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本來就是短途慢速,就算騎個三十公里也是小累,不至於不能接受。
但是看到樓主題到的爬陸橋速度,這比較嚴重限制了這台車的使用範圍。
例如到新北縣猴硐,如果只開車過去,那麼下車後只能就近走一走,
假設帶了這台車,照理可以大幅增加旅遊範圍,例如騎山路到猴硐上面的礦坑,
這樣可以把整個猴硐走上一圈,甚至到三貂嶺國小與車站去看一看,
甚至騎一趟瑞芳自行車道。
但是如果爬陸橋的速度那麼慢,這樣的增額行程就變成不可能,
因為那邊都是小山路,有些坡度還很大。
如果是電動自行車有增加了人的力量,即使上了年紀,雙動力上陡坡通常也不成問題,
但是這一台無法人力輔助,加上動力看起來相當有限,那就很困難了。
因此,如果需要常常騎乘上下坡的區域,這一台還是不太夠。
但是綜合來說,這台車設計的理念非常的好,仍是一部好車。

不長眼 wrote:
這台感覺上也不錯..
就是後輪變小了..
這一台我當初看了很久,有兩個大缺點:
一、
設計者為了得到整齊的折疊型狀﹝甚至為了降低重量﹞而犧牲後輪尺寸,
其實後輪應該維持12吋,台灣的路面低於12寸安全性就會大幅降低,
上下人行道時可能會卡輪。
二、
同樣的,設計者為了縮小體積,並且維持整齊的折疊形狀,
硬是將座椅向前大幅移動,造成把手與座椅距離太過接近,這會影響操控。
看看把手、踏板、座椅之間的位置,手臂將會是垂擺向下支撐,
這完全不符合騎車與操控的人體工學。
如果這台只是超短程目地使用,為了上下大眾交通系統,或者塞進轎車,
因此極度縮小體積以求取便利,那麼這是很好的一台電動車。
但是如果是外出到風景區,要騎較長的路欣賞風景,那可能要特別去忍受一下操控與小輪子的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