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ger Nordwand? K2? Trango Tower? Meru peak shark fin? Fitz Roy traverse?
以台灣國內來看如玉山北壁, 中央尖北壁/稜, 針山, 大霸等)
基本上世界各國對攀登難度的衡量,
其難度等級都是開放的,
也就是說難度是沒有上限的,
你訂了一條難度 10 的最難路線, 你永遠可以找到更難的 (沒有最難, 只有更難),
就會生出新的難度 11,
比最難的還難的, 今天沒有人能爬上去的, 也許明天或明年或下一代就有人有才條爬的上去, 就生出了新的更高的難度.
以米國優勝美地十進制難度系統 (YDS) 1~6 來說,
象山的觀光路線在此難度中 為 "1"; 此系統中 "攀登過程中有可能會用到手" 的難度為 "2" 以上;
台灣高山百岳傳統路線中的最困難地形也許可達到 4;
難度5即為一般所謂的攀岩, 從 5.0, 5.1,...~, 目前已到達5.15, 難度沒有上限, 未來還會再增加也許 5.16,...;
難度6即為目前人力無法攀登者(須借助器材, 術語叫 "人工攀登").
象山要說難,
如果從山後 (南側向北爬),
或從95峰過來,
也有攀岩等級鐵梯要拉繩接近垂直的路線. (YDS 難度到達4, 但是加裝了鐵梯和拉繩之後, 就沒什麼難度可言)
不過一般觀光客可能也不知道路線在哪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