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好國漫 ---> 內容其實不是IP(智財權),只是IP的煉丹爐。

一個問題,一直嚴重困擾影視業和動漫圈——

「為什麼一部票房很高口碑挺好的電影、收視率很高的影視劇、點擊率高粉絲數多的動漫作品,各種衍生品銷量還是很少,所謂超級IP的產業化發展起不來?」

曾經有一部票房近20億的超現實魔幻大片,其改編的原著系列小說是單部過百萬總共數千萬冊的銷量,是大家公認不打折扣的「超級IP」,不少商家企業付出高額授權費來生產各種衍生品,趁著電影上市而大舉推出……

但實情是,在電影上映的熱潮時能賣出去一些,隨著電影下映、推動力消失,各種衍生品銷量就直線下滑,難以為繼,導致大部分參與商家虧損(我的一位朋友就參與其中並損失不少)。

這正是不少被稱為「超級IP」內容作品的實情:和數億過十億的票房收入、動輒十億的點擊率、百萬千萬級的粉絲量相比,各種衍生品的銷售收入數字實在顯得寒酸,不匹配,而且並不持久。
「內容銷量/播放量➤➤粉絲量➤➤票房收入➤➤全產業衍生品銷量」這個資本喜愛的轉換公式,在大多數時候都是失效的,在個案中總出現斷層,讓內容IP價值備受質疑。

問題到底出在哪?

是IP變現需要的時間很長,積累不夠?有一部分的IP確實因為培養時間不夠,但仍然有不少牛逼IP是能很快變現的。

從最早的米老鼠(只憑短片就幫助迪斯尼崛起)、到非動畫的星球大戰(全產業發展從推出不到十年)、到小黃人(一部上位)和大白(一部上位),等等。
所以不能把IP問題都歸咎到IP培養周期長,
一直都有能快速上位、快速全產業化還能持久發展的IP……

是中國文創+娛樂業的成熟度不夠?
到底是哪些地方成熟度不夠呢?
有不少人從製片人中心體系不成熟、新型創作者培養需要時間、各產業協同配合不夠的多個方面闡述了問題。

我在這裡想說的,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觀念: 內容其實不是IP

我真心認為,不管是影視行業還是動漫圈,對IP到底是什麼,有各種刻意的混淆,導致IP價值是什麼,非常混亂。
一個最明顯的混淆是,把任何有智慧財產權的內容作品都稱為IP,同時,又把有巨大文化價值的、可以跨行業、全產業發展的文化符號,也稱為IP。
其實前一種IP指的只是智慧財產權,不是後一種神通廣大的IP。
不同的成敗案例分析一下:

千與千尋
一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IP成功公案 宮崎駿先生所創造的IP形象最成功是龍貓,
但龍貓並不是他的票房大片。在他作品中票房最高、全球影響力最大的是《千與千尋》。


千與千尋被譽為是現代人生存與慾望困境表現的藝術傑作,全片創造了一個極具情感力的異世界,通過一個小女孩千尋的進入和迷失名字,在少年白龍的幫助下,尋回自己,並幫助其他人完成救贖和覺醒。

有趣的是,這部影片成就了一個很受歡迎的IP文化符號,但不是千尋,也不是白龍,也不是大反派湯婆婆,而是一位配角——無臉男。


無臉男真的是《千與千尋》中最受歡迎的IP符號,我覺得它象徵了人性被現代社會污染的陰暗面,象徵了孤獨和貪慾,但在骨子裡有一種天然的無辜和可憐。


無臉男的周邊產品比比皆是,而且越來越可愛,建議大家去網上搜索一下,真的是非常豐富。

不是主角,不是反派,而是一個接近於「無」的配角,成為了最受歡迎的IP文化符號,這正好印證了,
我在之前文章中一再提及的,越接近潛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的角色,越能打動人,就越有可能成為超強的IP文化符號。

這一定不是宮崎駿先生刻意為之的,而是人民群眾自發的潛意識選擇。

中國很多受歡迎的影視劇、電影,儘管在劇情設計上非常抓人,社會化人物塑造也很強,但欠缺的正是這種幾近於「無」的、
潛意識化角色,就很難產生強大的IP文化符號。



長城 一次失敗的IP系統嘗試

拋開電影票房不論,《長城》在IP系統建設上其實也是相當崩塌的,我覺得這三點問題嚴重:

1、情感打動力極其缺乏,根本沒有在世界觀設計時考慮過情感定位。

整個故事中,怪物只有宏大,危機也只有宏大,沒有任何深入的、對人性內在情感的呼應,這就無法讓人感動。

2、整個世界觀的搭建不夠系統可以理解,必竟第一部,成功後再逐步完善也不遲。但為什麼連情境氛圍都不統一呢?

這根本不象一個有大怪獸的世界,感覺大怪獸是硬加入進去的,或者說大怪獸是一個太過抽象的觀念,不夠有血有肉,使觀眾很難沉浸其中。
能夠讓人恨和愛的怪獸,才是好的怪獸電影。

3、角色設計的不足——除了大怪獸缺少內在性外,人物角色也是宏大有餘,暗影不足。

景甜的角色太強了,反而無法打造成功明星IP。在這樣宏大的世界和衝突中,一個弱小的角色、由弱轉強的角色才最能打動人,才能讓謎一樣身世的景甜上位成功。

可以比較一下《權力的遊戲》中的史家二丫,就知道景甜的角色缺了什麼。

總之,《長城》完全忽略了IP需要的內在情感力、潛意識動力,連一個可以真正移情投射的角色也沒有,
以及世界觀一味的宏大,反而讓IP宇宙無法打造起來。



三體 一個還未影視化、IP化難度極大的公案


很想說說三體,因為這是我極其喜歡的內容。

有一次去聆聽某科幻論壇,劉慈欣先生對三體影視能否成功,講了一段很中肯的話:「如果三體沒那麼有名,壓力沒那麼大,反而更可能有機會驚喜。但在現在的情況下,最好是對三體的電影抱以更多的平常心。」

結果,三體遲遲無法出來,《流浪地球》反而提前上位成功了,他正如劉慈欣所說的,
在不太被關注中,因為意外的大驚喜而取得了大成功。

其實我有一個看法,即使《三體》的影視劇或電影拍得不錯,也很可能只是影視作品層面的成功,無法達到IP宇宙建設成功。

原因很簡單,就一點:

對任何IP宇宙型的作品來說,第一部都極為重要,需要承擔建立IP宇宙的重任。《三體》雖然是非常優秀傑出的科幻小說,但偏偏,《三體》三部曲中第一部是最現實的,太過現實和倫理化。

而真正切合人性元主題的故事,以及符號化角色,都在後面兩部才慢慢展開。
《三體》是一個越到後面越純粹回歸人性的故事,開始時太過社會化倫理化了,這不利於符號化IP的建立。

因為這意味著,即使做完第一部,IP宇宙和IP符號都無法確立,只有到第二部、第三部才有可能,這樣的結果很可能就是建不成符號宇宙。
《三體》需要進一步強化像星球大戰、千與千尋、哈利波特式的潛意識化符號化角色,和相應故事,這個難度極大,而且受到內容時間線的制約。
最後做個小總結,還是這句話:內容不是IP本身,內容是載體和煉丹爐。



米老鼠、黑武士、暴風兵、哈利波特及魔法師系統、伍迪牛仔、巴斯光年、小黃人、大白、皮卡丘、哆啦A夢機器貓、等等。

這些強大的IP,一定同時具備了情感定位、好故事、潛意識化角色、獨特符號識別等四個要素,並擁有自己強大的世界觀或情境。(見下圖)

所以強大IP既是一個單一符號,又是一個整體。在符號的背後,是一整套的情感、故事、個性和圖像的高能量聚合。

不是賣座好電影或好電視劇,就一定能打造出成功IP的。這個案例比比皆是 ,

否則中國原創超成功的動漫IP怎麼只有 熊大 熊二 和 光頭強?


我們欠缺的是——可以實現情感投射、特別是潛意識投射的IP化角色、或形象。

看看故事有沒有給符號化角色留出足夠的好位置,看看劇情能不能帶來二次元的維度。

比如,漫威電影就是反過來,不是把我們帶入二次元,而是把二次元的維度創建到我們身邊,讓即使是初次接觸的觀眾,也能夠幾乎沒有障礙的接受。

我是個非常樂觀的人,相信未來中國的文化內容,一定能不斷產生新的強大IP,並通行全球。 只要能發現我們還欠缺什麼…… 認知的改變會帶來結果的改變。 如何深度挖掘IP價值,結合品牌自身特點進行高效整合,實現商業價值的最大化?

本文@IP蛋炒飯(IDIPCOOK),原創授權發布於市場部網。

大韓聖國 wrote:
一個問題,一直嚴重...(恕刪)

今天早上NHK談話性節目あさいち就在討論現役外科女醫師以自己職場經驗畫出的漫畫。
就是高收入的女醫生也不一定能夠順利結婚!
大韓聖國 wrote:
不同的成敗案例分析...(恕刪)


就跟風之谷一樣啊,最有名的不是娜烏西卡,最有名的是王蟲,曾經有那麼一陣子很流行王蟲相關商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