領完補助就拍拍屁股走人就好啦。

最後,本人非常支持電動車。畢竟油燃車自始自終都是無法集中控管汙染。
電動車好歹可以從台電去管控汙染源,但燃油車?上面說了會不會乖乖去保養都很難說了。

這點無庸置疑的。

再來現有汰換、更新機組...火力都反成這樣了。即使更新機組,會返的還是繼續吵。
再者,比較老舊但未到汰換時間的也不會因此提早汰換,畢竟考慮的$之下,台電要是隨便汰換機組,還是會有一堆人在吵。
最後,台電幾乎每年都在虧損,真納悶哪來的錢可以汰換發電機組?

只是,電動車那個價格+_+ 跟動力規格,實在是買不下手

別說其他只能騎50又無法雙載的電動玩具車好了,要能跟一般125比,也就GGR了。
但問題來了~
1.換電站不普及 (只有台北縣市最普及,但其他還好)
2.人口密度過於集中,以至於部分區域供應不足 (雖然台北縣市最多,但相對人口密度也高,如果只是真加油站依樣數量,其實不太夠阿...)
3.電池雙在高溫下能持續多久? (有人反映夏天騎車會出現電池過熱問題...)

嘛,電動車還有很長一段路....

但最終還是要說,我很支持電動車。

(其實更支持氫燃車.....XDDDDD)


bartholomew.simpson wrote:
不管推不推動綠電,...(恕刪)
jiahsien wrote:
...融鹽...但實務上有多少個?
看看用融鹽方式的發電設備在哪?
...能不能商用、商轉又是一回事。
就好比Youtube 電鰻發電問題...
核融合做得到阿,沒那商用價值...
就現階段盲目地擴充綠能設備,只是浪費錢。
...
嘛,電動車還有很長一段路....
...
(其實更支持氫燃車.....XDDDDD)...(恕刪)

前面連結裡科學家們建議的選項
都是有商轉有實績的選項 (但也許 "現在" 就要大量佈建還有細節上的問題),
不是你舉的例子中什麼實驗室中的玩具或還在研發的未來外星黑科技.
前面連結裡甚至還有建議可以 "使用電車的退休電池做儲電".
考慮問題的嚴重和急迫, "現在" 當然先做 "現在就可以做的",
例如本樓討論的 "使用電車".
吾人尤其該反對的是 對 任何有助於了解/改善問題 (例如 "使用電車") 的造謠.

"現在" 我不支持 "使用氫燃車", 因為根據科學研究, "現在" "使用氫燃車" 沒有比 "使用電車" 環保.
在有效率的製氫方法可以離開實驗室以前 (例如許多人工光合作用從水製氫方法已經在實驗室取得小量成功),
氫燃車還是只能留在實驗室.

(>更支持氫燃車<... 我是不知道你支持什麼東西的標準在哪裡啦~
為什麼會支持還須要 "未來黑科技" 才會環保的氫燃車, 而不支持有商轉有實績的綠電選項~
更何況, 如果假設已經有效率的製氫商轉存在, "氫燃車" 和 "電車+氫發電" 未來誰比較環保還待驗證;
再說, 如果是換電的, 用鋰電池還是氫燃料電池對使用者來說根本沒差)


前面有其他朋友提到 "壓縮空氣車", 它運作的原理就像一般機車行裡在用的壓縮氣動工具, 環保的程度可能可以相當於電車(或者更/不環保? 關鍵在同樣花一度電它能不能比電車一度電跑得一樣遠或更遠?), 基本上也是電車的衍生技術, 它是把電能用壓縮空氣的方式儲存
(基載綠電的離峰儲能裝置也有人建議可以用壓縮空氣的方式儲存)..
. "壓縮空氣" 也是要用電的 (所以中央廚房所有針對發電汙染的無理發言全部可以原封不動的套用在 "壓縮空氣車" 身上);
同樣的電用來壓縮空氣, 和對電車充電, 誰可以跑比較遠?
. "壓縮空氣" 和 "電池" 儲存能量密度比較?
. "壓縮空氣" 儲存鋼瓶的體積, 重量, 和安全性?
. "壓縮空氣" 引擎的效能/馬力/扭力 續航力能否符合使用者的須求?
就我所知目前實用的程度還不太能符合大眾的需求, 只能做到輔助動力腳踏車/或綠牌這種等級, 就需要配2個像潛水鋼瓶那麼大的儲存桶.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