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C20030205 wrote:
父母在不遠遊
父母對子女的牽掛,不會因為時代進步,登山裝備進步而消失
我以前不懂事,從台北要回台中老家,都是騎機車,風中孤狼命飄蕩,自認瀟灑得很
兩個老人家從我中午出發開始一直到傍晚進家門,午覺也不用睡了,沙發也坐不熱
過了20年,我也有小孩了,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
以前,我知道這句話的含義
現在,我感覺到了這句話的含義
對小孩總是有放不下牽掛,當你尚未為人父時,你頂多只是知道,但不能體會
現在我仍是騎車+爬山樣樣來,但是對家人,多了愧疚,我為了自己爽,卻讓他們承擔壓力,感謝我的家人
前面說的很好~ 後面又打了自己一巴掌,完全沒有說服力。
小孩,你不可能一輩子陪在他身邊,本該學會放手,牽掛與思念是可以的,但國家的家庭教育若是
要小孩躲在家裡安全,畏懼不前,那才真是悲哀。
那為人父母的可以做甚麼?
試探!給予資訊。
我們幼稚班就帶小孩去南安,松羅湖加羅湖,也上過高山,
讓他們知道一些狀況,如果他們血液中對這些沒興趣,
也要放手,只要不要去做壞事。
也不要小孩發生事情在再怪東怪西,甚麼我家的小孩不壞都是被朋友有帶壞。都是政府不力才害死自己的小孩。
登山啟蒙時代,我們還是簽家長切結書,怎麼作最好沒有標準答案,
但是你在活動的時候,或做一個冒險的舉動,想想自己,想想自己發生意外後,
怎麼後續處理?最糟的狀況,你的body如何處理?家人會怎樣?
那個時代看到一篇新聞,一位冒險家面對兒子探險的死亡,
他說:我知道他在進行這項挑戰之前,已經做好心理準備,雖然認為不會失敗,但也擁有最糟的打算。 我以他為榮。
那為人子女可以做甚麼?
要就乖乖聽父母的話,把心中的熱情完全澆熄,因為你根本不是這塊料,
要嗎柔性方式溝通,評估每次行動中的隊伍結構與風險評估,必要是就撤退,
不要作能力以外的事,除非發生狀況時不會有致命的危險。
也要取得家人的信任,能力不夠就循序漸進,不能一次突破太多。
當然這有時很難拿捏,自己20年前獨攀冰雪南湖和玉山,事後想起來,有可能橫渡五岩峰
時早就損落,在玉山崩壁斷崖滑落飄向另一個國度,以重裝姿態踏上玉山頂,
那樣的結冰狀況,也有可能滑落,勇氣有時來自於人類的無知與未知,
但求戰戰兢兢,慢沒有關係,撤退需要更大的勇氣,如是想。
去年遇到林克孝兄的事件,也會跟家人聊聊此事件(或許某些基本的責任有完成了),
深入分析一些潛在的危安因子(別人不敢談的),當然也是要取得家人的信任,自己也步入中年,
長輩也知道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只能勸你,但也相信你,自己入園入山證該取消的就取消,
能成行的就成行。這才是好漢!
冒險犯難可以,但請評估好風險,充實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再為之。而溝通的部分仍是不可少。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