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甲午戰爭清朝絕對有機會打贏.

陸戰: 牙山戰役失利, 認清中日軍事實力差距,
無法硬拼後, 便不應守平壤. 在平壤留2,3000守軍即可.
從平壤到鴨綠江沿路險要佈置伏軍,
日軍攻打平壤,
以重炮轟擊造成一定殺傷後,
守軍便且戰且退一路退回鴨綠江.
沿路伏軍不斷截殺尾追的日軍,
造成殺傷後便退回兩旁山嶺.
日軍攻至鴨綠江,
因補給線過長,
且糧彈沿路不斷消耗,
將無力發動進攻.
清軍補給線短,
糧彈充足,
可伺機對日軍一部發動強攻.
朝境內退至山嶺清軍,
則可不斷截擊日軍補給線,
讓日軍疲頓不堪最終只能撤退,
清軍再全面追擊,
趁勢收復平壤.
大體上就如同二戰時中國軍隊守長沙作法.

以弱敵強,
向來不能硬拼,
而是要以拉長縱深不斷消耗敵軍方式才能取勝,
如俄國打敗拿破崙,
二戰中國軍隊守長沙都是例證.
清軍無有謀略統帥,
後方光緒皇帝又瞎指揮,
不斷要清軍硬拼,
才會一敗塗地.

海戰: 北洋水師與速度快又有速射炮日海軍實力差距過大,
李鴻章最初令其於渤海灣一帶巡航, 以旅大, 威海衛炮台為掩護是正確作法,
如此日軍亦無法近迫強攻.
但呆瓜光緒皇帝同樣瞎指揮,
硬是命李鴻章要與日海軍決戰,
最後大東溝才被打得潰不成軍.

所以甲午戰爭若清軍有具謀略統帥,
有計畫的主動撤至鴨綠江岸,
讓日軍拉長補給線,
再伺機與補給匱乏困頓疲憊日軍決戰.
海戰則依李鴻章主張將主力依托岸炮,
讓日海軍不敢輕近,
光緒皇帝也不是白痴皇帝,
海軍可不敗保存主力,
陸軍有望擊潰日軍再推進並守住平壤一線.

所以過往受電視劇影響,
總把慈禧太后當亡國妖婦,
光緒皇帝為愛國明君,
其實兩個一樣混蛋,
半斤八兩, 不分上下,
一個造成甲午戰爭大敗,
另一個則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
同樣都是不世出亡國昏君亂主.
清朝的慘敗,是其腐敗、落後的封建體制與不徹底的近代化所決定的必然結局。
全民一心升官發財文化能嬴脫亞入歐的日本?

如今台灣主流文化仍舊是讀死冊好逸惡勞升官發財掛帥
清朝贏了 現在也不會比較進步


清朝的軍事武器、制度都是遠遠落後的,甲午戰爭就算沒輸,也是慘贏,變革機率更低,然後更慘
shuling0909
偷偷跟你說、甲午戰爭時清朝就有能力自製戰艦、而日本只能買買買。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研究的結果不是這樣 清朝的武器一點也不輸給日軍 主要是制度與領導出了問題 還有一個就是系統的問題 跟巴基斯坦在57空戰打敗印度很像
嗯,這個戰略是不可能的。

清代有一批讀書人叫清流,怎麼說呢,就想成大罷免前的青鳥吧,講起話來頭頭是道,慷慨激昂,經事治國之理不一定懂,但是,嗯,嘴砲無敵。同溫層彼此臭味相投,非同溫層惡之欲死。

甲午戰爭時清流絕對主戰,主張伸洋滿漢天威。光緒的老師翁同龢是清流的幕後領袖之一;珍妃的老師文廷式是清流的一份子。在這種氛圍之下是絕對的主戰,從光緒到輿論要求的都是主動擊潰敵宼,不可能耐著性子採用守勢作戰。海上不可能,陸上更不可能。所以了,這個戰略方式是不可能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