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oda Kodiaq後保桿沒內鐵?!

高速撞擊下,哪種材質較能確保整體車身結構不受破壞,

用常識想就知道。

sundorys wrote:
跟鐵粉說再多也沒意...(恕刪)
HI,BABY
aaaomc wrote:




想看+1
因...(恕刪)

稍微裁減了一下原圖,將不必要的部分去除。



pds1 wrote:
高速撞擊下,哪種材...(恕刪)


答案是高速撞擊下, 兩種都沒用
amosyu wrote:
轉貼:分享:

專家"說"的是一回事
個人"親身經歷"又是一回事...
去年停紅燈時
被一台德國歐寶從後面追撞(駕駛分心撿面紙盒)
本人有後保內鐵的車...只輕微掉一小塊不到1公分的漆
至於後面那台德國車...撞到引擎蓋都凹起來

所以在低速撞擊下
個人是較相信內鐵會有較多的保護性
amosyu wrote:
你這點說的很對SKODA...(恕刪)

感謝回覆
關於UNECE R32的部分
我稍微看了一下法規的原文
確實沒有在文中看到任何可以替代或可以非強制的規定
不過我在後來找的 歐盟 ISSUES AND CLARIFICATIONS - GENERAL SAFETY REGULATION(GSR)中
List of mandatory EU Regulations, Directives or UNECE regulations
沒有列上UN ECE R32
也就是說R32應該不是強制的項目
但是表中卻有R34(也就是需要強制執行火災防護的測試)
只是R34也有人說成是選擇性項目
唉!真是不是專家很難找資訊

歐盟雖然實車後撞沒有強制
關於後撞保護的部分
有個regulation 58: Rear underrun protective devices
(RUPDs) and their installation; rear underrun protection(RUP)
這應該就算是後保險桿的規範
歐洲車如果要上市應該是需經過這項測試
台灣skoda其實很簡單就可以降低車主疑慮
就是以保麗龍替代內鐵後仍可通過R58認證(雖然我也不知道有沒有)
那不就可以消除台規車和歐規車不同的疑慮?
這可能比去了解保桿材質要直接?

保險桿的設計
以前美國還特別要求美規保險桿要比較大根
和碰撞保護有關(是保護車還是人就不知道)
造就我既有印象上保險桿就是安全配備
但是這樣的主觀觀念上是忽略的一件事
就是前保險桿和後保險桿不一定是相同的功能
同樣都是保險桿或許因為後撞擊的力道和機率較小
所以在設計上
後保險桿並不需要設計承受高速力道
設計目的就不會和前保桿相同
但我想這些觀念要不是真的好好查清楚
直覺上犯錯的機率應該很高吧?
汽車設計不是一般人可以馬上很清楚的
到現在為止,整個訊息還是很混亂
有人說已交車不補助,未交車可改但補助金額不一
skoda應該別再讓消息一直以訛傳訛,要補就補不補也說清楚
除了安全之外,別讓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品牌毀於一旦

Cloudy Shiau wrote:
感謝回覆關於UNECE...(恕刪)


汽車的設計我也不是專家 沒辦法回覆你
只是針對你這段:


歐洲車如果要上市應該是需經過這項測試
台灣skoda其實很簡單就可以降低車主疑慮
就是以保麗龍替代內鐵後仍可通過R58認證(雖然我也不知道有沒有)
那不就可以消除台規車和歐規車不同的疑慮?
這可能比去了解保桿材質要直接?


我想問你的是, 你確定這樣做台灣消費者 (例如這一大棟樓前面再批評的那些人)
他們就會接受嗎? 這可能會有點太美好的想像~~~

其實最根本的問題是人心 KIMOGI 的問題而已啦~~ 是人性
just truth wrote:
專家'說'的是一回...(恕刪)


或許說是一回事, 實際發生情況會不如預期 這點我相當同意
因為每次的撞擊點可能都會因車種/速度/角度會稍有不同

不過跟你分享一下, 前保險桿的設計 與 後保險桿的功能設計 其實是不一樣
前保桿大多的設計會有較多的潰縮設計, (較多數的車子)
所以撞擊時, 往往前面會稍微嚴重一點. 當然啦 還是要看怎麼撞

不過我前面就說過了 這個就看每個人相信的說法
自己相信要用金屬內鐵防護樑 就選擇用這種
如果相信高密度泡棉就OK了 那也OK

目前沒有數據比較
我們也僅能用既有的 實物照片/經驗/網路資訊/想像力 來自己做合理的評估與選擇
重要的是 廠商有提供選擇性.
pds1 wrote:
高速撞擊下,哪種材質...(恕刪)


想太多
內鐵只佔車體用鋼1%
頂多是80分跟81分的差距
高速撞擊靠的是底盤跟車骨結構

結構都是焊接的
用螺絲鎖的內鐵稱不上車體結構

這才是常識
Cloudy Shiau wrote:
保險桿的設計
以前美國還特別要求美規保險桿要比較大根

老車的保險桿..最勇壯..不會財損...
我以前的Crv2後備胎..也是超有擋頭..被撞後..只需更換備胎蓋/支架,鈑烤後尾門..
→同理可證...厚的內鐵..還是有用滴...

節錄部分文字..
保險桿不保險?IIHS最新低速撞擊測試結果出爐
保險桿高度和寬度為關鍵
...

在車尾正面撞擊測試方面,Hyundai Sonata表現最為突出,工程師加強了後保桿的吸震能力,於是車身位置及潰縮效果的表現都可圈可點,僅僅造成739美元的損失。而其餘車款的後保桿則未能有效發揮作用,某些車款的損失金額超3000美元的大關!

側向撞擊往往會造成車燈及檔泥板的損傷。17款受測車輛的大燈,在側向撞擊中通通損毀。保險桿的寬度不足,也直接影響對車側的保護程度。Honda Accord保險桿寬度達到車身寬度的80%,它的損失金額僅為600美元;Mazda 6的保險桿寬度只有車身寬度的58%,因此損失的金額為Accord的兩倍,達到1397美元。



擊敗眾多新進的小老弟,Ford Escort想必作夢也會笑!
這次測試有趣的是,IIHS特地找了一台1981年的Ford Escort,看看這輛依照當年規定所設計的車款,在新的低速撞擊測試中表現如何。令人驚訝的是,在側向撞擊中,Escort車身毫髮未傷;而全部四項測試的結果,更是遠勝於17款現在最新的車款。這個結果恐怕是始料未及的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