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行 ™ → 一夜雙湖情 (少女松羅湖 & 仙女加羅湖)

bayata wrote:
雨衣帳Zelt,在...(恕刪)

118*92,厚的,167g
您這種應該是薄的?!
我們這兒現在賣30元。
20多年前台北後火車站賣10元。

這種可以切單長邊變雨披,很透氣。
另一種切法是長邊各2/3,這樣總長約200,可以地布,也可當睡袋套或露宿袋,比較不會水汽或沾濕睡袋。
另外也有超厚超大黑色垃圾袋,也算不錯用。

這肯定是好物,求更舒適,雨布,再進階TubeTent含地布含繩300多克。
再進階金字塔帳!
TubeTent也有的是錫箔亮亮,有的有門。

有牆或沒牆,看季節看天氣,看「出帳」機率高低,天氣不太好,TubeTent可閤門,但風大就跟Zelt軟飄飄一樣。
MontBell的輕量化材質有限制性,但某些狀況應該不錯用。
這款Zelt有出GoreTex材質的,不過似乎失去意義?

買稍微貴一些的裝備是為了「粉碎迷思」。話說後來才知道我竟也有GoreTex長褲,買了最便宜的GTX綁腿來實驗,水汽也會凝聚在內層,為何買?不為什麼!為了「粉碎迷思」。不過價格約一雙半到兩雙的一般綁腿,買!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
還沒睡!
緊急使用與一般過夜帳篷,性質不同,分開來看,比較清楚,各自任務。
bayata wrote:
還沒睡!緊急使用與...(恕刪)

有些已經跨界了
輕量化和重裝,還有輕量化準重裝。
如果一般使用的,體積和重量都輕小,充當緊急使用未嚐不可;緊急使用之機能足敷一般使用亦然。

所以才有白老鼠實驗,迷思存在,世界不斷進步,本質並未改變,材質卻不斷演進。

192X年代(?),沒有羽毛睡袋和羽毛衣服,禦寒只有羊毛衣,睡袋是裝番茄的布袋(應該是麻布),冰壁上渡夜。

登山鎬跟現在山杖一般高,沒有現在直握式伸縮山杖,後來登山鎬變短到60~80公分是革命,又後來變50公分技術冰斧,冰爪的導入也是存在爭議,但現在很少有人看不起冰爪攀登。從一定要砍冰階到冰爪直攀而過,也是突破迷思的消長。

Dry tooling又陷入了自由攀登和人工攀登的意識型態之中。

雨衣帳衍生的金字塔帳,個人覺得還不錯,重量多一百多公克,空間更優,有牆,緊急用或凡常用,還算可信賴。
當然還要看極端狀況,抗風雪的雪地帳也存在極限,在重量、價格和功能調適中尋求平衡之道。

輕薄雨衣和亮面求生紙,40g也可能是緊急露宿的救星。

曾經執著於追求「零公克」的露宿行頭,最後不僅突破了高貴迷思,也突破了哲學障礙!
天然遮蔽所,可遇不可求,有時要幫忙清大便。
猖狂!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
bayata wrote:
還沒睡!緊急使用與一...(恕刪)


突破了 緊急使用與一般過夜帳篷 性質不同
感謝bayata兄開示

比較傾向單日來回或二日行程的我 若行程規劃好
MontBell Zelt搭配塑膠布 體積小 重量輕 在來不及前往山屋的狀況下
對我而言 會比一般過夜帳篷實在

E220_estate wrote:
突破了 緊急使用與一般過夜帳篷 性質不同
感謝bayata兄開示

比較傾向單日來回或二日行程的我 若行程規劃好
MontBell Zelt搭配塑膠布 體積小 重量輕 在來不及前往山屋的狀況下
對我而言 會比一般過夜帳篷實在

感謝 Henri 兄。
依 Henri 兄的腳程和計算規劃,除非走錯路(但可能又被GPS修正導回),不然只有超越,沒有來不及,個人猜想,帳篷有可能是超過山屋或山屋狀況(突然人多或太吵)時備用,這樣簡易帳就很好用了。(南湖路線多請自備營帳,我後來都選自備營帳省卻一些問題)
我曾經傍晚到達南湖山屋,結果剛好各式人馬都有,好像山屋還有破洞?當時里程椿正用直升機丟包。
怕生又不想協調(南湖當時沒分配床位),後來用草綠雨衣帳在霧雨中過夜,搭配睡毯,超冷!
所以有可以較舒服又不太重的過夜裝備,鐵定備著優。

個人比較窮酸一些,單層即可,Single wall,可否自立?
腦袋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什麼水泥地自立?平地露營嗎?呵呵。

獵寮可烤篝火都還會加強(加牆),甚至有時篝火升不起,悄然冷靜度過一夜即可,遮蔽所不是心理隔離的藩籬,而是真實的保護,避免落雨、枯枝、樹葉、樹籽直接打到,所以天幕或雨布為基本,「週牆」防風,有時避免動物直撞(通常心理作用),而「連地」可避免爬蟲類或積雨直滲。

好多年前和Jogi完成了紅柴山心路(新路)接力開發,他提到獵帳,大概就是單吊式蚊帳樣式,Jogi當時還是某國防醫學院的學生,他在獵帳中睡覺是⋯⋯坐著睡。

鄒仔肉身實驗後悟出:輕量化的極致取決於人的極限!
所以儲存脂肪又鍛鍊紅肌,再加上辟穀,贏了,不用花錢買高貴裝備! 也不用準備垃圾袋。境界大師(禁戒大濕,誤! 食斷直接在風雨雪中盤坐,身體大濕安然度過一夜,這境界實在是太高了。)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
tzou wrote:
有些已經跨界了
輕量化和重裝,還有輕量化準重裝。

E220_estate wrote:
MontBell Zelt搭配塑膠布 體積小 重量輕 在來不及前往山屋的狀況下
對我而言 會比一般過夜帳篷實在


1.緊急使用是指隨身攜帶簡易、克難、有比沒有好之臨時帳篷的情況是指:
山難一:(有帶卻拿不到)
2017-02-01 23:45聯合報 記者陳麗婷/花蓮報導
一名空軍救護隊35歲丁姓救護士1月29日獨自從花蓮登屏風山登山口出發,隔天循著屏風山新路下山時卻迷路,且不小心墜谷。1月31日下午4時12分找到男子時,已無生命跡象,身上僅穿著一件排汗衫,背包、衣物則散落在一旁
救難人員研判,這名男子因受傷無法移動,也無法拿到衣物保暖,且夜晚山間氣溫驟降,導致失溫死亡,不過,詳細死因仍須調查。
山難二:(以為用不到,卻偏偏需要用)
2007年發生的賴姓領隊失溫致死的山難事件,他們一行四人計畫攀登馬比杉山,從山屋出門時天氣還不錯,有一點霧,他們留下重裝備,著輕裝攻頂;那知回程途中,到下午四點多時,忽然颳起暴風雪,全身溼透。當時距離山屋只須半小時的路程,其中的童姓山友體力較好,先回到山屋燒開水準備,卻等了一個多小時不見其他三人回到山屋,於是和另外一位陳姓女山友冒著風雪摸黑上山找人。晚上八點多,終於在主峰與東峰平台的鞍部,見到這三人踡縮在雪地中點燃瓦斯燈取暖,但是賴姓領隊早已全身冰冷,沒有心跳。

2.如果晚上預計住山屋的情況,那麼可考慮攜帶簡易帳篷。

3.如果原本就打算營地搭帳篷,那麼就攜帶輕量化正式帳篷。

4.如果是到露營區露營,那麼就攜帶豪華大帳。

其中,1 2 3都要考慮隨身攜帶簡易、克難、有比沒有好之臨時帳篷,不然有可能會風光大葬。
bayata wrote:
1.緊急使用是指隨...(恕刪)

這些案例,一直在思考中,希望找到方向避免之。
受過急救訓練,最後無法自救,顯然狀況嚴重,對照也有受傷後在營帳內往生的。
也有失溫後營帳可能沒搭或搭起來失效的。
突遇風雪,有體能狀況不錯但迷途後失蹤往生的,也有數人窩在圓柏(好像用救生毯還塑膠布?)渡過的(翠池山屋之前)。
而天氣條件一樣,發生狀況是衣服裝備差異?還是先天體質差別?為何造就不同命運?

防潮應該比禦寒更優先,所以在有布繩+火之最基本條件,乾燥的衣服很重要。(每個人出汗量不一樣)。
若順序:布繩(遮蔽所)》乾燥禦寒保暖衣服》水》火》食物
沒有遮蔽所,換了衣服也沒用!所以篷布或帳篷絕對比禦寒衣服更重要,或者說兩者都要同時備著,夏天有雷雨,所以也是一樣,夏至夜晚高山也超冷的(差不多今天平地清晨氣溫)。
雨陽傘也可備,可袋內或帳內撐傘,絕對比自立式防風。只是身體會潤濕。

而前文提的跨界,就是如第二點所言簡易帳,可以在預定的紥營行程中當「正式」帳篷;也可在如馬比杉山輕裝行程(建議準重裝)中攜帶,加上睡袋內套或睡毯,或者單純羽毛衣。這樣迫降時較無顧慮,也比塑膠袋安穩可信賴。
簡易帳或緊急帳,這邊暫時定義為至少有牆面。Tube Tent有牆有地布不一定有合門,可以算是簡易帳。
雨衣帳算tarp,基本上不算tent。金字塔帳有週牆,不含地布,也算簡易帳。Zelt本身就是tent的意思,也算TubeTent的一種加強,只是地布是獨立分隔的。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
失溫、口渴、飢餓、生病、受傷、墜落、中毒、被動物攻擊以及豬隊友
以上狀況都會讓攻山頭變成上山頭
另外更有人可能會害怕、無聊到史

失溫,三分鐘會史
缺水,三天會史
缺食物,三週會史
所以保持溫度最重要

高山會冷史,中級山會冷到半史

失溫主要來自低氣溫、低溫液體、風吹
所以防水、防風、保暖的衣物、密閉遮蔽空間等被動措施很重要
主動措施另議

其他後補
最好至少六根,八根最好。






若用分力結構,要多1~2根營釘。



拉鍊門。


頭部沒門。


通氣口束帶固定法。



內部鋪地布方法,回捲,兩側也是。


可於袖口通氣口懸掛束帶。


頭部樣式。


腳部樣式。


中間可加營釘。


身高180剛剛好,可平放腿,但這樣,斜牆會靠濕。


山杖底部可靠中間營釘。



山杖可正放。


正放固定法。


山杖尖端可充當營釘,但繩帶環容易髒。




冷吔,無火種升火法。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