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 油電複合動力機車 UDenChia (UDC) 上市計畫

jar4812 wrote:
全世界哪台氫燃料電池的汽機車開始正式商業運轉了?
撇開氫燃料電池本身的壽命與高昂的觸媒價格, 加氫的基礎建設就是一大問題--安全性與成本驚人,

jar4812 wrote:
全世界哪台氫燃料電...(恕刪)


全世界哪台氫燃料電池的汽機車開始正式商業運轉了?
撇開氫燃料電池本身的壽命與高昂的觸媒價格, 加氫的基礎建設就是一大問題--安全性與成本驚人,
在這汽油價格還可被接受的情況下, 高貴的氫動力車注定曲高和寡.

請教台灣有超越歐美或日本的制車技術嗎?那怎麼會有比歐盟跟日本還更嚴的檢驗標準?一個通過立法的大型重機法案,都過了幾任總統都還不能試辦,這不是怠惰是什麼?立法院都下槌定案的事,官員可以說有人觀感不好就不做?那還要立法幹嘛?就通通民調就好了阿,省下養立委的錢來辦營養午餐,來辦長照,來作健保醫療那件不夠?

我同意做生意要按法規,但請問台灣官員有在這未來可能的主流交通工具上下功夫嗎?起草任何可以讓這些走在前面的台灣商人有規則可循嗎?http://lai.z9x9.com/archives/1318408這是用氫燃料作為動力的車,出來都幾年了?請問政府做了什麼?我不是這家廠商的人員(我說過我從事電子研發),卻深感台灣人的痛。網路還有很多相關事情,有興趣您可以多多查閱,也想知道您對這件事的想法。

氫燃料會不會是下個世代的主流我不趕說,畢竟我不是車輛相關產業人員,但就我理解是沒有汙染或低污染是台灣通勤工具不能排除的選項。

純粹討論觀點,沒有要筆戰的想法,感謝!!!

wjcrambo wrote:
全氫燃料會不會是下個世代的主流我不趕說,畢竟我不是車輛相關產業人員,但就我理解是沒有汙染或低污染是台灣通勤工具不能排除的選項。...(恕刪)


氫燃料電池車還無法商用, 最大問題就是技術不夠成熟與建構成本太大.

而且氫氣必須由石油裂解, 然後再經觸媒轉換成電力, 再驅動馬達.
那直接使用電動車是否乾脆些, 也能符合你所說的環保要求, 成本也比較低.

jar4812 wrote:
氫燃料電池車還無法...(恕刪)


氫燃料電池車還無法商用, 最大問題就是技術不夠成熟與建構成本太大.

日本是全球首個明確推進燃料電池汽車應用的國家,日本經濟產業省(METI)
早在 2013 年就為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制定「氫燃料電池車普及策略」,並在
2016 年再度上調發展預期。按照這份激進的計畫,日本將在 2020 年東京奧
運會之際擁有 4 萬台燃料電池汽車,2025 年達到 25 萬台,而終極目標是
在 2030 年達到 80 萬台。

2016年9月中國揚子江汽車集團實驗生產線[5]首次下線一台常溫常壓氫能儲
存公車泰歌號,該實驗車幾乎已經達成商業運行能力,其科技突破在於採用
一種化學吸收劑將液態氫吸收混和其中,之後再用催化劑還原釋放,解決了
氫能危險或高成本的儲存運送問題,傳統氫氣困境在於必須低溫或高壓二選
一儲存方式,低溫需耗費大量電能完全沒有經濟性,高壓鋼瓶雖便宜但也是
高價品,且普及到市井民用有重大安全隱患,裝載於車輛上萬一發生車禍則
安全堪慮。此次突破技術在於千人計劃的專家程寒松教授全球領先原創顛覆
性的「常溫常壓儲氫技術」,[6]可以利用現有加油站和石油輸送體系等基
礎設施,大幅減低了氫經濟難題。



而且氫氣必須由石油裂解, 然後再經觸媒轉換成電力, 再驅動馬達.
那直接使用電動車是否乾脆些, 也能符合你所說的環保要求, 成本也比較低.

美國能源部(DoE)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PNNL)利用水混合質子離子液體的方式——類似於有機蛋白在酶中的工作原理,讓氫的生產過程加速了1,000倍,從而使電動車(EV)的燃料電池能在90秒內完全充電。

上面的報導說明"需要為發明之母",雖然目前氫的取得需要部分仰賴石油,但有需求就能啟發更好的取得來源對吧!

所以不論鋰電池,燃料電池,鋁電池,單以交通工具來看,其實主軸還是要回到法規與政策,我們不期待贏美超日,可是台灣目前法規連牌照稅,都還是畸形式修法,沒有完整的非燃料車輛規範,所以甚麼都不做(跟做半套)才是台灣最可怕的事。日本的燃油車輛普及率高,所以全日本的加油站有三萬多座,但你知道日本建設的充電戰有四萬多座嗎?也就是說目前雖然氫的取得成本高一些,但換來是可見的環境改善,與日後因取得方式或技術進步後,就可能既得到環境改善又是低成本的能源對吧!

新科技因需求而進步,就像手機剛出現時有如磚頭大小,且功能就是單存的通話,到現在是甚麼情況是一樣的道理,但台灣環境的惡化,我們真的還要等嗎?

所以我想支持這個版主的原因就是在此,我不是資本家,無法提供高而營運資金,但想從小小的我支持改善環境的廠家出點力。

註:以上部分引述網路資料。
wjcrambo wrote:
氫燃料電池車還無法...

按照這份激進的計畫,日本將在 2020 年東京奧
運會之際擁有 4 萬台燃料電池汽車,2025 年達到 25 萬台,而終極目標是
在 2030 年達到 80 萬台。
...
美國能源部(DoE)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PNNL)利用水混合質子離子液體的方式——類似於有機蛋白在酶中的工作原理,讓氫的生產過程加速了1,000倍,從而使電動車(EV)的燃料電池能在90秒內完全充電。(恕刪)


你引用的這些都是 "願景", 不然就是實驗室的東西. 從以前就是實驗室-->商品, 百不存一.
燃料電池並不見得就是氫燃料電池, 還有很多, 但共通的問題就是需要貴金屬觸媒, 然後壽命受限.
對你引用的上面兩者我都抱持悲觀的看法.

商品要有競爭力, 而不是畫大餅就可以,
以目前來看是 "油電" 與 "純電動" 較有競爭力, 可以想見這兩種技術會是發展最快的,

其他技術要是無法在成本及使用壽命能夠競爭, 就會減少研發資金的投入,
這甚至可能導致停止研發, 這種例子在科技史上是履見不鮮的.
wjcrambo wrote:
美國能源部(DoE)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PNNL)利用水混合質子離子液體的方式——類似於有機蛋白在酶中的工作原理,讓氫的生產過程加速了1,000倍,從而使電動車(EV)的燃料電池能在90秒內完全充電


誤會大了! 網路亂翻譯一通, 大家亂抄一通。

根本不是90秒內完全充電, 而是在短短90秒內的影片來解釋,告訴你如何改用鎳而不是貴金屬白金當催化劑來快速製造氫!

翻譯者還是 EE Times 電子工程專輯 網站 https://www.eettaiwan.com/, 專業性在哪?

現在可以做到一秒鐘產生 四千五百萬個氫分子。 四千五百萬個氫分子很多嗎? 一個針頭大小就有五兆個原子,約四千五百萬的 11111 倍。

但使用鎳卻需要大很多的能量輸入。

http://www.pnnl.gov/science/highlights/highlight.asp?id=4528&groupid=756

看看影片中的90秒倒數計時! (一個新技術從實驗室發表到商用一般都十年起跳。)

To make sustainable hydrogen fuel cells for your car or your home, we need to produce hydrogen fuel from a source other than fossil fuel.

PNNL Chemist Molly O'Hagan explains in 90 seconds.

先前我在三菱版發表一篇微型車討論版, 迴響還滿不錯的..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2&t=5288239

個人認為油電複合動力可能更適合微型車, 雖然不好設計, 但車重相對較輕, 對電池負擔來說可能較為容易一點.
另一方面微型車與電動小車目前好像只有豐田在搞
(IQ, I-road, COMS)
IQ

i-road

COMS

車界由於有先前印度TATA不怎麼成功的Nano經驗, 我認為適合台灣的都會微型車還是以"有殼機車"是比較能夠被接受的, 因為大多數人都寧為雞口, 不為牛後.
如果是COMS這種小車, 以機車零組件為基礎, 不超過2米的車長, 可以藉由修法特許停機車格(但也要多繳一點稅才公平), 或是以機車駕照基礎再補上一周的微型車課程, 大概就能滿足菜籃族遮風避雨的願望了.
想要三人以上同行, 不好意思還是請選擇傳統汽車吧..
以機車停車格1x2米來說, 微型車的長寬就不大過這個尺寸, 勉強可以設計成2+1人座(前2後1), 類似COMS的帆布車門可以減輕重量,引擎與電動系統分別位於前後, 也可以選擇單一動力系統, 多出來的空間可置放行李等等..

如果是以機車引擎250cc, 或許引擎動力是足夠的.
youuyouu wrote:
以機車停車格1x2...以機車停車格1x2米來說, 微型車的長寬就不大過這個尺寸, 勉強可以設計成2+1人座(前2後1), 類似COMS的帆布車門可以減輕重量,引擎與電動系統分別位於前後, 也可以選擇單一動力系統, 多出來的空間可置放行李等等..

如果是以機車引擎250cc, 或許引擎動力是足夠的.(恕刪)


1950年代末的 Fiat 500 馬力約13hp上下

現在如果是機車用的250cc隨便也有24hp以上


EthanTs wrote:
誤會大了! 網路亂翻譯一通, 大家亂抄一通。

根本不是90秒內完全充電, 而是在短短90秒內的影片來解釋,告訴你如何改用鎳而不是貴金屬白金當催化劑來快速製造氫!


感謝提供更精確的資訊,真的很棒。

不過我想要斷章取義這個報導的重點是說,需要為發明之母,不是在意他多久可以充飽電,而是說當主流是往這個方向發展時,自然會有遍地開花的新東西出現,就跟內燃機一樣,會不斷出現新的設計樣式,從單缸,雙缸,多缸甚至轉子,都是在原有基礎上不斷進化的,所以哪怕是目前原料取得不易,因該再不久我們都會看到新的提煉方式,對吧!

很高興有這麼多人關心這個政府都漠視的地方,謝謝大家。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