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大戰間法國的軍備

二次大戰法軍戰車考證

1920至1938年間法國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並無劇烈變化。若以法國對德國的GDP比例而言,1920至1934年約為70-75%。1933年德國納粹黨掌權後極力擴展國力重整軍備,故此比例在1935至1938年間降至60%左右;且在1938年三月德國合併奧地利、同年十月兼併捷克蘇台德區(Sudetenland)以後又再更低。

以軍費支出佔GDP比例而言,法國在1920至1929年逐步由4-5%降至2-3%,1930年起由5%升至1938年的7%;德國在1934年前都在0-1%,1934年起由5%逐年大幅擴張至1938年的15%。因此就實質軍費支出而言,1920至1933年間法國約為德國的200-300%;1934年德國戮力重整軍備後才驟降至65%,隨後逐年大幅縮減至1938年的25%。

兩次大戰間法國的問題在於戒懼軍方的左派政黨長期執政,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獲勝所沿用的典型戰術思維,遲滯了機械化新戰術觀念的導入與演練。在1936年前法國的戰術教範還是以壕溝靜態防禦戰及步兵為主體,砲兵、飛機、戰車的功能與戰術都是以輔助步兵作戰而設計。發動作戰前必經縝密參謀計畫,以期減少傷亡。這些前次大戰延續而來的靜態防禦作戰模式與因應而生的戰術教範及武器,已經歷史證明無從應對德軍的閃擊戰。

1940年五月德國征法之役展開時,雙方的裝甲武力主要如下:

• 10噸級:德軍二號戰車約1100輛、法軍Renault R35及Hotchkiss H35/H39約1700輛。法軍同級戰車的火砲口徑比德軍二號戰車大一級,德軍得靠之前由捷克接收的500輛35(t)/38(t)戰車才能在數量與火力上稍微打平。

• 20噸級:德軍三號及四號戰車約700輛、法軍Char D2及SOMUA S35約600輛。其中法軍的260輛S35更被譽為當時最佳中戰車。

• 30噸級:法軍Char B1約300輛;德軍無同級戰車。

二次大戰法軍戰車考證

當時法國在戰車設計和戰術運用上也許不如德國有革命性的進展,但卻是僅次於蘇聯的戰車生產國。法國戰車種類繁多,任務分工也細,絕非只有小口徑火砲的輕戰車而已。
Hotchkiss H39,第七胸甲騎兵團二營三連三排,1940年六月初於莫利安維達姆

itoshin1 wrote:
有鑑於H39在法軍手上並沒有什麼戰跡,舊化上掉漆、風化、塵土就輕輕描繪...(恕刪)


火力及防護力皆薄弱的輕戰車在當年法國陸軍主要用於步兵支援及騎兵迂迴突穿,而延續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靜態防禦戰術教範也無從應對德軍裝甲部隊劃時代的閃擊戰法。

此輛序號40987、戰術編號64的Hotchkiss H39輕戰車隸屬法國陸軍第七胸甲騎兵團(7e régiment de cuirassiers)二營三連三排。


第七胸甲騎兵團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十七世紀中葉。該團於1940年五月下旬復編,配備一營一、二連共42輛SOMUA S35中戰車以及二營三、四連共42輛搭載37 mm SA 38 L/34長砲身戰車砲的Hotchkiss H39輕戰車,為新編制精銳裝甲部隊。然而因應戰事惡化而特意配屬的全新精良武器,仍無法彌補人員訓練的嚴重不足以及過時戰術教範造成的負面影響。

1940年6月5日午後七時,第七胸甲騎兵團在索穆河(Somme)以南莫利安維達姆(Molliens-Vidame)對德國國防軍隆美爾少將指揮的第七裝甲師發動逆襲,此時該團戰力為25輛S35及38輛H39。面對總數及火力皆佔優勢的法軍,德軍以戰防砲推前防禦,將法軍攻勢切割為小部隊後各個擊破。


是役第七胸甲騎兵團幾遭全殲,四連殘部向西南方潰逃、一、二、三連殘部向東北方轉進後撤至阿夫爾河(l’Avre)後將殘餘裝備移交予暫編部隊整併,該團隨即解編。



模型所呈現的第七胸甲騎兵團二營三連三排戰術編號64之Hotchkiss H39輕戰車為1940年五月下旬於巴黎西南方約33公里之阿爾帕容(Arpajon)全新接裝,後在6月5日晚於巴黎西北方約130公里之莫利安維達姆(Molliens-Vidame)對隆美爾少將第七裝甲師發動的逆襲中損失。
Renault R35,第21戰車營一連二排,1940年六月中旬於南錫至史特拉斯堡一線

itoshin1 wrote:
2.五色迷彩加黑間隔線遮噴要花點時間...(恕刪)



序號50836的Renault R35輕戰車隸屬法國陸軍第21戰車營(21ème bataillon de chars de combat)一連二排,砲塔兩側漆有第21戰車營的777盾徽、一連識別碼H以及白色書寫體之本車暱稱Le Buffle (水牛)。該營戰車皆以動物命名,其中一連使用貓科掠食者與熊、蠻牛名稱。本車的越壕尾橇應是在德軍接收之後移除。



第21戰車營在1940年六月中旬始在法國東北角南錫(Nancy)至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一線投入戰鬥,且因戰事緊迫,所轄的三連各分撥不同上級單位獨立運作;同年6月23日隨停戰協定生效而向德軍投降。該營一連並未經歷大規模戰鬥,在戰事最後數日也僅指派偵搜任務以掩護步兵部隊後撤,故投降時所轄車體皆屬完好。


此項タミヤ發行的第35373號模型有一處考證失誤。法國陸軍第21戰車營(21ème bataillon de chars de combat)的Renault R35輕戰車全數配備越壕尾橇。為裝備越壕尾橇,車體後側上中下五處必須銲接固定越壕尾橇用的插銷支架,本來懸掛在車體後側的備用路輪也移至越壕尾橇上方。




模型呈現者為未配備越壕尾橇的設定,因此車體後側不具越壕尾橇的五處固定用插銷支架,備用路輪亦如常懸掛在後側。

法軍戰車三色調迷彩塗裝

上世紀兩次大戰間,法國陸軍的車輛塗裝及迷彩樣式僅有官方頒佈的制式指導原則,並無細節。所以塗裝全憑製造廠與部隊想像發揮,尤其Renault廠更是天馬行空的翹楚。這應該和法國人號稱浪漫兼具藝術性的天性脫不了關係。


模型呈現的法國陸軍第21戰車營(21ème bataillon de chars de combat)所屬Renault R35輕戰車塗裝遵循上世紀三〇年代後葉法國陸軍制式三色調迷彩準則,亦即車輛下方採暗色系融於地表、上方採淺色系融於天空、兩者間採中間色系融於背景景物;各色塊邊緣飾以深色線條。該營一、二連戰車在1940年6月23日於Haut-Jacques隘口集體向德軍投降,德軍為其特殊且絢麗的迷彩所吸引,拍攝了相當多相片。由留存的大量黑白相片與一兩幀色差明顯的彩色相片可知該營R35輕戰車的迷彩樣式,但實際施用的色彩卻仍不甚清楚,有研究甚至認為分屬三種色調的各式色彩總和即多達十六種。



位於法國索米爾(Saumur)的裝甲車輛博物館(Musée des Blindés)典藏之序號50973的Renault R35輕戰車,即採用第21戰車營三連三排暱稱l'Orang-Outan (紅毛猩猩)者的塗裝樣式復原。





加油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