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北插天山山友新聞..
很多獨攀山友一點不受山難影響..就是藝高膽大.心想我沒這麼倒楣吧~
板上不少網友也是喜歡獨攀爬山~一出狀況讓你碰上了..無人可求援~你要怎麼辦?有想過要如何解決.能否告訴大家你會怎麼處理~好像都沒人談..因為很多高手就掛掉最簡單的山~讓大家錯愕~怎麼可能?
跟團體.還比較安心.出狀況會有隊友發現.可立即求援...掛掉的機率比獨攀低~
我還是跟團體較安心~
文章關鍵字

休閒風 wrote:
看到北插天山山友新聞...(恕刪)

會選擇獨攀.大概是真的找不到山友同行.或是無法配合商業隊的行程日期吧
近郊登山 1人獨行輕輕鬆鬆 , 登大山就要結伴了 , 以免XX荒郊

頭好壯壯豬 wrote:
會選擇獨攀.大概是真...(恕刪)

嗯嗯

休閒風 wrote:
跟團體.還比較安心.出狀況會有隊友發現.可立即求援...掛掉的機率比獨攀低~

我有時也獨攀,但是天數長的,或者接駁不便的我就考慮團體了。
獨攀是有些不妥,但看看山難記錄,你會發現大部分的山難是來自團體隊伍。
所以,獨攀較危險嗎?好像也未必。

以下為轉載網路資料,數字為95年以前統計以登山者身分型態來分類的登山山難每年發生次數
其中,獨攀包含在"休閒"或"外籍"之內
由此看來,山難發生的次數與是否獨攀,似乎關係不大

我也有登山,我認為獨攀是相對危險的,這無庸置疑
前幾年的嘉明湖江小姐、有名的陸軍官校奇萊山難、邱高事件,這些都不是獨攀
但是照理來說,獨攀發生山難應該要很多才對啊,為何數字不是如此

我認為原因是,因為獨攀者通常都意識到其危險性,所以準備更充足,讓獨攀的高危險性,因為準備充足戰戰兢兢,抵銷了一些危險性,所以讓下表中獨攀的山難數字"表現平平"

所以小弟的愚見,如果要避免或是降低山難,應該是要建立"獨攀的觀念和能力",然後盡量避免獨攀

以前陣子嘉明湖的少女脫隊事件來看,去上個廁所,脫離了隊伍,就連自己要走往何處都不知道

另例,我攀登雪山時,聽到別的隊伍中女生隊員的對話:這邊離主峰還多遠? 我們明天登頂後還要再住一夜嗎? 明天出發哪些東西不用帶啊? 這就是登山爐喔? 好小喔,是轉開就會有火跑出來嗎?

人已經在369山莊了,才再問這些問題,這表示完全是鬆懈的心態來登山,反正有一群有經驗的隊友可以靠,當有任何狀況,不小心脫隊時,連自己身在何處,食物和水要怎麼解決,晚上如何迫降? 完全沒能力能應付

所以我的感覺是,要有效降低山難,首要工作就是:
(1)要培養完全獨攀的能力,無論是否結團登山
(2)即使有獨攀的能力,也盡量能結團登山


;------------------------------------------------------
表1 山難事件「身份類型之次數」基本描述統計

身份類型
平均數
中位數
標準差

登山社次數
8.3
7.5
5.1

學社次數
5.4
4.5
3.0

休閒次數
5.7
4.5
5.6

外籍次數
0.3
0
0.7

商業登山社次數
1.3
0.5
1.8




我真的很好奇...發生山難的新聞很多也是團體爬山,為什麼很多人就是認為獨攀很危險? 我覺得這是選擇題,不是是非題,做任何事情都有風險,只要自己有所準備跟觀念正確,這兩種爬山方式皆可不是嗎!

還有根據日本調查的數據 2~3人團體迷路的機率比獨攀還高歐!!!(From 女生愛爬山。一個人也很享受!)

個人常常非假日獨攀爬山....

偶爾跟團體爬山.....

我喜歡拍照 是自己行動比較自在

若有意外 相信是非人所願意

除了認命 還能說什麼

獨攀爬山或團體爬山 其實意外機率差不多

步步小心為妙 意外隨時都會發生
休閒風 wrote:出狀況讓你碰上了..無人可求援~你要怎麼辦?

沒有人願意出狀況.更別說是發生意外事件
所以小弟我都是很小心翼翼的做功課爬山
包含最差的情形之下該如何來處理的狀況

以單攻加羅湖為例..
騎了三個多小時的機車了.又爬了三個多小時.在箭竹林走了10分鐘..找不到路
就立即回頭下山回家.等資料及紅色塑膠繩準備好之後.再去完成了加羅湖之旅
不過說真的.是遇到了同行的山友帶路.省去了我很多找路的時間

以單攻石筍尖為例
不小心走到了北峰之處.攀繩梯.心中一直猶豫不決.是否繼續..
好險先前的網路功課有看到這一篇.才能夠完成了石筍尖之旅..

以單攻峰頭尖為例
上次時間不足只走到3/4處.未完成.因此都時時刻刻注意網路上的行程
有機會的話再參予同行.(路線較雜時.我仍會選擇多人同行)

以單攻筆架連峰為例
較冷門的路線.走了五個小時還沒有看到一個人.好加在沒有發生問題
但是在沿途中.都會拍下石標記錄所到行程.以防萬一.便於救援

再者其他的中級山或是景點處.如果是單攻的話.我盡可能找星期六來走
因為這樣登山客會多一點.真的遇到問題時.就比較安全一點了
單攻的心情是探險居多.喜歡走自己的習慣.想停就停.想快就快
加上沒遇到同類型的朋友.所以乾脆自己來登山...(我就是這樣)

CWC20030205 wrote:
以前陣子嘉明湖的少女脫隊事件來看,去上個廁所,脫離了隊伍,就連自己要走往何處都不知道...(恕刪)


是指MIT台灣誌助理小米在南湖時的"水鹿報恩"的事件嗎?

我只能說,如果抱著只要跟隊就好的心態
那麼,會比獨攀還危險
因為觀念不正確

印象中,獨攀者除了去年初白姑大山山難外,鮮少是迷路死亡的
但是若發生墜落 落石 高山症等意外,就真的比較麻煩

相反的,因迷路導致失蹤,甚至死亡的案例
多數都是跟隊者
因為不少抱著只要跟著人走這種心態的登山客
一旦落單,就有很大的危險
像這種,我是歸類在可避免的山難類型

預防山難的方式(我所想到的)
1. 建立正確的登山觀念
2. 培養登山的技能
3. 建立健壯的體魄
4. 合適且足夠的裝備,並熟悉使用方式
5. 行前蒐集相關的行程記錄,以及最新路況
6. 完善的行程計畫,並建立確實的留守制度
7. 掌握天氣狀況,避免在天氣不佳時上山
8. 行進間避免趕路,減少摸晚黑的機會
9. 掌握自己和隊友的狀況,必要時勇敢的撤退,因為山永遠都在
10.基本上,只要第一項有做到,後面幾項自然就會自動學習與建立

發生意外時,要怎樣應變?
1. 冷靜 冷靜 再冷靜

2. 若遇到迷路,要盡量留在原地找庇護,避免失溫(MIT小米的案例,其觀念正確)。或者沿路留下記號,至高處尋找通話地點。絕對不能有"順流而下"的錯誤觀念(2007年底南湖山難以及去年白姑山難,皆是此種悲劇)。

3. 若因外傷導致無法行動,除了緊急外傷處理(有多少人背包內會放急救包?有多少人有此能力?),想辦法找庇護避免失溫(有多少走一天行程的人,會帶緊急避難裝備?不要說雨布或者露宿袋,恐怕連大垃圾袋都沒有),並等待救援(此時若留守制度確實,就可以縮短搜救的時間)

4. 高山症的話,除了盡速下降高度外,別無他法。若上面第九項能確實遵守,應該可避免惡化成肺水腫或腦水腫,導致無法行動。可以選擇帶高山症藥物上山,或者事前服用藥物,但是最好的方式,還是做好高度適應(很難...我知道,因為大多數人都是上班族)

5. 確保通訊。衛星電話是首選,但是貴,不可能人人都有。無線電是非常好的選擇,但是要會用。手機受限於基地台的範圍,但是還是一定要帶,發生意外時,也要保持電力(上次稍來山,某女老師迷路事件,竟然有一大堆親朋好友打電話關心,導致手機電力用盡...假設聯絡到外界時,要清楚表明聯絡時間,例如整點或者每兩個小時,會開啟手機)。若與外界聯絡到,要清楚講出確實的位置(這又牽扯到行程掌握 定位技巧。最少最少,GPS的座標就是最好的參考,但是...有多少人會用GPS? )

最沒辦法的辦法,就是升火起狼煙...但是,要清除四處的雜草和易燃物,免得前幾年雪東火燒事件重演。

目前所想到的,大概就這些。

其實,獨攀與否,這話題已經在登山界吵了N年。獨攀,的確有他的風險。然而,登山觀念不正確,危險更大。當然,有的時後,真的是遇到了,不管是再強的登山者,還是會魂歸山林,例如四大天王的林文安,去年的台新金林克孝,以及今年在能安的旭哥,都是台灣一等一的登山好手,也都是在帶隊,或者與人結伴而行時,因意外而死亡。他們是怎麼發生意外的? 要如何避免? ...這些都是這些登山大前輩最後留給我們這些登山菜鳥們血淚的教訓。要時時關心這些山難消息,學會自我分析,補足自己匱乏之處,才有意義。如果抱著跟團就好的心態,本身卻沒提升應有的知識與技能,建立正確的登山觀念的話,恐怕可避免的山難,都會成為致命傷...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