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共產黨席捲中國大陸,蔣介石帶領的國民政府重演八年抗戰的歷史,一路退到四川重慶和成都,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嶺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再退守,頂多也只到海南島,但蔣介石已經有了另一番盤算,剛光復沒多久的台灣,將成為國民政府的復興基地。

台灣是全中國唯一沒有共產黨的一個地方,包括海南島,在這一個五指山的山區,瓊崖山區都有共產黨游擊隊,那唯一台灣是沒有。

蔣介石選擇台灣,據說是中國文化大學的創辦人張其昀跟他建議的,因為張其昀是地質學者,他就告訴蔣介石說,台灣物產豐富,而且它可以收三期稻作,最重要是它的稻作可以收到三期,同時它有台灣海峽的天險,如果你要打回去的話,這個地方有天險幫你擋著,同時你有物資可以讓你供養軍隊,這一點後來讓蔣介石覺得,聽到裡面,這是他選擇台灣的一個主要的原因。

高人一句「勝不離川,敗不離灣」這八字箴言,更注定蔣介石將撤退到台灣的事實。

勝不離川的川,就是指今天兩川,就是四川,就是川東和川西,敗不離灣的灣,那他們有人講像黃浦,像黃浦江口,那一些都有很多灣,大鵬灣大亞灣等等,但是沒有人想過,這個灣居然是代表台灣。

台灣有豐富的資源,而且海峽相隔,當時缺乏海空兵力的共軍難以渡海攻擊,但這個決定只有極少部分的人知道,就連他的兒子蔣經國一時也摸不清他的想法,除了陸陸續續將兵力轉移台灣,有鑒於當時大陸經濟崩潰,蔣介石作的最重要決定,就是在台灣重建財政體系,斬斷和大陸舊政權的經濟相連。

民國38年6月10號,4萬換1塊錢,他把那個新台幣跟這個大陸的金圓券,把它分割,那這個金圓券那個病毒,不要感染到台灣,新台幣就獨立了!

儘管已經是殘兵敗將,但退守台灣國軍爭取到寶貴的時間空間,休養生息站穩腳步,而當初蔣介石退守台灣的決定,也改變了未來的中國歷史。



不理解為何對日抗戰結束後,定都重慶,共產黨就打不過來?共產黨當時勢力已經是鋪天蓋地,定都不管在哪,國民黨都會輸吧?




ccclibg wrote:
當然選擇台灣
台灣二戰時期並非戰場


二戰歷史需要再加強!
我不曉得二戰時台灣到底打的激烈不激烈 反正舅公去南洋當兵 船都還沒開到目的地就被打沉

500磅炸彈調在家裡的大廳上幸好沒有爆炸 阿公就躲在大廳旁的房間裡 其他的族繁不及備載

相對許多大陸的城市 台灣可能根本就不算什麼 不過重慶在1945年應該就沒有被空襲過了吧

ccclibg wrote:
書奴台灣錢淹腳目的...(恕刪)

哇哈哈..
70年代的台灣錢淹腳目,是憑空淹出來的啊?

ccclibg wrote:
當然選擇台灣
台灣二戰時期並非戰場
人民知識水平與民生建設
堪稱亞洲首趨一指...(恕刪)




不就因為抗日嗎?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9%8A%80%E8%A1%8C%E5%88%B8

臺灣銀行券由「大日本帝國政府印刷局」代為承印,正面為鳳凰圖案,背面記有漢文「憑票在臺灣銀行隨時換銀壹圓;遇有將票私行假造或為改作,定按國律治罪不貸」作警語

抗日勝利後換的到銀壹圓或日圓嗎?

而此貨幣單位於1946年9月1日起與舊臺幣同等價收兌,共收兌34億4仟3佰70餘萬元

問題

不就在那嗎?
對岸本來搞得剩延安

不也因為日本嗎?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7%93%9C%E7%9F%B3

中日甲午戰爭後,台灣在1895年被割讓與日本,日本當局於1896年頒布「台灣礦業規則」,規定只有日本國民才能經營礦業,剝奪了台灣本地人的採礦權利

金瓜石礦區的黃金產量年年提昇,到了1938年更達到了將近七萬兩的最高峰。

當時的金瓜石被譽為是「亞洲第一貴金屬礦山」,

更曾聚集了八萬人在此一圓淘金夢,小小的金瓜石一躍成為人口稠密、熱鬧非凡之地,與鄰近的九份互相輝映。

那不就日本建設嗎?

後面接的差多少?

kantinger wrote:
金瓜石礦區的黃金產量年年提昇,到了1938年更達到了將近七萬兩的最高峰。..(恕刪)



你自己都寫 1938 年是最高峰了, 之後呢, 被挖光了, 當然是一路往下走
Edison

ccclibg wrote:
當然選擇台灣台灣二...(恕刪)


你要不要再去重讀近代史或台灣史?

錯誤的文字隨便PO上來也挺可怕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