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fanny wrote:
真正年收破百萬很少...(恕刪)
我的看法大致上差不多
不過比較不一樣的是我認識的月收入破百萬的基本上不買GGR的(安全性是主因之一)這才是算有錢人
他們有興趣過嗎?有的!
但是研究完後通常都不會買
不買不等於沒興趣
只能解釋成認定該產品不夠成熟所以暫不考慮
反之可能有較多是年收入幾十萬~百萬附近的市場比較大比較可能會買
而年收入在平均國民收入以下以下的更多是認為價格偏高下不了手
當然前兩天經過光華看到現在有補助版的才四萬出頭
這對於攻入一般人市場來說是有誘因的
碰巧前兩天看了一下台灣去年國人平均收入的曲線表
國人前60%人中
15%算低收入(不太可能買GGR)
15~60%的薪資落在2.5~3萬之間
10%的薪資落3~4萬(買GGR的機率高一些)
20%落在4.5~6萬之間(個人在這族群中買GGR機率最高)
最後10%中大約8%平均落在6~15萬之間(GGR購買率相對也有但是可能不是最高)
剩下約2%的人15萬以上(GGR有興趣但是總合考量不太會買)
以上是我個人的認為啦
惡魔紫水晶 wrote:
我的看法大致上差不...(恕刪)
應該要看"可支配所得與工作性質"比較準
婆婆媽媽如果平均月收只有3萬, 但都是可支配所得, 那麼買GGR很正常 (反正平常閒閒沒事做)
某公司新人平均月收入3萬(含bonus), 雖不需要負擔房貸車貸, 但是也不可能買GGR, 負擔太大了, 通常買了會後悔
某某年輕上班族平均月收入7萬(含bonus), 但是不需要負擔房貸車貸, 也沒有啥遠大的目標要存多少錢等等, 那麼買GGR也很正常, 通常這一群是那些買了卻讚不絕口的人
如果某某主管平均月入15萬(含bonus), 但是每月要繳5萬房貸, 2萬車貸, 還有兩個小孩要養, 那麼買GGR機率幾乎是0
============================================
不過個人是覺得, 月均收入至少5~7萬以上(含bonus)比較可能買GGR, 比較可能有足夠的可支配所得
有足夠的可支配所得時, 看東西的價值觀就會不一樣
不過你的觀念正好符合網民的普遍表現
自己能力所及但價格就是高那麼一點點的商品, 大多數網民都會有敵視心態(嫌貴, 嫌爛, 各種的詆毀), 但是高太多已經遠超出自己能力的時候, 即使商品本身並沒有那種價值, 反而也會剩下景仰的心態, 這是種很奇妙的心理現象哩, M型化社會的表態?
meridian wrote:
應該要看'可支配所...(恕刪)
你這麼說也沒有錯
但是要去細論可支配所得的話就又更太複雜了
且你也認同5~7萬是最可能買的一群
所以我只用單純的月薪去做初估
4.5~6萬(其實就是你指的5~7萬的族群)只是現實統計出來這群比較準確的數字其實平均是落在4.5~6萬
所以我覺得一直以來這群都是購買主力
然後加上剛好看到GGR有補助現在只要四萬多就能入手
這點是絕對能吸引
3~4萬月薪地族群的
至於我自己的觀念來看GGR
電動車我騎過所以我絕對明白它的加速跟動力感
但是車體剛性、軸距、輪框大小、避震...等等這些都是購車的考慮要件之一
收入極高的人就我認識的對GGR的評價也普遍不是很好
除了車子的安全性被打上疑問外
對於收月費的方式也是他們覺得不合理的
他們繳不出錢來嗎?隨便一餐都千元起跳的人我想這不是問題
那為什麼呢?其實真的是那些老生常談的東西
至於大多數酸民收入都是比較低的...
我的感覺是扣除了主力20%跟可能性的10%
剩下的70%人有60%是非購買主力的中等以下收入族群
而10%是高過主力收入的族群
所以感覺上會很明顯大多數嫌他的都是比較買不起的...這或許也是一種事實吧
純看數據的感覺啦~~
然後有意思的是我覺得GGR的客群像在剛好是像是M型社會裡那個凹下去篇低收入的是主力
剛好鎖定在非頂尖也非低端得那段
惡魔紫水晶 wrote:
你這麼說也沒有錯但...(恕刪)
可支配所得上百萬也不會上01電動機車板或輕機車板吧(除非是有特定個人喜好)
看到板上酸的幾乎都是"貴", 就知道大概是哪一群人在酸
不過不買GGR不打緊, 酸民好歹花個錢出國看一下國外沒機車空氣清爽的馬路是怎麼樣的吧? 喜歡嗎?
如果因為天候問題(台灣熱)不得不以機車為交通工具, 那麼可以的話為什麼不選電動機車?
啥? 想買但是沒錢? 還出國就更沒錢!
那也不必酸吧? 還是得不到的就想要破壞掉? 逞一時口舌之快, 最終吃虧的到底是誰?....

===========
話說回來, GGR目前的市場定位是正確的
1. 高端客群不見得喜歡在台灣騎機車, 他們更喜歡開車(至少我所認識年收300以上的主管們幾乎都是開車上班, 公司有自己的停車格), 也有能力住在大眾運輸便捷的地方或比較清幽不適合GGR的地方
2. 如果貿然以低價切入市場, 那麼換電站與據點建設鐵定來不及, 會產生更多民怨
3. 擴張速度越快, 需要更龐大的資金流, 這對於新創公司來說難度很大
而GGR唯一不正確的是:
太早切入市場了, 如果再晚個3~5年也就是2018~2020年, 時機會更成熟, 因為現在全世界都興起電能風潮, 歐美洲2025年開始有些城市要禁止柴油車入城, 柴油車勢必會被電動車取代, 排放法規也益趨嚴格, 導致汽油車排汙越來越難以通過而不得不把電能加入動力系統內, 到時候就不是單打獨鬥而是有話題可以炒, 台灣民眾很容易扇動(簡單講就是單純, 像反電動機車那些人一條腸子通到底的思考邏輯), 需要的不是好產品, 而是好的話題切入點
惡魔紫水晶 wrote:其實這邊多是年薪未過百萬的人在猜測分析,與真實狀況還是會有落差。
你這麼說也沒有錯...(恕刪)
對於年薪過百萬的人,可能機車不是主要交通工具,而是偶爾的代步工具。所以對於機車的要求程度不若汽車。或許跟本不買機車,或許直接買重機。但如果是當偶爾代步的話,會有兩種狀況,一種真的很少用,那確實隨便一台都可以,也不在乎品質。另一種算常用,這時Gogoro品質的優勢會出線。
至於說gogoro不安全的,完全不是事實,重機恐怕更不安全。對我們來說,機車都不如汽車安全,要安全就開汽車不開機車,這跟gogoro無關。一般油機車也都不安全。以gogoro的性能來說,其實在都市裏相對安全,因為反應很靈敏。
至於說會覺得月租費不合理,那是因為你尚未達年薪百萬以上,這也不是普遍想法。真的,一個月幾百元是沒必要那麼計較的,那些費用包含電池維護損耗費用,把電池費用攤進去,其實很合理。如果月薪三五萬的都不計較月租費,年薪過百萬的又怎會計較?這顯而易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