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的不提
光供應鏈的垂直整合能力
小米跟三星就不是同一個級別的...
而且三星到現在依然是採用硬體營利的模式(前沿的技術實力也正是三星的核心競爭力)
相對之下,小米更偏向建立生態圈與提供服務創造營收
小米的核心競爭力在於MIUI應該沒人會反對吧?
不過MIUI的服務優勢在中國比較明顯,台灣閹割太多功能了,有在中國工作的版友就知道什麼意思了。
如果硬要/非要/強迫說兩者有什麼相似之處
就是同樣崛起的很快吧...
不過小米相比三星在國際業務拓展上,絕對是更加劣勢
原因無他:專利戰
這倒不一定是抄襲的問題(有興趣的可以搜尋一下之前HTC跟蘋果的專利戰官司)
這也不僅僅是小米一家的問題
中國的手機要走向世界都會面臨到同樣的問題
但不管如何
中國手機近幾年進步的勢頭異常迅猛
如果台灣人還一直存在著中國只會抄襲只會做山寨手機的觀念
真的很...井底之蛙(?)
嘲笑別人,並不會阻止別人進步阿...
(非針對原OP,突然感慨一下

初出茅廬的小米顯然是不可能走三星這樣的傳統營銷路線,那它要如何營銷呢?有人說他是網路營銷,也有人說他是口碑營銷,還有人說他是粉絲營銷,更多人說他是飢餓營銷。那到底是什麼營銷呢?以上這些都是也都不是。
新媒體上的粉絲營銷
根據黎萬強的說法:最初,小米手機做了一個3000萬的營銷計劃,結果被雷軍否掉並要求像MIUI一樣不花錢,這才有了後面的新媒體網路營銷。因此小米手機的營銷,追根溯源我們要從MIUI的推廣說起。
根據資料顯示小米2010年4月成立,8月16日小米第一個產品MIUI推出,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機發布,這也是MIUI推出一周年,一年的時間被翻譯為23國語言,彙集了50萬粉絲。如何作到的呢?口口相傳的口碑效應。在那個時候Android本身以及Android手機廠家本身都不成熟,經常有人抱怨:卡頓、界面丑、操作不人性化、不升級更新。可惜的是各個廠家對用戶的這些聲音都不在意,但是小米注意到了這些:優化操作方式和流暢性,美化界面最後推出主題商城,開放給所有手機刷機。正因為解決了很多用戶抱怨的問題,MIUI的口碑效應開始顯現,與其它ROM不同的是,MIUI並非某個人心血來潮的作品,他們有實力也有能力提供持續的更新優化,並能夠傾聽用戶的聲音以此改進,這使得MIUI的口碑持續發酵,聚集了越來越多的粉絲。
這50萬的MIUI粉絲是小米手機的第一批潛在消費者,這些人喜歡刷機,也就是小米口中的「發燒友」。即使在電腦普及的今天,很多人依然不會安裝操作系統,那部分會裝系統的往往是這些人眼中的電腦達人和意見領袖,電腦如此,手機亦如此。給電腦裝系統就跟手機刷機一樣,而且在當時很多廠家的手機都上鎖很容易刷成磚,刷機后都不予保修。會刷機這部分人往往是生活中的一些所謂「手機達人」,他們喜歡電子產品,他們的建議對周圍人有很大影響,牢牢抓住這部分人是小米口碑營銷的關鍵。小米選擇跟這部分人做朋友,這從MIUI誕生的那天就是這樣,MIUI通過與用戶的相互交流,積極聽取用戶的意見來改進,甚至還有一些後來成為了小米的員工。著名的F碼(Friend Code)也是因此誕生的,當有人要買小米手機卻買不到的時候你拿出一個F碼會是什麼情況,他們會認為你是「有門路的」,這些核心用戶會因F碼產生一種特權感而繼續追隨小米。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F碼現在更多的是一種活動獎勵而在逐漸遠離它的設計初衷,F碼的買賣也成為了黃牛們的最愛。
小米手機發布會開完了,給大眾最大的印象是什麼?毫無疑問是爆炸性的價格!這個價格是建立在強大的硬體配置和有口皆碑的MIUI之上的。爆炸性的價格本身就是巨大的話題,媒體的報道,微博的SNS特性讓他已經聚集的粉絲迅速的傳播開這個話題。當時的微博發展非常的迅猛,小米搭上了順風車,與其它SNS相比,微博不是以人際關係為紐帶而是以話題為紐帶,這就使得它的媒體性強和傳播性更廣。曝光度和關注度的提升為小米帶來了更多的用戶關注和粉絲。初期的這些米粉就像是一顆種子栽種在了小米論壇這個花壇里並在這裡發芽成長,而微博就像是化肥讓這顆幼苗迅速的發展壯大成參天大樹。對於自己的用戶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做法,小米則借鑒了車友會的形式經常性的舉辦線下活動:同城會和爆米花。小米是在認真的經營粉絲,「因為米粉,所以小米」並不是掛在口頭的一句空話。
在論壇和微博之後,小米又開闢出了QQ空間和微信的新戰場,QQ空間的媒體屬性也很強而且鏈接點擊率較高會將一部分流量倒回小米論壇。跟微博相比同為SNS的微信是強關係型的,小米主要用他來做客服,也使得整個體系更加完善。
對於互聯網營銷很多廠家的觀念還停留在門戶網站買廣告甚至雇傭水軍發帖的web1.0時代,只是單純的傳播概念。小米已經進化到了web2.0時代,與用戶和粉絲的交流互動更多,如今的電商都在大談特談O2O,O2O的基礎是線上與線下的相互滲透,而小米線上線下一起與粉絲和用戶互動,已經大大的領先了。除此之外小米會用一些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文案進行宣傳,比如拍月亮、耳機曲線等。有些廠家學小米以為搞一些噱頭用一些低級炒作博眼球,以為出名就好,可事實上品牌與互聯網紅人有著極大的不同,過於引起反感的炒作對品牌的損害非常嚴重,一個人通過炒作紅了有關注度自然會有商家去找她,一個品牌過度炒作有了關注傷了品牌又有誰會去雇傭廠商呢?用戶和粉絲會慢慢遠離,小米因為對核心用戶一直有很好的經營,即便有一些事情也會很多人站出來相挺(其實還有一些宗教式營銷也有一樣的作用,大家不都愛說XX大法好嗎?)。有幾個從廠商的角度來看飢餓營銷和商業策略結合好會帶來很多的好處,可是作為消費者這是很讓人痛恨的一件事情。
綜上所述小米對新型社會化媒體的利用概括起來就是:通過論壇聚攏核心用戶,微博和QQ空間做自媒體傳播信息與論壇的結合又很好的解決了碎片化的問題,微信的互動性較強成為客服的主戰場。套用一句電影中的台詞就是:左空間,右微信,論壇在腰間,微博在胸口,人擋殺人,佛擋殺佛。
隨著口碑的擴散與傳播,越來越多的人想要購買小米手機,產能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一個全新的毫無經驗的品牌遇到產能問題是可以理解的,產能的爬坡也需要時間,另外企業規模和價格也不允許他有產品的積壓,庫存的壓力他承受不住。企業並不太怕餓但是很怕撐,十年前的那波國產手機潮衰退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庫存(參考前文)。隨之而來的是「賣期貨」、「飢餓營銷」的罵名,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小米組織了去代工廠參觀,其實這是一種偷換概念、似是而非的公關。通過官方微博的數據整理髮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小米的搶購發售策略一直在變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米2S的營銷策略如下圖所示:
該圖表根據小米手機的官方微博公布數據製作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隻是米2S在2013年的搶購狀況,而不是該產品全部生命周期的表現,事實上再後面還有降價和開放購買的階段。根據正常的理解一個產品在生產初期會有個產能爬坡的過程會有產能不足的情況發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產能會不斷攀升使得供應越來越充足。
我們仔細的觀察會發現第一階段在經過3次20萬台的搶購之後搶購數量暴跌到10萬台甚至5萬台,這是很不可理解的事情,產能不可能這樣暴跌那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產出的物品流向了其它渠道,根據能查到的消息顯示這段時間米2S的合約機也上市了;米2S發售開始的2個月后免預約開放購買,對此我們認為產能問題已經解決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一個月后16G版米2S降價300,性價比再次凸顯也重新開始了搶購,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每次只提供10萬台進行搶購,這個時候產能已經不能再當成借口了,前面的開放證明也說明產能完全跟得上了,毫無疑問,這就是飢餓營銷,為什麼呢?是關注度下降?是話題性變小?是產品流向了其它渠道?我們不得而知;兩個月后米2S 的32G版也降價開始銷售,性價比再次凸顯,這時候每次的搶購數量甚至掉到了5萬台,理論上產能最低的初期的每次搶購數量居然是全年最高的!飢餓營銷的罪名實在難逃!
前不久一篇名為《一個小米黃牛發家自述:三年賺千萬》的報道廣為流傳,雷軍也趕快曬出快遞單來證明清白。事情究竟如何,到底誰在撒謊我們無從得知,不過倒賣小米的黃牛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那些加價收小米手機的黃牛QQ群多如牛毛。供需不平衡和飢餓營銷使得黃牛有了廣闊的舞台,黃牛的炒作又擴大了小米的線下影響力。對於黃牛,小米的態度並不那麼堅決甚至有些曖昧,即便是不能更改預約地址這樣的規定也是用戶反映了很久之後才採取的。原本F碼是個很好的設計,也逐漸的成為黃牛的真愛,遠離了設計的初衷,就像網路遊戲規定禁止買賣遊戲中的貨幣一樣可笑。除此之外,飢餓營銷還帶來了什麼?從下面的百度指數變化可以看出帶來的高關注度,而高低起伏是有一定規律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這跟每周的搶購有關,另外帶來的是讓人痛恨的假山寨機的泛濫。
營銷的策略是建立在產品的盈利模式基礎之上的,雷軍說小米不通過硬體賺錢,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只是他的硬體盈利模式與其它廠家有很大的不同,在這裡我們引入三星Galaxy S4 I9502作為對比(數據來自慧慧購物助手對京東的售價統計),成本數據跟太多因素有關只是大概的估計(請不要太較真),米3的銷售數據5月份之前來自於官方微博,5月份之後來自於友盟的數據估算。三星是很傳統的廠商定價和銷售,在產品初期定價較高利潤也很大希望快速收回成本,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降價。小米獨辟蹊徑,在產品初期以0成本甚至負成本來發售產品,以期獲得較高的關注度和曝光率擴大品牌影響並吊足消費者胃口,通過飢餓營銷的手段達到價格堅挺和持續關注的目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成本不斷下滑,硬體盈利不斷增加,到最後完全放開銷售獲得最大的利潤。從圖中可以看出S4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價格近乎腰斬,而米3的價格只降低了25%,甚至從發售到第一次降價堅挺了8個月之久。對消費者來說買小米機前期是:抽獎+超高性價比,後期是:超高性價比+品牌附加值。
Toyota當年提出JIT(Just In Time)的方式以達到0庫存,被世人廣泛認可、學習;PC時代的Dell倡導BTO(Build To Order)並輔以網路直銷以實現0庫存。小米本身無工廠不從事製造,本身的規模和價格定位也不允許他有庫存,而飢餓營銷能夠做到這一點。從廠商的角度來看適當的飢餓是很好的選擇,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卻不是那麼回事,也因此誕生了一批米黑。
明星CEO的營銷
小米的營銷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地方也有讓人痛恨萬分的地方,有人交口稱讚有人痛罵唾棄。時至今日小米已經成為割據一方的霸主,小米的每個動作,雷軍的每個投資都會引來巨大的關注,這本身也是一種無聲的營銷。
說到微軟很多人會很自然的想到比爾蓋茨,說到蘋果很多人會很自然的想到喬布斯,說到阿里巴巴很多人也同樣想到馬雲,這些人即是CEO也是明星,雷軍也不例外。企業喜歡找明星代言產品,而明星化的CEO對品牌和企業的影響遠超那些代言人,在大眾消費品領域尤其顯著。
雷軍在創小米之前就可以稱得上中國IT界的風雲人物,但他真正變的家喻戶曉還是因為小米,現在的雷軍就是明星CEO,他就是小米的最佳代言人,就像王石之於萬科,柳傳志之於聯想一樣。HTC請花大價錢請Robert Downey Jr.來代言,效果如何呢?這種營銷遠比不上一個明星CEO。綜藝節目冠名也好,請影視明星代言也好需要不停的砸錢播放廣告來擴大和維持廣告效應,而明星CEO無時無刻不在代言。明星CEO和企業是相互影響的,羅永浩是從明星到CEO這使得鎚子手機在尚未發布的情況下就獲得了巨大的關注,可惜的是本身的言行帶來巨大的非議,這就像請了一個身染醜聞的明星一樣,對品牌的傷害是巨大的。
2011年12月,百度聯手戴爾推出智能手機D43;
2012年5月,360公司與華為合作推出首款360特供手機—華為閃耀;
2012年6月,盛大手機bambook phone S1開始預售
2013年4月,Facebook與HTC合作的定製機HTC First正式發布;
2014年7月, Amazon 發布手機Fire Phone;
過去幾年,中外互聯網巨頭們都想在高速發展的移動互聯網上插一腳,也紛紛或合作或自主的推出手機,但無一例外的都以失敗告終。與此同時,小米估值不斷上漲,最近以450億進行融資,小米聲稱自己是互聯網公司。如果小米是互聯網公司,為什麼那麼互聯網大佬都失敗了而小米成功了呢?因為小米就是賣手機的,小米的營收也主要來源於硬體銷售,對於絕大部分消費者來說小米就是手機公司。
雷軍說向海底撈學服務,海底撈服務確實很好,可是人們去海底撈首先是為了吃,服務只是一種附加的體驗。現在的手機是軟硬體高度一體化的產品,消費者買手機認可的是硬體和搭載的OS(刷機的是少數),其它可以通過各種App來實現,那些所謂FB手機、QQ手機這些特色因此完全無法成為賣點。而小米通過MIUI先期培養了一部分忠實用戶然後在硬體和價格上做文章,即便這樣大部分人對小米的印象還是「高性價比」,MIUI好不好用那要用過才知道,新用戶看到的就是性價比。小米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賣出更多的手機,軟體和互聯網也都是基於手機這個硬體載體的,迅速擴大用戶最好的辦法就是賣手機。有人說MIUI不是給第三方適配嗎?刷機的畢竟是少數推廣很難,從2010年MIUI發布截止到2014年12月30日第三方刷機用戶1000萬,而小米僅2014年一年就賣出了6112萬台手機。
說小米是一家手機公司沒有問題,可是這家手機公司與傳統手機公司又有著很大的區別。很多人說小米就是中國版的Apple,雷軍也被戲稱為雷布斯,是這樣嗎?根據之前華爾街日報披露的2013年小米的營收:94%收入來自手機銷售,5%的收入來自於配件,像移動遊戲之類服務的銷售額僅佔到其總收入的1%。我們再來看下Apple的營收構成,相對而言軟體/服務在Apple的營收中佔據著更大的比例,營收貢獻主要來自於硬體的Apple尚且如此,小米離雷軍所說的不靠硬體賺錢靠服務掙錢的目標還很遙遠。不過整體來看小米與Apple有著諸多相似之處,都希望銷售更多的硬體並以此建立自己的生態系統,只是小米的生態系統是在Android之上的。
雷軍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說,外界和媒體不懂小米,說小米更像是 Amazon 和 Google 的結合體,說媒體描述小米是中國的 Apple 不準確。上面的營收構成等多方面顯示小米跟Apple有諸多相似之處,不過如果我們再看的大一些會發現,B2C的在線銷售模式、低價策略、主題商城、多看圖書、應用商店等又有著Amazon和Google的影子。僅僅是這樣嗎?如果我們再回顧一下小米的投資策略會發現內容和智能硬體是占比最大的兩部分,而智能硬體中與用戶相關的比如iHealth血壓計、手環等又都是主打的雲端,接著又投資世紀互聯與金山的雲服務,很明顯是為了Big Data。從這個角度來說小米確實是個互聯網公司,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認為小米是一家植入了很多互聯網基因的「轉基因」手機公司,手機銷量或者說MIUI的用戶數對小米的其它業務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軟硬體齊全還有著互聯網包裝的小米已經很強大了,他正在成長為巨人,同時他還是一位帶頭大哥。這與雷軍曾經的天使投資身份不無關係,雷軍說小米未來5年將投資100家智能硬體公司,小米模式是完全可以複製的,現在已經投資了23家。與BAT不同,與華為、聯想也不同,小米的對手們面對的不是一個小米,而是一個集團軍,這種模式對小米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小米的互聯網模式並不那麼好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