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oda Kodiaq後保桿沒內鐵?!

jojoboy001 wrote:
...(恕刪)


你要這樣說的話, 那麼台版的9安 & 環景 是標規
那麼是歐洲的被拔掉囉??
況且甚麼叫"拔掉" 你的定義在哪裡?
愛跟歐洲版比較, 那加一個內鐵給你, 其他多的都拿掉 你要嘛?

比較理論也真的讓人頗呵
然後提到歐洲撞測.......
退一萬步說好了 噢... 不不不 對你來說可能要退個100萬步
你自己有沒有看過 EURO NCAP 撞測影片?
人云亦云就真的只是讓人搖頭罷了.......

我怕你看不到 所以講三次
EURO NCAP 不測車尾撞擊 只做假人後衝鞭甩 座椅測試
EURO NCAP 不測車尾撞擊 只做假人後衝鞭甩 座椅測試
EURO NCAP 不測車尾撞擊 只做假人後衝鞭甩 座椅測試
+
歐洲法規撞擊 測試車身結構的後方撞擊是 "非強制"測試
歐洲法規撞擊 測試車身結構的後方撞擊是 "非強制"測試
歐洲法規撞擊 測試車身結構的後方撞擊是 "非強制"測試

然後到底是誰跟你說內鐵跟安全性有關係的??
你要批評 可以先做些功課嗎? 不然我晚飯真的差點噴出來....
以訛傳訛 不了解評論一件事情的基礎 人家說甚麼你就跟著說甚麼甚至誇大其詞...
自己上youtube先看一下歐洲撞測的影片很難嗎??


wkh2006 wrote:
官方說一下:Euro...(恕刪)


你對 EURO NCAP 的測試流程熟悉嗎?
你知道有測哪些嗎??
如果你知道
你也就會知道你這樣的回覆提問會讓人嘴角上揚了

大號超人特攻隊 wrote:
今早我的業務傳的,希...(恕刪)


可以告訴我們是哪些國家有法規強制要有內鐵?

又 內鐵的有無與氣囊數的多寡有何關聯? 小弟愚昧實在不懂
護衛大軍出來了喔, 讓我們看下去
內鐵對台灣人超重要的啊
CRV5前後各個一根980mpa內鐵
就讓鄉民忘記國產的780mpa車體
沒經過Euro NCAP跟IIHS驗證
amosyu wrote:
每個國家地區都有各...(恕刪)

skoda當然有可以選擇內鐵或是保麗龍
不然沒有內鐵的Fabia是怎麼來的?
但是請問你在哪個國家的網站上看到內鐵和保麗龍是開放給消費者選擇的??
這項配備是代理商決定的吧?
就像今天即使同樣型式的車款也可能配備不同容量的電池
這不算是選配
是代理決定的[標配]
就像即使歐規車幾乎大部分的車都配備6氣囊
但是他也可以配備4氣囊販售至國外
只是歐盟整體是一個體系
所以歐盟以下的國家基本標配會大致相同

內鐵好歹是個安全配備
代理商當然有權利決定要不要標配
但是那就像今天如果就配個2氣囊或4氣囊的標配給你
要多請再加錢
這樣的態度是消費者養出來的吧?

糟的是
當消費者反彈時
代理商的回覆和業務的回覆
雖然不會驚訝
但只覺得可惜



amosyu wrote:
你要這樣說的話, ...(恕刪)

所以你是說歐規車要上市前
不需要經過實車後撞UNECE R32的測試就可以取得許可?
如果是這樣
那只裝保麗龍的台規kodiaq是可以在歐洲販賣
Cloudy Shiau wrote:
skoda當然有可...(恕刪)


是的
由代理商來決定標配的內容這一點我想沒有人有異議
而近來台灣的進口車 往往代理商也會決定以價格/市場接受度來作為選擇標配內容的主導因素
以這次內鐵事件來說好了
雖說購車時無法選配是內鐵 or 保麗龍
但是在不到一周的時間, SKODA願意提供更換內鐵的"選項" 我認為這樣的廠商反應對我來說是不錯的
當然啦 人心不同 每個人滿意的程度也不一樣
對我來說我覺得足夠 別人不一定夠 有人是一定要免錢更換才滿意 這我們就不多說了

至於內鐵 與 安全性畫上等號 我是不知道這理論是哪裡來的 更遑論把後內鐵說成是 "安全配備"了
我想google一下內鐵的用處 應該不難找到很多相關後內鐵的用意
基本上他跟安全性是扯不上啥關係的

而安全配備在標配中的多寡以及選配 這樣的車市現象 也不是只有台灣才有
連歐洲生產地不也都這樣搞嘛?
當然有些車商是以全系列車型都標配某種程度的安全配備 這也是他們的銷售策略
但是 不論是怎樣的銷售策略 最終都還是以車商的利潤為出發點
差別只在於他們先把那些配備的成本加進去與否罷了
這跟是不是消費者養出來的我覺得倒沒啥關係
我認為重點在於 車商是否有開放"選配"的選擇給消費者 這才是最重要的
讓個別的消費者自己決定要那些選配的安全配備與其他設備

台灣並非生產國 是很難提供太多選項的"客製選配"
但說真的 拿各個車商來比較, Kodiaq開放的客製化選配 應該是多過於大部分其他品牌車種的 不是嗎?

另外回應你一下UNECE R32 rear-end collision的部分 KODIAQ有沒有做R32 rear-end collsion 我是不知道, 即便做了你我也看不到分數。 但是 ECE的後方撞擊測試標準是以 35~38km/hr的時速做基本撞測....主要目的是測試"車身結構"
況且ECE是不給分數的 純粹只是 OK or NG
而這一項, 的確是"非強制"喔 你可以再去查一查 當然我也沒有100%摸得很熟 畢竟我不是相關行業內的人員
我是很歡迎你提出糾正
我是不知道KODIAQ有沒有測這一項啦
畢竟ECE測是都是非公開資料 跟NCAP不一樣.
至於實車後方碰撞測試 跟 台灣版使用保麗龍的內防護條的KODIAQ能否在歐洲賣我想是沒有關聯的

其實內鐵問題從遠古時代就常常有爭議到現在
但是從沒有人提出內鐵 與 安全性的 任何相關連結的報告或證明
更有些原產地的車型 (如 Wish / Civic 在日本生產 在日本銷售的版本是沒有內鐵的)
但是一到了其他地區 就加裝內鐵 當然各地法規是主要因素 倒不是安全性的問題

保桿有內鐵的話, 能將撞擊時的力道分散到車子大樑一起承受, 所以在碰撞略為嚴重一點時,
車體結構跟大樑損傷程度會比較嚴重
如果沒有內鐵, 保桿會先吸收大部分的撞擊力道, 再來力道會傳送到車架,
因此, 在低速撞擊的情況下保桿有內鐵比較不容易損傷, 因為主要是作為第一道的衝擊力的吸收,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車商是使用保麗龍, 當然, 哪一種保麗龍會決定了吸收衝擊力道的能力)
如果碰撞力道強一點, 有可能保桿和車架會一起受損,
在遭遇高速撞擊時, 就要靠車體結構來承受撞擊力, 有沒有內鐵都一樣會造成嚴重損壞!


不過大家理性的討論討論是不錯的~~
其實看KODIAQ所使用的高密度保麗龍 我是認為在防範低速碰撞時造成的防護車體進一步損壞是會有幫助的
但我無法評估是內鐵好 還是 高密度保麗龍效果好
有的進口車款是 保麗龍+內鐵 兩個都有的 (不過大多都是前保桿)

但我想我是能夠理解大部分人的心態
大部分消費者的心態就是有比沒有好
鐵比保麗龍好 (的確內鐵售價是高過保麗龍 5~6倍的)
能酸就酸比沒事做好~~ XD (不是說你啦 Cloudy大)
Cloudy Shiau wrote:
所以你是說歐規車要上...(恕刪)


問題是台灣根本沒有R34啊
進保麗龍又沒犯法
多少國產車不但沒內鐵也沒保麗龍
連NCAP評鑑都沒有

一根佔全車體不到1%的內鐵
是能發揮多麼關鍵的效果呢?

aquaeuro wrote:
可以告訴我們是哪些國家有法規強制要有內鐵?
又 內鐵的有無與氣囊數的多寡有何關聯? 小弟愚昧實在不懂


我也完全看不懂
這次skoda內鐵事件
加上xc60少一顆氣囊
正好大大打臉了之前常拿日本車台規安全配備不同的一群
其實歐系車也是如此
我想以後這個話題大概會刻意不提了
不然也是顯示出其實所謂注重安全大概就是網路的包裝罷了
商人都是一樣的
從偷無線充電與車頂天線到後內鐵,這車商的偷竊行爲真是無極限啊....
噓.......勾搭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