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山的人!司馬庫斯車禍泰雅族人徒手爬90度峭壁救人


podman wrote:
去過2次司馬庫斯都是騎單車,瞭解路況的人就知道為什麼寧可騎單車也不搭遊覽車...
...(恕刪)
不過司馬庫斯的神木群真的很美,才會麼多遊客前往


題外話~真佩服你騎單車上去

那邊雖不需要用到高底盤的車子
但是車況比較老舊的也不建議開上去
那些人可以說被不肖的旅遊業者賣了
中巴上去可以說是賭命夠不夠硬
很遺憾的那群人因為業者的關係賭輸了

那裏是被台灣遺忘的天堂
曾經會去那裏的是口耳相傳的山友和志工
那地方的美是一個住在平地的人無法想像的世外桃源
那地方的落後是一個台灣人無法想像的原始
遊客變多希望能帶給他們多一些物質生活上的彌補

遇上山青是一種好事
只要懂得那些身為山青作的事情是哪些?
雖然山青心中真的不想遇上可能身為其中的平地人
有些事只有懂的人才知道
至於過多的爭論與誤解真的沒意義

如是說:如果無知是一種幸福,就讓幸福這樣持續下去!

杜傑克 wrote:
先聲明一下 我是假設以我自己為例
並非指責任何英勇的救難人員
參與救難的人員相當辛苦也很偉大
我原本的想法是 在當時的情況下
假設我是路人

請問你有能耐一個人下去一百米再上來嗎
不行的話再這邊假設討論這個有什麼意義

還有你知道從山腳下上到司馬酷司要多久嗎?
阿丁仔 wrote:
請問你有能耐一個人下去一百米再上來嗎
不行的話再這邊假設討論這個有什麼意義

還有你知道從山腳下上到司馬酷司要多久嗎?


五、六年前應該可以

現在則不知道

假設討論是因為我自己也常跑山區

萬一我真的不辛目睹這種慘劇

當下我應該如何處理這種狀況才對 (前面討論已有結果,請自行爬文,不再贅述)

最後

願死者安息、傷者早日康復

向英勇及辛苦的救難人員致敬
山區的美景和危機總是合而為一,劇烈的造山運動造就了難得一見的美景,也潛藏著難以窺見的危險因子

上山無論採何種方式都應該對山抱著敬畏之心,斯馬庫斯曾經被稱為“黑色部落”不是沒有原因

經泰雅族人多年的努力開發和經營才有後來的“上帝部落“之名,但不能因此忽略其位處深山的風險

用觀光旅遊的心態去到當地,對自己和當地都是一種浪費,換成比較能貼近自然的方式去欣賞會更有意義

選擇騎單車就是這個原因...很抱歉離題太遠了!

PS:照片中9K就是這次事故發生位置附近,恐怕也是全線最危險的地點,會車時應該選擇比較安全的地點







































Generation Kill
阿丁仔 wrote:
請問你有能耐一個人下...(恕刪)


此種狀況,也可延伸在登山健行時
假設看到有山友因落石或者墜落而受重傷
沒有受過急救訓練的登山客
救,抑或不救?

日本電影"海猿"裡也提到
就算是專業的救難隊
在執行救難任務時,也必須考慮到是否會造成二次災難
也就是說,必須是在能力範圍可及之處

以前陣子能高安東軍一案
旭哥摔下百米深的懸崖
就算是縱橫台灣山林,執行過上百次山區搜救任務的三分鐘大哥
也必須等到上百米的扁帶抵達,才能執行救難
而該隊的領隊,忍著身體不適,在雨中尋人未果
反而引發高山症而身亡
這就是二次山難的典型範例...

山區救援,講究的是精確的指揮 正確資訊的掌握 迅速且完整的規畫 以及分工合作
一個人的作為,其實是很有限的

十年前,景文高中的玻璃娃娃案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BB%E7%92%83%E5%A8%83%E5%A8%83%E6%A1%88)
引發了「好心是否也需量力而為」的爭論
原PO者的擔心也不無道理

有時候討論一個主題時
不用那麼的針鋒相對
沒人會指責那些熱心助人的山青的
peryct wrote:
此種狀況,也可延伸在登山健行時
假設看到有山友因落石或者墜落而受重傷
沒有受過急救訓練的登山客
救,抑或不救?

日本電影"海猿"裡也提到
就算是專業的救難隊
在執行救難任務時,也必須考慮到是否會造成二次災難
也就是說,必須是在能力範圍可及之處

十年前,景文高中的玻璃娃娃案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BB%E7%92%83%E5%A8%83%E5%A8%83%E6%A1%88)
引發了「好心是否也需量力而為」的爭論
原PO者的擔心也不無道理

有時候討論一個主題時
不用那麼的針鋒相對


感謝peryct大大緩頰

沒想到只是想跟各位前輩討論

若沒受過急救訓練

卻不幸目賭這種狀況時

當下應該如何處理

卻...唉...

最後我再次重申

個人絕無苛責辛苦及英勇的救難人員的意思

最後

願死者安息、傷者早日康復

並向英勇及偉大的救難人員致敬
杜傑克 wrote:
我只是再想 換成當時我在現場

有沒有其它的救援方法 (相關討論請自行爬文,不再贅述)


大多數人的觀點:當時的救難方式已是因地制宜,能選擇的權宜之計了

災難已發生-->相關的鑑定報告-->檢討-->改善

您的想法可以讓事情做得更好,但提的時間點和選擇的討論介面都不恰當
現在因為網路資訊速度快,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匯集到很多人的意見,
但請您請切記,有些事情是需要過一段適當的時間才能以理性來討論

能不能做得更好?有可能,但資源在哪裡?
1.部落要有具有攀岩能力的EMT檢傷專業人員,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也能改善部落青年生活,提升山地醫療水準
2.山地警察局要貯備基本的救難保暖裝備,如:繃帶,夾板,止血帶,保暖鋁箔......

我相信在山裡生活的人們,有著基本的處理外傷觀念,
平日不都是如此,先基本處理,再送醫?

有熱血,有能力的人不是沒有,我們願意把資源給他們嗎?


Swingdiver wrote:
大多數人的觀點:當時的救難方式已是因地制宜,能選擇的權宜之計了

災難已發生-->相關的鑑定報告-->檢討-->改善

您的想法可以讓事情做得更好,但提的時間點和選擇的討論介面都不恰當
現在因為網路資訊速度快,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匯集到很多人的意見,
但請您請切記,有些事情是需要過一段適當的時間才能以理性來討論

能不能做得更好?有可能,但資源在哪裡?
1.部落要有具有攀岩能力的EMT檢傷專業人員,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也能改善部落青年生活,提升山地醫療水準
2.山地警察局要貯備基本的救難保暖裝備,如:繃帶,夾板,止血帶,保暖鋁箔......

我相信在山裡生活的人們,有著基本的處理外傷觀念,
平日不都是如此,先基本處理,再送醫?


其實我個人覺得...

就像打鐵要趁熱一樣

很多事情都是因為日子久了

就被淡忘了

造成一些狀況無止盡的循環

但可能就像您所說的 提的時間點和選擇的討論介面都不恰當

最後

願死者安息、傷者早日康復

並向英勇及偉大的救難人員致敬
杜傑克 wrote:
其實我個人覺得...

就像打鐵要趁熱一樣

很多事情都是因為日子久了

就被淡忘了

造成一些狀況無止盡的循環


我想得遠了些,

看來杜大哥對公家相關機構單位的能力(尤其是改善的能力)感到相當失望啊~
Swingdiver wrote:
對公家相關機構單位的能力(尤其是改善的能力)感到相當失望啊~...(恕刪)


同樣是登山人
我想,妳可能看過北搜 三少的文章
就知道這些第一線民間救難單位
對國家救難體系之僵化感到無力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