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懸吊壓過不平路面後,很快就回穩。
2. 把手離身體較遠,人體工學不如油車。我的身高168cm。
3. 前腳踏造型關係,腳沒辦法伸直放平。
4. 前後煞車手感太硬,按壓行程過短,比較無法精確控制煞車力道。
5. 座墊太小、座墊下空間不好放東西。
6. 打開方格旗模式,起步有貼背感,讓我有點吃驚!應該是馬達扭力25Nm的關係。
7. 減速到車停,會有些微頓感。是碳纖皮帶由緊變鬆導致,門市人員是這麼解釋。
8. 軸距1230mm重量112kg,跟油車相近,但騎乘感與油車截然不同,個人感覺不夠穩重,有點輕飄飄的感覺,不知是否跟前後 懸吊設計幾何和胎寬有關係?
以上提外話,回到下搖臂的討論。
鋁合金重力鑄造件,原本強度就不如鍛造件。
鍛造件,有冷鍛和熱鍛之分,不管哪是一種,都是將鋁加熱軟化,再用模具施壓在鋁上面,反覆擠壓做出需要的形狀,結構密度較高,工件受力後會先變形,最後受不了才是斷裂,但模具成本不便宜。若是鑄造件,受力過大就是直接斷裂,所以較大工件在結構設計上都有一定的補強肋尺寸規範,這在油車鋁合金傳動外殼就看的到,不是什麼特別的東西。所以,若是較大的鋁合金鑄造件上,沒有看到適當的補強肋,就是一種讓人感覺有點奇怪的設計,這在下搖臂某些地方的確是這樣。甚至,之前北宜鋁合金車架斷裂,也沒看到補強肋的設計,有點不可思議...。設計上,一定有CAE、模流分析...等軟體可以輔助,到製造時的材料和製程控管、x ray...等檢查,即便沒有檢查出缺陷卻也不代表真正沒有問題,所以該做的破壞性試驗絕對是必要的,甚至設計時安全係數要刻意抓高,以防材料誤差與製程誤差導致工件不符合需求。敢設計剛剛好的,除非對原物料、製程...等等,可以100%掌握,但老實說很難。所以,排除設計問題外,減額定就會變成產品耐不耐用的最大關鍵點。
其實,可以多去參考油車廠如何設計前後懸吊幾何,及想想為什麼要這樣做?
以上,不妨斟酌看看。
wilson_huang wrote:
昨天是我第一次去門市試乘GGR,一些簡要心得分享如下
1. 懸吊壓過不平路面後,很快就回穩。
2. 把手離身體較遠,人體工學不如油車。我的身高168cm。
3. 前腳踏造型關係,腳沒辦法伸直放平。
4. 前後煞車手感太硬,按壓行程過短,比較無法精確控制煞車力道。
5. 座墊太小、座墊下空間不好放東西。
6. 打開方格旗模式,起步有貼背感,讓我有點吃驚!應該是馬達扭力25Nm的關係。
7. 減速到車停,會有些微頓感。是碳纖皮帶由緊變鬆導致,門市人員是這麼解釋。
8. 軸距1230mm重量112kg,跟油車相近,但騎乘感與油車截然不同,個人感覺不夠穩重,有點輕飄飄的感覺,不知是否跟前後 懸吊設計幾何和胎寬有關係?...(恕刪)
在某些人眼裡,一定是你的問題
一萬多個使用者裡,沒有人反應這些就只有你反應
一定是你有問題
wilson_huang wrote:
以上提外話,回到下搖臂的討論。
鋁合金重力鑄造件,原本強度就不如鍛造件。
鍛造件,有冷鍛和熱鍛之分,不管哪是一種,都是將鋁加熱軟化,再用模具施壓在鋁上面,反覆擠壓做出需要的形狀,結構密度較高,工件受力後會先變形,最後受不了才是斷裂,但模具成本不便宜。若是鑄造件,受力過大就是直接斷裂,所以較大工件在結構設計上都有一定的補強肋尺寸規範,這在油車鋁合金傳動外殼就看的到,不是什麼特別的東西。所以,若是較大的鋁合金鑄造件上,沒有看到適當的補強肋,就是一種讓人感覺有點奇怪的設計,這在下搖臂某些地方的確是這樣。甚至,之前北宜鋁合金車架斷裂,也沒看到補強肋的設計,有點不可思議...。設計上,一定有CAE、模流分析...等軟體可以輔助,到製造時的材料和製程控管、x ray...等檢查,即便沒有檢查出缺陷卻也不代表真正沒有問題,所以該做的破壞性試驗絕對是必要的,甚至設計時安全係數要刻意抓高,以防材料誤差與製程誤差導致工件不符合需求。敢設計剛剛好的,除非對原物料、製程...等等,可以100%掌握,但老實說很難。所以,排除設計問題外,減額定就會變成產品耐不耐用的最大關鍵點...(恕刪)
數據正在努力幫收集中,待有了大數據
相信廠商一定會改善
wilson_huang wrote:
其實,可以多去參考油車廠如何設計前後懸吊幾何,及想想為什麼要這樣做?
以上,不妨斟酌看看。...(恕刪)
不行不行,這樣豈不是向油車看齊了
這樣就不夠潮了,就是要跟油車有所曲別才要獨樹一格的
油車設計毫無美感,看了就倒胃口。
看,這台設計多有未來感,要多流線就有多流線
百年難得的設計,要不是先被睿能設計出來
可能未來十幾年都看不到具有未來感的車
還有多少國家在 copy 這台車
eid123 wrote:
有關極少數車主智慧雙輪發生後懸吊多連桿之下連桿,於行進間因強大外力衝擊而斷裂的案例,經內部分析,應為少部分上游廠商生產批次來料變異所導致。智慧雙輪獨特的多連桿後懸吊設計,將支撐後輪以及吸附後輪上的反作用力,分散於避震器、上連桿、下連桿與後連桿,即使上述狀況發生,其餘的連桿還是會繼續動作,保障行駛間的穩定,並不會立即影響您當下的騎乘安全。
不知道我有沒有記錯,在FB看到,某位斷下搖臂的車主,不是摔車受傷了嗎?而這樓貼出的案例則是斷裂後瞬間急停卡在路中央,自己動腦想想看,後面如果不巧跟著一輛卡車,會發生什麼事?
從上面來看,這樣能叫做"不會立即影響您當下的騎乘安全"喔?感覺上睿能對這台車的安全標準抓得很低耶,身為車主的你們,心臟真的都在比大顆的。
eid123 wrote:
路人說好看的比率真的很高(未必是go粉)。你沒試,就很難體會這種狀況。
是喔!
請您到這裡看一下誰最帥或最土,裡面有三台機車側面照,都有騎士在上面:
比較三張騎士與機車側面照誰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