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末投產的2С系列工控微機,廣泛用於車銑加工中心、磨床、激光切割和線切割機床
其中的2С42-61/65使用МС1201處理器主要用於三軸聯動用於車、銑床和鑽床,2С85-62/63使用Электроника-60М處理器可支持5軸聯動,用於鏜銑/車銑加工中心和復雜設備控制。
МС1201處理器板子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Электроника-60М板子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KN1811(Электроника-60)芯片组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機櫃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65А60Ф4-11立铣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1984年產的ЛР-395 МФ4臥式加工中心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80年代初蘇聯又推出МС2101系列工業微處理器,其中МС2101.02能支持4軸聯動
採用МС2101處理器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МС2101端口接線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機櫃和操作系統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同時期推出了3С系列作為2С系列的升級改進
使用3С系列的一些設備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最後提一下蘇聯在1987年推出的Уникон-20系統,它採用了МК-20工業微處理器,能夠支持6軸聯動,控制軸數達到8根。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控系統。



2А459АМФ4高精度數控坐標鏜床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ИР-320加工中心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ИС-500加工中心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ИР-500加工中心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ИР-800加工中心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ИС-800加工中心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順便提一下世界上最早的超標量微處理器Эльбрус-2系列
1977蘇聯推出了使用精簡指令集和超標量技術的Эльбрус-2處理器,用以構建超級計算機
Эльбрус-2S微處理器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M2 16位處理器組件(Электроника-60М指令集)
包括
К581ИК1算術邏輯寄存器
К581ИК2控制器
К581РУ1和К581РУ2固態ROM
К581Р БИС指令存儲器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К573РФ5可編程只讀存儲器PROM(70年代)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對比同時代美國同類產品INTEL C1702A(70年代)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PROM的這個透明窗口是供應紫外線照射,擦除之前寫入的程序用的)

foxrus wrote:
70年代末投產的2С...(恕刪)


重點呢? 可以解說一下這些機床的效果是什麼?
thusmin wrote:
重點呢? 可以解說...(恕刪)


這是一種製造工具

核潛艇的傳動軸 洲際導彈的組件 到民用的手機機殼 等等精密製造都用普遍用到

許多零組件就算有設計圖紙沒有數控機床是作不出來的 而尖端的CNC數控機床是被德國日本等歐美國家壟斷的技術
abc003 wrote:
thusmin wr...(恕刪)



前蘇聯不是沒有數控機床,堂堂世界超級大國怎麼可能沒有數控機床?但是沒有高端數控機床這是真的,所以也就有了後來的東芝事件。
現在CPU所使用的超存量處理器

蘇聯使用的時間比英特爾還早

但是後來許多蘇聯工程師在冷戰後失業被英特爾挖走當作人材

英特爾的奔騰PRO處理器所採用的微架構

比如,曾就職於列別捷夫精密儀器與計算機工程研究所的弗拉基米爾·奔特科夫斯基(Vladimir Pentkovskiy)成為英特爾公司的微處理器首席設計師




超存量處理器是指利用多條指令流水線來進行平行計算的架構

以讓CPU在一個時脈週期時間內執行多條指令 這需要分支預測單元來完成


(包括世界第一台手機也是蘇聯發明 摩陀羅拉發揚光大 所以現在摩托羅拉說什麼該公司第一個發明手機完全是抄襲)

這就好比全錄公司發明了視窗介面和使用者圖型介面UI 後來被頻果的麥金塔電腦抄襲

又被微軟的比爾蓋茲WINDOWS抄襲



蘇聯計算機:毀於領導人錯誤決策的產業
2014年10月14日 來源: 透視俄羅斯


【《透視俄羅斯》消息】上世紀四十年代蘇聯開發的最早的計算機毫不遜色於西方同類產品。隨後,該行業得到迅猛發展,直到七十年代初蘇聯領導人做出輕率決定將研製工作扼殺。其中一部分研製成果極具現實意義,能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至今仍屬絕密技術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一結束斯大林政府就開始考慮必須在工業與科技中實現技術突破,因為迫在眉睫的冷戰要求全國的人才資源都能得到動員。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蘇聯就曾建立起與美國發展水平相比毫不遜色的現代化計算機產業。然而,七十年代初蘇共領導人決定終止這一獨一無二的研發工作並以盜版方式複制西方系統,結果造成整個產業遭到毀滅性打擊,並成為全世界科學的損失。

前期措施:從蘇聯到未來

[組圖]蘇聯時期的11款計算機產品

研製小型電子計算機的前期工作是1948年在位於基輔郊外的費奧法涅的一個秘密實驗室中啟動的。研製工作由時任烏克蘭科學院基輔電子技術研究所所長的謝爾蓋·列別捷夫(Sergey Lebedev)主持。他提出、論證並實現了電子計算機存儲程序的原理。1953年第一臺大型電子計算機"BESM-1"號在列別捷夫的領導下由實驗室團隊研製成功。該計算機的組裝則已移至莫斯科的精密儀器與計算機工程研究所進行。"BESM-1"號大型電子計算機使用18萬根分立晶體管構建而成,其獨特之處在於內部沒有一個集成電路。

蘇聯時期在個人計算機方面也有一些令人感興趣的技術解決方案,尤其是基輔控制論研究所開發的"Mir-1"、"Mir-2"和"Mir-3"系列計算機,是六十年代真正的個人計算機,具有其所有必要屬性、節省空間的存儲器以及用於所有工業生產的性能。但蘇聯開發的計算機系統並未用統一標準進行規範,即使同一個系列範圍內也是如此,因此新一代系統無法識別老一代系統,每一代計算機在位數與週期等標準方面均不相符。如今,科學家們相信,如果當時計算機系統能達到統一標準,蘇聯就能具備稱雄世界的機會。

缺乏統一標準以及錯誤的發展戰略導致七十年代初蘇聯的計算機產業迅速下滑,蘇聯解體前計算機產業更是已無法與國外產品競爭。蘇聯計算機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安德烈·葉爾紹夫(Andrey Ershov)公開宣稱,如果格魯什科夫不終止其"Mir"系列計算機的開發工作,蘇聯一定會製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個人計算機。

致命錯誤:盜版IBM

打入國際市場 俄高科技產品一馬當先

1969年蘇聯政府決定終止該項獨一無二的開發工作並轉為在IBM/360平臺基礎上製造計算機,也就是盜版西方的系統。"這是所有決定中最糟糕的一個",俄羅斯歷史學家、程序設計師尤里·列維奇(Yriy Revich)說,"蘇聯計算機產業在獨立發展道路上止步的罪魁禍首是蘇聯領導人,其次開發設計人員也有一部分過失。當時每個科研小組都各行其是,保密體制導致從西方科學雜誌中借用一些解決方案比從蘇聯相關資料中獲取更加簡單易行"。在列維奇看來,這是一條"有預謀"的計算及產業下滑道路。蘇聯1971年開發出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時,美國已開發出下一代的IBM/370平臺。"開發人員不得不進行大量工作,工作量絕不亞於對計算機從頭進行開發,還包括程序的翻譯以及其他大量工作",列維奇指出,"但結果卻令人慘不忍睹。全世界科學界因這一決定而蒙受了巨大損失"。

八十年代蘇聯計算機行業也像其他所有技術產業一樣停滯不前,開始進行規範並實施一些四十至六十年代的計劃。蘇聯也開發出某些IBM的同類產品,但自己原來的設想幾乎均未能實現。





後蘇聯時代俄羅斯科學家成就一覽

"我曾趕上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國內只有兩三個類型計算機的時代",程序設計師、瑞銀集團(UBS)分析師、俄羅斯首家電子圖書館Lib.ru網站創始人馬克西姆·莫什科夫(Maxim Moshkov)回憶說,"我工作的地方有兩個一米半高的像辦公桌那麼大的機箱,安裝有普通的員工工資結算程序。這兩臺計算機還曾用於科學實驗的輔助工作,其內存只有16兆,共有包括程序設計人員、系統管理人員和實驗員等15個人對其進行維護。事實上,當時國外的計算機也是這樣操作的,其元件基礎或有些許不同,但原理都一樣"。

許多蘇聯計算機的創始人才都去了國外。比如,曾就職於列別捷夫精密儀器與計算機工程研究所的弗拉基米爾·奔特科夫斯基(Vladimir Pentkovskiy)成為英特爾公司的微處理器首席設計師。在他的帶領下英特爾公司於1993年開發出奔騰處理器。奔特科夫斯基使蘇聯專有技術在英特爾處理器的開發中體現出來。1995年英特爾推出了更先進的奔騰Pro處理器,在性能方面與1990年俄羅斯的El-90處理器接近。


http://big5.tsrus.cn/keji/2014/10/14/37527.html

而俄羅斯人波波夫是第一個發明無線電通訊的

他是在俄羅斯帝國時代時出生的

只不過馬可尼比較早去申請專利

波波夫出生於烏拉爾山區的一個小村莊,父親是一位神父,1877年進入彼得堡大學學習,1892年畢業後留校在實驗室工作,1893年到俄國海軍喀琅施塔得魚雷學校任教。

波波夫於1894年發明了第一架無線電接收器,一個金屬檢波器,1895年改進成接收閃電發出的電磁波裝置,同年5月7日他在彼得堡物理和化學協會物理學部年會上演示了他製成的一架無線電接收裝置-雷電指示器,這一天後來被俄羅斯定為「無線電日」慶祝。7月將這個裝置安裝在聖彼得堡林學院的氣象站中,幾個月後發表了一篇論文說明這種裝置可以接收人工震盪源的信號。1896年3月在彼得堡物理學年會時,在彼得堡大學的兩座建築物、距離約為250米之間進行了發送和接收電磁波信號的實驗,這比義大利物理學家馬可尼於1896年6月取得專利的裝置要早。

lab2010 wrote:
前蘇聯不是沒有數控機...(恕刪)


蘇聯的2А459АМФ4不是高端?那我請教下當時比他還高端的還有哪一些?求教

你一定要回復,否則我就認為你就是在胡說八道

abc003 wrote:
現在CPU所使用的超...(恕刪)

這應該就是pipline技術吧,讓電腦有多工能力


foxrus wrote:
最後提一下蘇聯在1987年推出的Уникон-20系統,它採用了МК-20工業微處理器,能夠支持6軸聯動,控制軸數達到8根。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控系統。(恕刪)


1987 年這個業界爆發最大的新聞是 東芝在先前幾年違法向蘇聯出售九軸加工機, 非常但不是最先進的
Edison
簡單問兩個問題:
半導體固態元件的發明人是哪一國國民?
積體電路的發明人是哪一國國民?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