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能要被選為公規應該要免費授權電池介面給國內其它機車廠牌


virage164 wrote:
所以油車都不用加油。...(恕刪)


你有聽過賓士只能加中油的98,加了台朔的98就無法發動嗎
要發展電動車,
應該要想辦法帶動整個產業鏈,

要成為公規,拿補助,
不用對業者的商業營運免費授權,(其他業者之前不推怪誰啊!)
但也要相對地開放對於整個產業的有益的項目或技術,
私人企業以獲利為優先 本是理所當然

但如果想成為公規

理應以 "大眾利益" 與 "公共利益" 為主

不然不就變成圖利特定廠商?

或是綁架所有消費者強迫使用?

如果是變成這樣子的話 您還會支持綠能?

如果是只要求以公司獲利為優先的話 還是自己發展比較好吧

目前電動車他也佔滿優勢(技術 設計 名聲 等)

不見得非要成為公規 相信還是會很多人使用

Said wrote:
從這篇的回文就可以...(恕刪)


結果講老半天, 後半段怎還是搞的如同鬼打牆一般

源頭在於開始沒人想跟睿能在一起阿, 現在它作起來或者至少努力衝出來後, 那些老婆婆級的才說我也要! 還不想付授權費, 直接霸王硬上弓, 要嘛宣稱等我生出來跟睿能比拼再決定的笑話 

睿能專利一開始的擘劃也不是光從台灣佈局而已, 光目前看到的就有台, 美, 中. 歐, 日, 菲, 人家著眼全球


台灣那幾家油車廠想跨足電車的是有這眼光?

更何況換電二輪也只是睿能生態系其中一塊, 要它學誰去開放的話聽聽就好, 開放頂多週邊技術開放罷了核心技術哪可能讓你無償享用?

別開玩笑啦

Younger2006 wrote:
我是Gogoro車主...(恕刪)
個人認為睿能可以轉變成類似介ARM的存在

首先睿能與ggr拆分成兩家公司,睿能負責授權與研發的工作,而油車廠與ggr車廠都必須跟睿能簽授權生產電車與電池,授權金收取有兩項,一是依生產車輛數目,舉例來說:一月份ggr車廠生產100輛車,就收100輛的授權金,這對小車廠生存發展有利。二是電池用久都會衰退需要更換,車廠就必須生產新電池替換,生產多少顆新電池就收多少顆授權金。

由各車廠負責電池與電車的生產,消費者買車也是跟該牌車廠簽換電月租合約(綁一到兩年約)租金收入歸車廠,到期車主可自由跟其他業者簽約。

車廠生產規格共同可彼此互換使用的電池且睿能可以監控電池訊息,而且必須要標出生產廠商讓消費者知道,雖然規格一樣但裡面的電池蕊就各車廠各憑本事控制成本了,還能順便提攜國內電池生產商的水準。

最後換電站的建設則是睿能與各車廠還有中油、台塑、台電共同支出,如此一來建設負擔就不重了。
你想表達的是什麼?
我的意思是說你面對大陸隨便一個二線城市一年就是二、三十萬的市場
你還想單打獨鬥嗎?

tjptw wrote:
google是小公司...(恕刪)

luu.kyaroto wrote:
個人認為睿能可以轉...(恕刪)


現在就是KYMCO也想要來當ARM啊!

KYMCO目前就是扮演一個很特別的角色

話說睿能真的要跟KYMCO打仗,萬一硬幹

睿能會大傷,因為資金沒有KYMCO多

所以KYMCO就是在賭,睿能不敢用大絕招

KYMCO機車本身的製造與資金遠遠超過睿能

但電車的構想與遠見遠遠不及睿能

但又不希望睿能能反轉整個用車市場(從油變成電)
因為KYMCO這點落後太多


所以KYMCO要是現在不發表意見那還得了

但睿能要是可以攏絡其他電車業者大家一起打群架

能把KYMCO幹倒~不是沒機會

個人也贊成樓主的想法, 很多人只注重在當初花了多少心血多少錢研發
為什麼要白白端出來共享, 這就是台灣多數老闆的想法
想想食神當初是怎麼翻身的, 要賺錢就是要把餅做大
樓主的想法是共享電池介面, 講簡單點就是接點跟裝電池的空間一樣, 電池當然還是用gogoro自家的
人家花那麼多心血去研發....為什麼要免費???你有看過國外專利在免費授權的嗎??
Said wrote:
從這篇的回文就可以知道哪些人是有幹大事的思維的,
這篇回文中大概有9成的人都以為有專利就可以坐收授權金,
之後躺著賺就好,
殊不知專利要寫到攻不可破是要多少大大小小的專利案織成的,
不然要閃掉是很容易的事情,
或是人家乾脆不甩你另外發展別的規格,
台灣電動車一年兩萬台如果再被切成幾個不同規格,
不但沒有經濟規模,
而且這樣競爭最後通常是玉石俱焚。(例如被大陸更便宜的系統幹掉,因為他們規模更大)


政府若是沒有干預,
加上油車廠都有自己原本的市場支撐,
還沒到生死關頭,
大家還是會各發展自己的系統,
要Gogoro免費授權只有Gogoro自己能決定.

專利除非是那種掌握基礎發展的方法或平台,
才會有壟斷的可能,
電池抽換系統大多屬應用,
專利要寫到壟斷算很難了,
根據統計已取得核准的專利,
有一半是經不起法律的考驗,
甚至有效專利只有30%左右,
寫太廣很容易被舉發打掉,
能保護自己的範圍就算很不錯了,
要壟斷所有的通路非常難,
別人也大多使用其他方式就能繞過,
列如Gogoro電池的接頭專利特徵描述與快煮壺的接頭是相同的機構,
都是電流傳導用,
這種被舉發打掉的可能就很高,
Honda直接就用一般7個片狀夾接方式與兩孔導柱孔閃過,
雖然有方向性,
應該是做防呆機構就能克服方向問題.

Gogoro的優勢應該還是整體系統設計的完整性,
以及工業設計美學的完成度比較高,
但在Gogoro2還是考量成本打折了.

城市動力的抽換也不算差,
抽換時間卡在用悠遊卡方式,
但這時間也還能接受,
應該是非封閉系統,
有電池舊換新的問題,
大廠不支持,
能搭配的車子動力無法跟油車比.
關鍵不是在於抽換站的外觀,
而是電池的價格問題.

至於說中華或光陽要發展抽換我認為不會有問題,
當然完成度是否能像Gogoro的會有時間的問題,
中華或光陽要發展抽換應該還是鋰電池成本高,
廣設抽換站成本太高,
有自己的原本產業,
難像Gogoro這種新創集資的燒錢方式來衝市佔率.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