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孝失足,生還可能性?

大可不必 wrote:
畢竟連一個老手都會犯這樣的錯 ,可見還有一些我們所看不到的問題存在 ....(恕刪)


在登山運動中,墜落是除了失溫外山難的死亡主因之一
很多向來謹慎的資深高手就是這樣回歸山林的..
基本上從事登山運動,此意外很難預料與完全防範...
連難度不高的路線都會發生墜落的事件..

在山難救助協會黎經雄彙總的台灣歷年山難事故紀錄(41年至98年)108件中有超過29件為墜落意外, 而有些失蹤案件也疑為墜落致死. 比例相當高.
http://mtrescues.org.tw/node/68

意外之所以稱之, 即乃意料之外..

fisheries wrote:
沒真正登山過 不知道...(恕刪)


問個無厘頭的話

登山用品裡面 有那種007專用的打釘槍嗎?
就是可以瞬間穿透岩石固定的那種發射器材...
隨身有那種東西 墜落一瞬間 應可立即發射保命...
Mask W wrote:
問個無厘頭的話

登山用品裡面 有那種007專用的打釘槍嗎?
就是可以瞬間穿透岩石固定的那種發射器材...
隨身有那種東西 墜落一瞬間 應可立即發射保命....(恕刪)


"沒真正登山過 不知道"????
這句話不是我講的!!!
你回錯人了..


通常意外發生時, 再好的救命裝備都會剛好不會在手上或失效...
這是很吊詭的事..
fisheries wrote:
通常意外發生時, 再好的救命裝備都會剛好不會在手上/失效...
這是很吊詭的事..


可以運作的話,那就不是意外,而是危機處理......這些nearly miss更應該專書立論,教育後輩

其他網站上有人提到,藉由這次的意外,強調做確保的重要性
也記起登山前輩說過,不要抓藤蔓樹根,除非你的重心已經調整好,勿在不確定的物體上借力使力

許多意外的發生,有些人會認為怎麼可能會做出那樣的決策,
但,錯誤的決策常常是很多小細節累積出來,讓你在當下覺得只有那樣的方式可行

報導中林先生南澳鄉的友人提到,林先生的腳曾經受傷,擔心他還未痊癒
通常腿或腳的傷後復健重點,
除了要能恢復足夠的活動度,柔軟度,肌力,更要有良好的本體感覺來維持平衡
而受傷過後,我們通常會不知不覺的保護受傷的肢體,比如: 少用力,少使用
下意識的擔心腳不穩,就會採用手抓東西來維持平衡的策略了

因此國外運動員的傷後復健時間通常需要半年到一年,
這是考量到身體組織的恢復時間,大腦控制動作的策略,以及可以達到更佳表現所需的時間,
並不能因為這位運動員之前的表現優秀異於常人,就代表他可以省略這些訓練,
好的訓練,可以讓運動員重生,突破自己,
不足的訓練,往往是運動生涯終結的起點

登山與健行,在國外都是屬於運動而不是純然的休閒,
根據不同的等級,必須俱備相當的知識與技能,

我認為國小體育或是自然教學本就應該涵蓋戶外活動的基本訓練,
人,因為有了基本知識才知道恐懼,有了更進階的知識,才知道如何處理恐懼來求生

扯遠了.......






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

12兩烘乾老橘皮 wrote:
不符合交易常規
由於...(恕刪)


不用私訊啦~

我只是路過

mountainwolf wrote:
什麼樣的山,什麼樣的...(恕刪)

-----------------------------------------------------------------------------------------------------------

前些不久的時候,電視新聞曾報導過:台北市士林區離國立陽明大學 和 台北榮總不遠的極低矮郊山~軍艦岩,海拔僅192M,不到200M。就曾經發生一件郊山山難,一位老翁單獨去軍艦岩登山,他不是失足墜崖死亡,而是突然迷路走不出來,後來因為山區溫度降低,導致身體失溫而凍死。等到台北市搜救隊伍後來找到他時,已經是一句冰冷的老翁遺體。

在多山丘地型的台灣,不論是爬郊山、中級山或百岳大山,都要很小心、小心、再小心,絕對不可以掉以輕心,才能夠『平平安安出門、高興快樂的爬山、滿載而歸的回家』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