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永添專欄:台灣百萬後備大軍的迷思
讚 2,225
分享 用LINE傳送
紀永添 2019年10月02日 07:00:00
日前後備指揮部宣布,未來教召將會以志願役的退伍士官兵為主,而引起社會一陣討論,除了擔心此舉會影響到未來的後備兵源,更懷疑這樣會不會削弱台灣過去全民皆兵、擁有百萬後備大軍的嚇阻力。而面對這樣的質疑,後備指揮部表示目前仍列管230萬後備軍人,退伍八年內的精壯人力也達90萬人,並沒有人力短缺的問題。
只是從這件事,其實也可以看出整個台灣社會對於後備動員有一些的迷思,認為後備軍人越多越好,百萬後備大軍可以保衛台灣。但問題在於動員後備軍人以後,他們不會自己形成戰力,必需給予武器,供應三餐與補給,建立通訊系統,才能有效指揮後備部隊作戰。那試問台灣庫存的武器有辦法裝備百萬後備大軍嗎?而且百萬大軍一日的後勤需求極為龐大,後備指揮部有辦法維持這樣的部隊多長的時間?
現實的情況是,國軍的動員庫應該沒有這麼多武器可以裝備百萬後備大軍。單以最為基本的步槍來看,T91步槍生產的數量只夠分發給現役部隊,而之前所淘汰下來的T65K2步槍,多數的機械狀況不佳。再上一代的57式步槍,則是仿自美國的M-14步槍,年代更為久遠,且使用的子彈規格不同,與今日的步槍在使用上有較大的差距,後備軍人絕大多數都不熟悉這款舊步槍。
因此,即使動員百萬後備大軍,這些後備部隊可能只能使用性能狀態堪慮的槍械,至於更為重型或先進的武器,其庫存的數量與狀況恐怕就更不堪聞問。甚至是運輸車輛、通訊系統等基礎作戰裝備,也是很窘迫,可能要徵用民間裝備來應急。當然,國軍的後備動員能力是國防機密,外界難以得知真實情況,但從很多蛛絲馬跡來推估,整體的情況恐怕不是很樂觀。
還侈言什麼百萬後備大軍
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很多人朗朗上口的古諺,那後備動員又何嘗不是如此。依過去國軍「勤儉建軍」的思維模式,後備部隊的多數裝備都是使用現役部隊的淘汰武器,當然很多先進國家也常採用這種方式,將退役但還堪用的武器,移交給二線的預備役部隊。
但是台灣的情況不太一樣,很多現役部隊的武器都已經使用到極限,還等不到汰換的時候,總算退役的武器就算封存也都很難再發揮什麼戰力。而窘迫的國防預算要為現役部隊買武器都已經左支右絀,又怎麼可能像美國或其它先進國家一樣,為預備役部隊購買全新的武器封存,或是將退役的中古武器進行性能整建,使其達到一定的性能水準與妥善率。以台灣目前的情況,還侈言什麼百萬後備大軍?在缺乏武器裝備下,就算列管百萬後備軍人也很難以組成百萬部隊。
對於這種情況,最心知肚明的恐怕就是後備指揮部,之所以會決定未來教召只召集志願役的退伍士官兵,一方面除了是認為只受過四個月軍事訓練役的役男一點戰力也沒有,另一方面也等於是間接承認,國軍的後備動員計畫並不需要那麼多的兵力,同時後備指揮部的動員能力有限。
雖然我們無法仔細探究目前的後備動員計畫,但合理來推測,也絕對不可能在一開始就立刻召集百萬後備大軍,而會依情勢逐步動員。先徵召剛退伍不久的青壯後備軍人,裝備還堪用的武器,真的還不夠,再徵召退伍時間更久的後備軍人,裝備較舊型的武器,而以台灣的戰場環境與可能的戰況發展,恐怕很難有機會真的動員到百萬後備軍人。就算真的走到這一步,就徵召來的人力狀況與使用的武器裝備,應該也是戰力低落,難以有效作戰,甚至扭轉戰局了。
根本沒有辦法動員百萬後備大軍
台灣社會必需要認知的一點,是如果真的覺得百萬後備軍人是台灣防衛計畫的最後防線,那就應該給予充足的預算,為百萬後備軍人配備足夠的武器與各種作戰裝備。但這些物資將會被封存在倉庫裡,直到壽限到期或老舊過時,被直接淘汰為止,因此這會是一項極為浪費的投資,台灣的納稅人恐怕無法接受。
而如果不想要這樣做,那就要接受台灣目前的後備動員系統,根本沒有辦法動員百萬後備大軍的事實。現在的情況是,每次同心演習編成後備旅時,都可以看到後備軍人戴著老舊的鋼盔,拿著二手武器,單兵裝備極為簡陋,更不用說各種的作戰輔助裝備了。國防部的口號說「常備打擊,後備守土」,這有其規劃的理由,但反過來說,也代表後備部隊在裝備簡陋下,只能編成機動能力差,火力薄弱的基本步兵旅,勉強擔任守備工作。
台灣後備動員系統的問題,不在於後備人力不足,因為採用全募兵制一樣會不斷有士官兵退伍,編入後備軍人,甚至這些曾長時間服役的職業軍人,對於部隊的熟悉程度還要遠高於一般的義務役後備軍人。真正的問題在於,國軍目前沒有能力提供這些後備部隊足夠的武器裝備,與定期有效的召集訓練。
以台灣陸軍目前一線作戰部隊約10萬人的規模,假設在戰時能再動員20萬的後備軍人,則台灣將擁有30萬的地面部隊,以台灣狹小的地面作戰環境,這已經很充足,並數倍於可能登陸的敵軍人數。關鍵在於這20萬後備部隊是什麼樣的部隊?是武器精良且訓練有素的守備旅,擁有一定的摩托化機動能力,可以在必要時支援常備部隊作戰,還是如同現在一樣,是裝備不足的簡陋步兵旅?如果是後者,那就算動員再多後備軍人也無濟於事。
後備指揮部目前所應該做的,是依作戰規劃,先確定台灣的地面防禦任務需要多少後備部隊,會分成幾個梯次編成,並為這些後備部隊籌獲合適的裝備,同時去蕪存菁、動態納管真正可以立刻動員的後備軍人。陸軍目前正在推動「可恃戰力專案」,重新編成部隊,以達到聯合作戰的目標。那後備指揮部是不是也應該要進行「可恃後備戰力專案」,重新檢討目前後備部隊的編成與動員方式。
至於已被國軍視為雞肋的義務役士兵,目前的功能幾乎只剩下維持徵兵制的框架,以防未來有需要再度大規模徵兵時有法源依據,但其實這也是在浪費人力資源。近年來有不少的學者專家針對這個情況,提供想法與意見,就是希望能解決目前這種情況,雖然各種看法見仁見智,但都值得後備指揮部思考,畢竟每一分寶貴的人力資源都不應該隨意浪費。
擴張「國防役」定義
或許國防部應該改變思維,將「國防役」的定義擴張,因為戰時的民防工作一樣是總體戰力的一環。當前線部隊在作戰時,因為戰事造成的破壞、死傷、基礎設施的癱瘓,其實都需要動員很多人力來維持社會穩定。包括食物的配給、治安的維持、協助民眾疏散、建立各地的避難所,都是戰時必需要做的重要工作。
但台灣雖然號稱積極備戰數十年,這樣的民防系統卻非常不完備,這從台灣遇到各種天災時,都優先出動國軍部隊就可一葉知秋。但在戰時國軍部隊的主要任務是進行作戰,只靠目前的警消、公務員或民間救難團體,恐怕很難應付全島要面臨的大規模破壞與繁雜的動員工作。因此強化台灣的民防系統,是目前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這種需要大量人力的工作,或許目前最可能的解決方案就是利用只服了四個月軍事訓練役的役男。
當然,只服了四個月軍事訓練役的役男,不可能會勝任消防救難、醫療救護與物資動員的專業工作。但我們從歷次天災的救災經驗中得知,在現場會需要很多人力協助清理家園、協助食宿、引導災民、搬運物資等,台灣役男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也很高,更可以利用其醫療、心理、工程、電腦、通訊等專長,來協助現場的繁重工作,而這其實就是國軍部隊在過去天災發生時所負責的工作。
而在戰時這樣的需求會變為百倍、千倍,因此建立可取代國軍的「民防勤務隊」,來協助這些工作有其必要性。其實後備指揮部本來就會在戰時徵召「軍事勤務隊」來協助部隊作戰,各地也會編成「民防團」,法規都是現成的,只是過去一直沒有認真執行,可以說是台灣後備動員計畫中,很重要卻長期被政府忽略的一環,非常需要補足這一塊的缺失。
成立「民防勤務隊」的另一個好處,就是編入的役男不必參與軍事訓練,國軍不用再負擔這麼多的軍事訓練役工作,卻又可以繼續維持徵兵制的架構。甚至這些被編入「民防勤務隊」的役男,可以選擇在居住地附近進行訓練,國家不必負擔他們的食宿,而依編入的不同單位,委由警察、消防、醫療、公衛、物資分配等單位來進行訓練,成為未來發生重大災難時支援這些單位的人力來源。
每年防災演習或颱風季節來臨時,也可以徵召各地的「民防勤務隊」,與各單位進行聯合訓練,一方面能減輕國軍每次需要預先部署,負責防災任務的繁雜工作,使國軍可以專注於戰訓本務,另一方面也能持續進行教育訓練,並驗證這些人員的動員效果。在地的「民防勤務隊」,保護守衛的就是自己的家園,協助防災、救災的工作相信也會特別有意義。
如何維繫百萬後備大軍這歷史產物
這樣的規劃是否可行,可能需要進一步評估,名稱是否要沿用現有法規中的法定名稱,以直接利用這些法規,避免疉床架屋,都可以討論。但目前最迫切的問題是軍事訓練役已經耗費了太多國防資源,卻又無法產生相對應的戰力,其投資效益太差,而為了維持未來國家面臨重大危機時,啟動大規模徵兵的法源,又不能輕易廢除這樣的制度,因此需要集思廣益來思考解決的方法。
最糟的情況就是放任這樣的人力浪費問題不斷繼續下去,不止對後備動員工作沒有任何助益,也讓國人更缺乏信心。而後備指揮部以數字來說明目前的後備兵力充足,其實也沒有什麼意義,畢竟後備動員除了「量」以外,「質」才是更重要的部份。同時後備動員也不應該只是徵召作戰部隊,因為維持社會穩定與救助民眾的系統,也是台灣能否堅持下去的重要關鍵。
在台灣改採全募兵制以後,後備指揮部做出相對應的改革,這點值得肯定,只是如何化解台灣社會的疑慮,這也是國軍所必需去努力的工作,畢竟民心士氣也是後備動員作戰中極為重要的一環。百萬後備大軍是過去歷史下的產物,如果真要維持這樣的架構,就要投入足以動員百萬後備大軍的資源,而如果沒有這樣的能力與規劃,卻仍然不斷利用這樣的宣傳,讓社會大眾有錯誤的認知,其實從長遠來看,反而影響了後備動員政策的改革與推動。
台灣社會並不會懷疑後備軍人保家衛國的決心,而擔心的是國軍沒有做好全面動員的充足準備。妥善運用每一分民力,不論是志願役或是義務役的後備軍人,這是政府的責任,仔細思考並詳細規劃,讓國人能安心,國軍責無旁貸,而陸軍的改革也必需從現役部隊,儘速推展到後備部隊,其理甚明。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andy0606 wrote:
一些軍事設施早被現在(恕刪)
還在搞黨派意見....
事實上 台灣現在兵力大幅縮減 根本沒有兵力維持一堆軍營
你這些地方不利用處理 等著餵蚊子嗎? 台灣這種地方多得很
小弟我以前服役的營區現在就是廢棄中 但完全沒被利用..
維持這些營區機能 講起來很簡單 做起來... 要錢...

那麼大一個小型營區(200人起居) 如果你只留幾個人駐點
別說較夠格的維持 連每天維持把草割完 時間可能都不夠...

我不是說不該利用這些設施或營區 進行戰爭準備
但要有通盤考慮與計畫 包括平日的維持
就像你戰機買回來 確沒有機場或機堡停 不是腦殘嗎?
戰爭不是天天有 但你買回來戰機每天都要保養 要花錢維持 你能不準備嗎?
同樣的 軍事設施也是如此...
計畫準備好 錢拿來 相信軍方很樂於處理這些問題....
除非立法所有後備軍人每兩年必需就近到區公所作四項體能測驗,沒過的一個月後補測,三次沒過罰款10萬連罰到過為止,有錢人當然可以選擇罰款了事增加軍隊收入。
並且應該廣設步槍連習場,練習用手榴彈投執場,現役步槍基本拆裝維護課,供後備軍人免費去練習,象醫生那樣採實名制規定,每年要自己找時間回訓參加至少一次,直至除役。
可直接就進針對現有的公立體育館進行改建增健。
這樣的後備軍人才會有真正的戰力。遇戰時這些人領了槍才有即戰力可言,而且對大多市民,其實體能測驗也是練身體建康的。
同時每個退伍的人直接把槍跟鋼盔領回家,負責保養保管,只有彈藥與刺刀不領,每年回測時帶自己的步槍去受測,直至除役後攜至各訓練場點交歸還,統一由訓練場運回部隊。
cphaung168 wrote:
對於台灣藍綠對立如此(恕刪)
說不怕一定不會跑的 應該不可能..
就像逃兵役一樣 不要說誰一定跑不跑...

國家只負責:決議 照決議去做
只要決定作戰 那就一切照法律走 該動員就動員
法律之前 沒什麼好爭議的...
你跑得掉就跑 被攔住判你違法那就乖乖受罰...
關個幾年應該沒問題.... 逃兵不也這麼幹?
逃兵的人顯然沒想過一個問題: 除非你很有關係辦法 否則戰後是逃不過清算究罪的...
如果當場抗拒 戒嚴之下被直接槍決 也不是沒可能的事
看看當年金馬前線就知道了..
不用擔心打仗問題 我個人就不擔心...

台灣與中國國力差距如此大 沒有可能在毫無希望狀況下去死嗑
會動員打仗 就是成功是大有希望的...
否則 就算真動員 也是虛晃一下就準備和談... 甚至事先雙方就會談好..
講白點 美國袖手不支持 台灣就不可能"真的"動員打仗....
再說中國 如果真要留島不留人 只會逼台灣選擇死嗑到底
真要這麼幹 也等把台灣騙到手再說
台灣若真的死命抵抗中國死傷個十幾萬不是問題 這樣的仗只有白癡才會打....
中國的問題其實跟台灣差不多: 戰爭能取勝否?
不能取勝 或完全沒把握 他們也不敢動武
因為動武不勝 一切都完了....
正常來說 只要戰前就能知道結局...
雙方"識時務" 根本不可能發生戰爭 動員也只是增加談判籌碼與施壓力道
就像老美幾艘航艦到亞洲 對著北韓或中國施壓 會打嗎?
你從哪裡知道大陸會死傷個十幾萬人? 說說看吧?
我們有什麼武器能讓大陸死傷個十幾萬人?
YC_Jiang wrote:
說不怕一定不會跑的 應該不可能..
就像逃兵役一樣 不要說誰一定跑不跑...
國家只負責:決議 照決議去做
只要決定作戰 那就一切照法律走 該動員就動員
法律之前 沒什麼好爭議的...
你跑得掉就跑 被攔住判你違法那就乖乖受罰...
關個幾年應該沒問題.... 逃兵不也這麼幹?
逃兵的人顯然沒想過一個問題: 除非你很有關係辦法 否則戰後是逃不過清算究罪的...
如果當場抗拒 戒嚴之下被直接槍決 也不是沒可能的事
看看當年金馬前線就知道了..
不用擔心打仗問題 我個人就不擔心...
台灣與中國國力差距如此大 沒有可能在毫無希望狀況下去死嗑
會動員打仗 就是成功是大有希望的...
否則 就算真動員 也是虛晃一下就準備和談... 甚至事先雙方就會談好..
講白點 美國袖手不支持 台灣就不可能"真的"動員打仗....
再說中國 如果真要留島不留人 只會逼台灣選擇死嗑到底
真要這麼幹 也等把台灣騙到手再說 台灣若真的死命抵抗
中國死傷個十幾萬不是問題 這樣的仗只有白癡才會打....
中國的問題其實跟台灣差不多: 戰爭能取勝否?
不能取勝 或完全沒把握 他們也不敢動武
因為動武不勝 一切都完了....
正常來說 只要戰前就能知道結局...
雙方"識時務" 根本不可能發生戰爭 動員也只是增加談判籌碼與施壓力道
就像老美幾艘航艦到亞洲 對著北韓或中國施壓 會打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