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美國最新戰鬥機發展消息,不禁回憶起一九八五年八月出國前,在航發中心(漢翔的前身)參與經國號引擎材料計畫近兩年的往事。
當時,全國上下懷著興奮與決心,要讓經國號成功起飛,創造歷史。然而筆者經驗到的是,組長要我將舊有機器設備搬到屋外,任憑風吹日曬雨淋,然後要我報廢,原因是已經買了新機器設備。我無法理解,為何不將近百萬的設備捐給學校?
當時向德國購買熱處理爐,由我做交接及學習操作,等到準備試機時,卻發現當初提購者沒有申請建蓋冷卻水塔,因此只好重新提報,而請德國技師先行回國。筆者實在無法認同一些浪費、無效率的做法,加上發現當時完全無法自行研究航空材料,全靠美國處理,便決定出國留學。
學成且拿到NASA的戰鬥機機翼改良計畫及波音垂直起降計劃獎學金,並參與太空梭固態燃料火箭燃燒室效率分析研究經驗後,了解到經國號事實上已經變成不是真正的戰鬥機計畫 -看看引擎和後燃機設計,就知道不可能成功,然而至今都沒有人檢討。
台灣的航空工業不是沒有人才,而是國家沒能整合人才。美國的新型戰鬥機是十九年後交機,在這之前已花費多少研究經費、累積多少經驗,才能有今天的成就;而台灣決策者的短視,和計畫主持者的急功近利,導致航空工業沉淪,如今培養的人才出走國外,大學航太系畢業生只能修飛機,令人痛心!
放眼當今台灣,精密工業、電子工業、零組件製造都已具成熟度,工具設計和製造及工具機製造,也都能夠輸出技術到中國及印度,但是為何整合工作一直做不起來?筆者曾看到NASA的一些專案監控朋友,連博士學位都沒完成,但是整合經驗豐富,能控管與工業界及學術團體的各個合作環節,有效率地完成規劃及執行。台灣若真要研製下一代戰機,一定要尋找能夠整合的人才,有系統的整合學術界、工業界,結合現有飛機製造經驗、延攬國外人才負責經驗傳承。絕對不能再像之前,為了快速看到成果,而委託美國兩家公司負責機身和引擎設計,甚至是製造,使得台灣成了戰鬥機組裝工廠。
台灣不能再浪費另外一個經國號計畫,必須要扎實航空工業的深耕與生根!
(作者為旅美航太博士)
http://www.taiwandaily.net/gp2.aspx?_p=kSF1c9zU9HTdaeI20tJatLx2+4//Ipd0
曾經有個雄風計畫的工程官......看不慣上司的無能與苟且......甘願打報告退伍.....當個電器維修員
在某大品牌分公司.....當個巡迴檢修員
這樣的故事很多........願意堅持的人還是有,但實在太少,當經國號戰機問世.......也是大批專業人員準備被資遣的時候
手中是抓著金沙......卻也一直在眼前,透過指縫間流失.......
這就是台灣普遍出現的問題癥結
航空系的學生.......出國好像是為一擺脫"只能修飛機"的一條路
因為.....台灣根本就沒有啥子"航太工業"
下一代戰機???????該不會又是經國號的宿命一般????
完成後,又是大量人才外流????
台大教授張文亮在大學時遇到一位老師,他回憶說:我﹝張﹞第一次跟毛老師談話之後,他給我一個功課,要我下次講給他聽,我講給他聽之後,他就跟我說,我是個天才。我說:「我聯考都考不上,怎麼會是個天才?」
他說:「天才有四種,第一種很會記憶,考試可以考得很好。第二種很會分析,考試也可以考得很好。第三種天才,很會整合,他就『完蛋』了。第四種,他有藝術跳躍的思維,直覺類型的天才,他也會『完蛋』了。」他所謂的「完蛋」,就是指會被聯考放棄的學生,在聯考教育體制下,後面這兩種天才就「完蛋」了。
現在好像沒有聯考了,但是後兩種人才如何被發掘、培養繼而利用,或許就是台灣未來出路其中的一個關鍵。
這句懂意思嗎,台灣沒這條件吧,不要搞成假國貨
中國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提高國產發動機技術。
美國軍事網站“戰略之頁”3月16日報道稱,中國日前投資160億美元,
欲攻克在製造高性能噴氣機發動機時遇到的難題。
報道還稱,雖然中國已為此奮鬥了30多年,但仍被發動機的材料耐用性、設計性能以及質量控制等問題困擾,無法匹敵與西方對手。
環球網援引“戰略之頁”報道說,中國研發WS-10A發動機已有25年,希望以此取代殲-10/11/15/16戰機上使用的俄羅斯AL-31F發動機。但是這一過程並不順利。AL-31F在由俄羅斯交付給中國後,在900個飛行小時內運轉正常。中國工程師們已找到了如何對這款發動機進行微調、使其工作時間提高到1500小時的秘訣。但是,這種微調一直沒能實現預計的效果,因為中國無法生產出符合質量和耐用性需求的核心部件。
十多年來,中國一直希望擺脫對俄羅斯發動機的依賴,但一直未能如願。
這也是這項160億美元投資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