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機車不會憑空出現,所以搬運汽機車到賣場的拖板車也要燃油汙染。真的是吃米不知米價。當今一台汽機車的製造需要產生數十倍於此台汽機車終期一生排放的汙染。至始至終主張節約物力,還能開的汽機車就繼續開;不能開的汽車量力而為選購符合六期排氣標準的汽機車。你覺得汽機車比較汙染,那麼電動拖板車、電動船(台灣四面環海)、電動煉鋼廠造成的額外開銷負擔不負擔。回歸產品面,一台電動車對比一台汽油車,少扯那些燃油產業的五四三不斷跳針。有本事,說服特斯拉不要只出電動汽車,還要出大眾運輸電動公車讓新加坡一點顏色瞧瞧。回到台灣,沿海砂石車常常噴黑煙,能以多少的代價替換成電動砂石車,削弱柴油砂石車的廢氣汙染。一台砂石車就是一百台機車的污染怎麼就視而不見了。
labbat wrote:汽機車不會憑空出現,...(恕刪) 我就不多說了,我相信大大你懂!老舊車輛必須趁早汰換.燃油車輛必須減少,電動車輛替代.少用的車主必須改變習慣.等等等等.真要拯救地球,喔不真要拯救人類.太多配套了!要命的不是現在一樣都沒做.而是現在都還一堆人沒自覺燃油車輛是高汙染的事實!
Wow_Senior wrote:我就不多說了,我相信大大你懂...(恕刪) 你這張圖就是從2017年底開始在網路幽暗空間不斷鬼打牆輪迴的金融時報報導的 "所謂" MIT 2016 研究.許多人看的是第1行和第2行的比較; 另些別有用心的人看的是第1行和第3行的比較;但真正的重點是圖的最上面標題 "美國中西部".在 MIT 2016 研究中說明美國中西部每度電排碳接近0.9kg,也就是說, 這張表是以全煤電發電來計算.而真實的 MIT 2016 研究, 研究了數百輛車, 在數種不同的地方的排碳, 不只這3種車, 也不只在 "美國中西部".https://pubs.acs.org/na101/home/literatum/publisher/achs/journals/content/esthag/2016/esthag.2016.50.issue-20/acs.est.6b00177/20161012/images/large/es-2016-00177x_0002.jpeghttps://pubs.acs.org/na101/home/literatum/publisher/achs/journals/content/esthag/2016/esthag.2016.50.issue-20/acs.est.6b00177/20161012/images/large/es-2016-00177x_0004.jpeg
bartholomew.simpson wrote:你這張圖就是從201...(恕刪) 不是啦我只是要他看人家統計的 生產 跟 生命週期排放根本就不是他說的生產的排放遠高過生命週期的而是完全相反你看哪一個不是生產排放的10倍以上就不用說這還統計到27萬公里使用越久差距越大
比預估高三倍 氣候暖化海平面上升快 超過2億人將面臨洪水威脅摘錄自2019年10月30日民視新聞、上報報導最新研究顯示,到了2050年,海平面上升對人類的影響,超過以前預估的三倍,全球有2.37億人面臨沿海城市淹沒的威脅,比先前預估數字1.83億人多出許多。近期刊登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這份研究報告指出,到了2050年,約有3億人居住的地方每年至少會發生一次洪患。除非全球碳排放量有效降低,並且加強國家的沿海防洪措施。根據研究結果顯示,擁有最多人口的亞洲地區將會面臨比其他洲更大的影響。到了2050年,全球面臨環境威脅的人口超過70%主要來自8個亞洲國家:中國、孟加拉、印度、越南、 印尼、泰國、菲律賓和日本。其中又將以中國、泰國、印尼和印度的沿海地區最為嚴重,預計中國屆時將有1億人面臨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孟加拉和印度也分別將有4200萬人和3500萬人受影響。這項研究尚未將未來人口增長,及海岸侵蝕造成的土地損失考慮進去,因此實際災損可能更嚴重。這項研究並非是對這些地區宣判死刑。數據顯示,全球已有1.1億人生活在漲潮線以下的地方,只要各國通力合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加上政府投入資金,盡快做好海堤防護措施,還有救。但各國也要開始思考備案,為沿海居民重新安置做好準備。等土地越來越少時用走路或飛機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