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鐵粉說再多也沒意義. 真佩服整天窩在上面日以繼夜回文如果覺得內鐵沒必要就沒必要如果覺得台灣販賣的沒內鐵 但歐洲出產的確有內鐵覺得有被偷也好要扯台灣法規來當標準 也是打臉號稱歐洲進口VGA集團會買這台車不就是不想要只有台灣法規標準的歐洲車嗎?一昧地跟你扯歐洲販賣的不一定要內鐵. 台灣法規沒要求 就是這樣才讓消費者不爽結果還在那邊自得意滿地當鐵粉
sundorys wrote:跟鐵粉說再多也沒意義...(恕刪) 也很佩服你日復一日、鍥而不捨的持續的回來當酸民呢~ 批評總是最容易的事情。別人講了半天也不去認真吸收資訊,只會在那邊扯什麼歐規一樣blah blah blah. 歐規都沒測後撞乘客保護了,還在鬼打牆。開啟鬼打牆無敵模式也真有你的。我是很高興花了錢買了一台好車,你呢?另外你知道證書這種東西是可以有"涵蓋性"的嗎?不過我想你不懂吧~出一張嘴很簡單,做功課卻會要了你的命。所以現在不撤「安全性」了?不扯「法規內容」了?開始改扯「只是要一樣」了?因為一切只是 kimogi 問題嗎?
sundorys wrote:如果覺得台灣販賣的沒內鐵 但歐洲出產的確有內鐵 那歐洲出產的裝內鐵是在裝心酸...不就脫褲放屁多此一舉?試問雙b等一堆高階車 有沒有裝內鐵 還是也有裝泡棉拿出來對照一下 不就很清楚....
just truth wrote:那歐洲出產的裝內鐵...(恕刪) 轉貼:分享:請教go車誌 嘉偉大大的解說唉....那種鐵比較安全的觀念,真的不需要隨一些人起舞!據我所知,高密度保利龍的價格比鐵還貴(原廠報價),如果車主堅持更換的話,我想原廠應該會進口一批內鐵取代你所謂的保麗龍。但一定有人會說,為什麼歐洲的是內鐵?我了解的是好像是法規的問題,而這個法規已經行之有年,不知道會不會是恐龍法規!就不得而知。你想想,原廠本來6SRS,原廠都願意增加氣囊數了,他們還會偷一片便宜的內鐵嗎?一般消費者認為內鐵也許對後方撞擊比較有(保護性),但無法舉證!所以大家會覺得鐵比保麗龍硬,但老實說!真的撞擊時,兩個我認為都沒用,因為是後方撞擊;但相反地,保麗龍的彈性較好,對於市區低速甚至停車時的小碰撞,似乎比較適合台灣的交通環境。#一公斤鐵與一公斤保麗龍那個比較重
Jarbamay wrote:Hi, 好久不見.....(恕刪) 是啊! J大好久不見,來到人家地盤要低調些,呵!依據能量不滅定律,在吸收等量的撞擊力條件下,原始內鐵設計強度越強(分散衝擊力)代表車身主結構安全性(潰縮安全區剛性)越差。車廠在原始設計有內鐵就應該是整體車身結構安全性的一部分,至於交車後車商有沒有裝又是另一個問題,因為歐盟與北美法令的關係確實在車身結構上有些微差距,但誠信的廠商不應該把原車身結構設計的一部分作為選配。PS.小弟因為研究拖車鈎加裝,才發現歐盟與北美車款在車尾部結構設計(配合拖車鈎加裝法令規定)有些微差異。
tonytai wrote:是啊! J大好久不...(恕刪) 大哥提到拖車 不得不稱讚KUGA 可以拖露營車 代表底盤車體鋼材用料實在這真的不得不給滿分 我覺得日系同級距休旅(CRV RAV4 X-TRAIL)要辦到如美國一般能拖露營車 是天方夜譚.....
tonytai wrote:是啊! J大好久不見,來到人家地盤要低調些,呵! tonytai wrote:依據能量不滅定律,在吸收等量的撞擊力條件下,原始內鐵設計強度越強(分散衝擊力)代表車身主結構安全性(潰縮安全區剛性)越差。車廠在原始設計有內鐵就應該是整體車身結構安全性的一部分, 我在猜是為了要通過 ECE (歐洲法規撞擊)...
話說已經有車主回原廠換好了內鐵價格 + 工錢 = $3223換下來的高密度保麗龍, 可以自行保留.每個營業所好像資訊還有點未統一, 各地報價還是有些微差距報價 2xxx ~ 3xxx 不等不過上述3223是已知確認的一個案例車主有把更換的照片放上去Kodiaq line群組因為照片我還沒問過原PO 所以恕無法及時提供更換下來的保麗龍防護 & 金屬防護 的比較 大小差不多
amosyu wrote:車主有把更換的照片放上去Kodiaq line群組因為照片我還沒問過原PO 所以恕無法及時提供更換下來的保麗龍防護 & 金屬防護 的比較 大小差不多(恕刪) 想看+1因為我沒有加入LINE群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