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A健行】戶外能力分級系統:從0星到5星,你真的懂野外探險嗎?

【UA健行】戶外能力分級系統:從0星到5星,你真的懂野外探險嗎?

我們從2015年舉辦野外活動至今,
根據十年實地經驗,針對台灣特殊地形建立科學化分級標準:

★ 0星 大眾路線:完善指標系統|人工鋪設步道/階梯/石板路
★ 1星 入門野徑:原始泥土小徑|單人通行寬度|陡峭路段有輔助繩索/鐵鍊
★ 2星 原始探勘:無明顯路徑|需工具開路|有基礎定向越野能力
★ 3星 技術攀爬:具裸露感地形|多人互助協作攀爬
★ 4星 複合挑戰:複合式地形(混合岩壁/溪谷/密林)|多種技術交替運用
★ 5星 極限探險:專業器材垂降|具墜落風險地形
⚠️ 環境加權:高海拔(3000m+)、極端溫差(<10°C或>34°C)、濕滑地形、遇危險生物,可加0.5★

【分級必要性】
當「觀光散步」被包裝成過人成就。
當「步道打卡」被吹噓成精英資歷。
當「野餐烤肉」被誤認為生存訓練。
甚至出現「吉普車碾壓林道,揚言越野探險卻未離車百步」的亂象。

缺乏明確標準,將導致:
❌ 資歷灌水現象嚴重。
❌ 專業技能遭到貶值。
❌ 新手誤判自身能力。

【UA分級制度】讓「真正實力」具象化:
許多人引以為傲的「征服巔峰」,其實並未達到2星基礎門檻。
從0星大眾路線到5星極限探險,評估路線難度與風險,
避免誇大經驗、誤判能力,提升戶外活動安全性。

「跨界整合,持續累積」
「多點知識,少點危機」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見解或想法👊
.
「跨界整合,持續累積」 「多點知識,少點危機」
那我就只有兩顆星。
不過我覺得兩顆星的內容跟五星(以及三星、四星的一部份)的內容並沒在同一領域不該放在一起比較高低。
熟悉技術攀登的人(攀岩、雪攀)一定比只做過兩顆星的人更熟悉地圖判讀、抓方向、找路開路嗎?
看來我也只有2星水準。

然而在地震颱風破壞之後的山林,技能需求應該到了3~4星水準。
bwtim wrote:
然而在地震颱風破壞之後的山林,技能需求應該到了3~4星水準。

地圖判讀定位及找路開路的技能跟技術攀登兩者是不同領域,不是會了這個,另外一個的能力一定也很強。我是覺得不該擺在一起比等級高低。
就像開車跟開飛機一樣,不見得會開飛機的機師開車技術一定超強。
壓力鍋 wrote:地圖判讀定位及找路開...(恕刪)


我明白,畢竟這種星等排行邏輯並沒有經過大量技術專家的討論與驗證,難免出現這種問題。

況且本認證其實為私人機構所設置,沒有正式政府單位背書,公信力本身就存疑的。

並且小小機構的專業人員並沒辦法涵蓋所有領域,星等設定出現盲點也是沒辦法的,只能看未來是否會改進其規則邏輯。
戶外能力?

沒裝備在戶外生存一個月以上這才能叫做戶外能力吧?
看到有些人的潛台詞在表達:「我這麼強!憑什麼星級這麼低!你這標準不公平啦!」
那我就心安了。
因為圖片標題寫明:本會的「UA健行標準」。

有些「鍵盤俠」只去森林公園散步,就覺得自己是戶外高手。
有些「散步仔」炫耀爬過多少座百岳,其實只走低難度的大眾觀光路線+拍照打卡。
有些「所謂野外求生」就是帶著食材+鍋碗瓢盆去戶外烤肉,早上再來杯咖啡。
甚至開著改裝吉普車,沿途破壞地形植被/污染水源,結果根本沒下車走幾步。
覺得自己能力很強、經驗超豐富,
喜歡細數當年勇,說的一嘴好能力。

若無明確分級標準,單純秀嘴上資歷/細數當年勇,
難以衡量彼此程度,甚至有人聽到「健行」就嗤之以鼻。
但有些人「自豪的征服巔峰」,按我們「UA健行」的標準來一衡量:
發現自己才2顆星不到,一整個氣噗噗。

自己達不到,怎麼不檢討自己的能力差呢?
找找自己的問題好不好。
「跨界整合,持續累積」 「多點知識,少點危機」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