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一夜的登山行程第二天到立霧山觀景台觀賞太平洋的日出。原始山林間,靜靜等待清晨海平面漸漸升起的第一道曙光。

為了等待最美太平洋日出,我們四點半起床,入住達道的家的優點是不必走砂卡礑林道,直接往立霧山前進。一早山屋週遭霧氣已散去,遠方山頭露臉了。


昨晚霧氣全散。據半夜起床的山友說下半夜出現滿天星斗。阿美姐就寢前說起床能看見星星,一定會見到日出大景。

一夜養精蓄銳,五點出發,看完日出後,吃完早餐,再走十公里的林道下山!

摸黑走到立霧山觀景台約半小時。日出前後溫差大,穿好保暖衣物,建議提前抵達,才能取得最佳好位置。

立霧山三角點無展望,前往觀景台看日出。要穿過昨天走過的竹林。昨午後霧雨讓山徑濕滑,要從從容容的走,才不會連滾帶爬。


摸黑上山時發現芒草下方,是包粽子必用材料月桃葉。


立霧山觀景台到了。沒有其他隊伍,今天我們包場了…

觀景台是視野良好的山頭,這裡望向太平洋欣賞日出,另俯視立霧溪出海口。


往北方看去黑色山體是清水斷崖,下方是湛藍太平洋。站在海拔1100公尺的海景第一排景觀台,全世界沒幾處吧!

觀景台往南看去是七星潭、海岸山脈起點。

不遠處燈火通明的新城市區。

海面閃閃發亮是定置漁場的識別燈。

今天海平面呈現低雲。晨光即將乍現,讓人滿心期待…

很難選擇要先拍升起的曙光?還是壯觀的清水斷崖?能把二者一起入鏡,只有觀景台這裡。

小百岳之一的立霧山三角點沒有展望,山頂不能看日出。觀景台靜靜等待陽光,從雲層中耀出萬丈光芒。

突然曙光灑在太平洋上,因為高度夠高,幾乎齊平,比在海邊看日出更有立體感。

雲層探頭的剎那,少見的耶穌光稍縱即逝,機會難得。

突然從立霧溪出海口吹出一條像長龍的雲霧奇景,那是立霧溪砂被晨風吹起,飄向出海口的美景,只能在立霧山觀景台才看得到。

突然想起一句名言:「日出,故我在」---

太陽升起後,亮度大增,清水斷崖與崇德海岸呈現淡藍色海水。

昔日出遊清水斷崖時的舊照,從海邊看更能感受海水色差不同。因花蓮盛產灰白色大理石,經海浪不斷的沖刷岩層產生石灰質,與深色海水交流形成了像牛奶海般的淡藍色。

天空發亮,路燈俱熄,花蓮市區與海岸山脈起點77高地更清楚可見。

俯瞰從日治時就有定置漁場。據說光復後日本人將定置漁場轉賣給臺灣人,選擇黑潮與親潮交會的崇德灣開始發展。魚群經強烈黑潮沖擊,迴游到岸際親潮休息,正好進入佈下漁網。

回程路上經過一片枯樹林。凌晨摸黑經過不會發現的蒼涼美景。

這是摸黑走到觀景台的路。

發現原住民種植於住家菜園的刺蔥。刺蔥營養價值之高是蔬菜之王。香料刺蔥加入魚、雞湯能去除腥味。嫩葉與雞蛋一起料理,炒製好吃的刺蔥炒蛋。

林間美麗的低棲植物,晨間更能欣賞一下。


若是管理處有開放,山友能順便拾個小百岳。立霧山是台灣小百岳之一,排行87,有二等三角點。

竹林密境形成靜謐的綠林隧道。


竹林與太魯閣族生活相關,從建造房舍、取水竹管、編製竹簍與製作武器等都以竹為原料,見證部落生活發展史與竹材息息相關。

返回達道的家,早餐已準備好。馬告香腸為主菜,黑色小點是馬告(山胡椒)。阿美姐說是純天然的調味料。

早餐經典配菜都是山上種植野菜,阿美姐說要吃光光,再下山…







離開前到達道的家專屬「勇氣石」上留影。背景是三角錐山的無敵大景。

設有雨測台與地震儀,有氣象局測儀,這裡是山區訊號最好的地方。

拍照是此行的重點,領隊兼攝影師,隨時想拍照,擺好姿勢就有最美回憶。

團隊在勇氣石留下到此一遊的身影。

大山前練氣功,動作一致,與山景一樣,渾然天成。視野超好,不輸給國外的景色。

已故老達道在屋前空地放置一排長椅,讓訪客悠閒的欣賞太魯閣壯闊的山景。

曾有山友問老達道為什麼選在離部落這麼遠的地方成家?
老達道說:「這裡看很遠啊」。來過一次的山友會迷戀上長椅前開闊山景,難忘小達道與阿美姐的真誠與人情味。還有那一桌,吃完才能走的滿分好菜。


整理好背包,出發下山。

下山經過三叉路口要留意,千萬別走到大同部落,那要再過一夜了。


漫走林道上依然處處有驚喜…

地衣與苔蘚是不同的生物。地衣由藻類與真菌共生,苔蘚是真正的植物,更像草一樣附著在樹幹上生長。

發現生長在樹林潮濕處的美麗花朵,還有百合科的台灣油點草。



林木茂密,山蘇等厥類都生長茂密。

山蘇會附生在樹上,葉片叢生在根莖頂端,看來像鳥巢,故稱「鳥巢蕨」。

砂卡礑林道白石壁很特別,昨天霧雨中錯過,整面石壁為白色頁岩。


頁岩是常見的沉積岩,細小的黏土、粉砂顆粒在水中沉澱後,經壓力與溫度作用固結而成,如書頁般的薄層狀結構,得名頁岩。

今天天氣比昨天還好,林蔭步道完全曬不到太陽,很讚。


發現呈粉綠色的山芋,成片生長於水氣充足的溪流邊,綠意十足。

有毒性姑婆芋葉面呈濃綠富光澤,獨立生長,葉面巨大為特色。

棕葉狗尾草因葉形似棕櫚葉而得名,就是大名鼎鼎能預言今年有幾個颱風的「颱風草」。

山棕分布於1000公尺以下低海拔地區溪谷或山麓,是台灣的特有種。

山棕的纖維可以製繩與編織,棕毛可製棕刷、掃帚及蓑衣。

走完林道,看見一望無際的太平洋,開始下坡石頭路,與走來累人的階梯步道…


回程變成急行軍,歸心似箭,一路直達步道入口…

林間出現黃藤是製作藤條的原料,去刺後能製作藤椅、手杖或當食材藥材等。

下坡步道涼亭歇歇腳,看見錦文橋與遊客中心停車場,有重返文明的感覺。


一路都是下坡,二天一夜,先苦後甘的走法較輕鬆。

回到登山口,來回20公里,造訪只能用雙腳走到的同禮部落,一償宿願。達道的家的景觀確實不同凡響、名不虛傳。離開前不忘感謝山神與祖靈護佑,讓大家快樂上山、平安下山。

重返花蓮市區,洄瀾窩青年旅店洗個澡,乾淨搭車回家。謝謝同行伙伴一路相伴,與領隊提供照片,讓大家都有最美好的回憶---

品生活(台灣花蓮|大禮大同星空 × 立霧山曙光)2天2夜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