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3 今天墜毀. 會不會加速國防部 購買韓國T-50 金鷹教練機..

漢翔改良IDF 力爭高級教練機訂單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467642

漢翔公司打算拆下機砲,並把機腹掛載天劍二型飛彈的位置取消,把內凹的空間填滿,把這二處都用來裝油料,另外透過拆下雷達以及換裝沒有後燃器的發動機,達到減重與省油效果,以增大IDF教練機的航程,最後希望能達到滯空一百分鐘的目標。

M346內載2500公升燃料可以滯空165分鐘,

AT-3內載1630公升燃料可以滯空192分鐘,

AT-3掛油箱總共2766公升燃料滯空312分鐘,

IDF內載2700公升燃料可以滯空40分鐘,

IDF掛油箱之後4700公升燃料滯空時間90分鐘,

IDF教練版內載3500公升(估計值)燃料滯空時間100分鐘.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
有些大大是打哪來的 ...(恕刪)


我怎麼記得YF-16的階段水平尾翼就是碳纖維的?

不過目前找不到資料所以我沒辦法確認,


1980~1989年諾斯羅普還在忙著製造F/A-18A/B,

1985年之前還在努力優化與推銷獨門版的F-18L,

結果居然還要到漢翔參訪學習才搞得定自家的B-2,

只能說諾斯羅普真是個謙遜的公司.


金鷹教練型目標是取代鷹式Mk67 & T-38A & F-5B,

取代F-5E/F的是攻擊機型(TA-50?),

南韓主要負責機身和機尾,

洛克希德負責機翼 & 飛控 & 航電,

簡單來說就是韓國負責外殼洛克希德負責其他部分.

jrta1597 wrote:
我強調的急迫性你也是看不到.AT-3 ,F-5E壽限都快到了.
會不會還沒開發完成,已經一堆教官學員進忠烈祠?


IDF叫經國號,是二十幾年前就有的飛機

這二十幾年來都做不出一台教練機? 還要跑去跟韓國買?

很多事大家都不想自己研發,都想揀現成的

這種心態到處都是,

看台灣的太陽能產業公司把研發的錢拿來擴張產能,最後玩死自己就知道了,

我們的國防也是因此都得靠向國外買飛機,現在幻象兩千後勤問題大,只剩F16撐場面

下一代的飛機在哪都不知道,自己做嗎? 沒錢沒時間沒選票,沒人會想做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
有些大大是打哪來的 用這種不了解狀況的說法是會引來砲火的

IDF的研發在十幾年前就有專書了 而且是華將軍寫的 勞駕您參考一下

華將軍當年開U-2出生入死 後來去美國念博士 造IDF 是我在幾十年前的偶像

很多研發的人員也都是我的前輩與師長 這是有人證的


我深信當年研發IDF的成就是不簡單的

就算有美國的協助

都不能否定台灣本身的努力

如果我沒記錯,也因此造成美國答應受台灣F16 (深怕台灣研發下去會做出攻擊性高的戰機吧)

這也是老美要斷送台灣自行研發能力的手段,讓美國的軍火市場多一分利潤


tracer1000 wrote:
我深信當年研發IDF...(恕刪)


想得太美好

如果美方當初沒默許其國內的軍工產業可以幫忙,F-CK-1根本不會出現,同樣的,若沒有美方認可,也就不存在更進一步的大型演化機型

尤其是蓋瑞特當年極想踏入軍用噴射引擎這一塊,人家在整個開發案上主動投資了大部分的資源,不然那個引擎本來台灣是要多付出數倍以上開發費用才有機會完成的

eclair_lave wrote:
想得太美好

如果美方當初沒默許其國內的軍工產業可以幫忙,F-CK-1根本不會出現,同樣的,若沒有美方認可,也就不存在更進一步的大型演化機型

尤其是蓋瑞特當年極想踏入軍用噴射引擎這一塊,人家在整個開發案上主動投資了大部分的資源,不然那個引擎本來台灣是要多付出數倍以上開發費用才有機會完成的


如果當年真能花數倍以上的開發費用,今天也許就不用花數倍以上的錢還買不到升級的飛機了

我們國家若有人肯下決心要研發,也永遠有一堆人像您這樣的論調潑人冷水

國防是要永續經營的事物,但是我們的官員是流動的,我們的人民是短視近利的

所以花大錢不能馬上看到成果的研發工程在台灣是沒有這樣的環境的

並不是我們沒錢,是壓根就只會花錢

中國也跟俄羅斯買了很多發動機,為何現在中國能自己做出來發動機,長相還跟俄羅斯的很像

也許性能沒俄羅斯好,但反正國防上頭也沒什專利可言,一個國家本身研發的決心由此可見,

台灣當然多少要看美國臉色,而且越卯起來買人家的破銅爛鐵就越要看人家臉色

台灣的F16也越來越老了,未來十年後能有甚麼機來取代呢? F35? 就算買的到,買得起嗎?

tracer1000 wrote:
如果當年真能花數倍以...(恕刪)


你似乎搞不太清楚狀況


花上數倍是指若蓋瑞特不願多付出這些錢,所需得開發資金必須由台灣支出,但技術與生產不見得台灣就能擁有,比如至今發動機熱段組件仍有必須由美方進口正是其中一例

甚至美國官方始終要求洛克希德不得已任何型態幫助台灣銷售此款戰機(意指不提供技術.設備.人員.零組件販售等所有支援)

軍武開發得維持也是是需要市場的支持得,當只能自己使用,也沒有明顯的可維持市場時,要付出的代價遠超出你的想像,即使軍費支出是台灣數倍,具有完整軍民工業能量的日本都維持得很勉強(這還是一部分在有美方技術介入的情形下),重工業薄弱,資金不足的台灣又怎可能達到同樣的高度?

野心是很好,有野心才有目標,但那也是要先看清楚自身體質後再做出合理規劃得,而不是覺得別人怎樣自己就應該也作得到怎樣,那會變成只是單方面的妄想而不切實際而已

tracer1000 wrote:
IDF叫經國號,是二十幾年前就有的飛機

這二十幾年來都做不出一台教練機? 還要跑去跟韓國買?

很多事大家都不想自己研發,都想揀現成的

這種心態到處都是,

看台灣的太陽能產業公司把研發的錢拿來擴張產能,最後玩死自己就知道了,

我們的國防也是因此都得靠向國外買飛機,現在幻象兩千後勤問題大,只剩F16撐場面

下一代的飛機在哪都不知道,自己做嗎? 沒錢沒時間沒選票,沒人會想做



你似乎搞不太清楚狀況

自製教練機
不是有沒有能力做,
而是這個時間點允不允許.

10年前可行,現在我認為不可行.

給員工良好的工作訓練環境是必要的.

現在要搞完全自製,把換新教練機時間拉長
硬要讓飛官和學員開老爺機拼命,

在我看來只有黑心無良的老闆做的到.
我想國防部也不會這樣搞.

還有T-50 還不一定拿的到台灣訂單,
就算拿到,他也只是一台在韓國組裝的美系教練機.

不然也可爭取T-50在台灣組裝.


綜合幾樓我大概回答幾個問題 許多秘辛其實都是二十多年前聽聞的 那時比較敏感 現在都是歷史了

我國空軍在1980年代的思維 對IDF的要求基本上是高性能多用途的一架戰機 但這項要求確無法如願

其實IDF的構型一直沒有最後確定 是一直到發動機已確定拿不到F-100或兩具F-404以後才真的定型

或許美國當年同意給一具F404的構型(是否為真不可考) 但F-5G(後來的F-20)就是裝用一具F-404

裝用一具F404的飛機就意味未來新飛機長程轟炸的能力被限制 所以會才勉為其難接受蓋瑞特的提案

畢竟 16000LB推力的發動機推動的飛機架構 一定小於20000LB推力的飛機架構


坦白說如果美國願意給所有的權限去設計IDF 我是一直認為IDF會比較像F-18(裝兩具F-404)

1970/80年代的思維 空軍高層是比較偏好兩具發動機的設計的 因為有人親身經歷雙發動機的好處

當年F-86 F-104與F-100等單發動機戰機 發動機故障也是那時空軍摔飛機的主要原因之一

TFE-1042 一開始的潛在客戶並非是IDF 其實是JAS-39 TFE-1042最早的原型是在Volov試過車的

是的 對TFE-1042計畫 我方雖是50%的股權 但我方出的錢一定比起美方多 熱段的技術我方也拿不到

這是技術不如人 當年發動機的熱段技術我方雖有一些研究成果 但坦白說仍無法使用(成品化)

對美方來說F-124/F125其實已經是一個很好的產品 因為到現在沒有真正的對手來競爭這個推力範圍

其他類似推力的發動機都是1950年代研發的發動機的改良品 頂多再加上FADEC來控制發動機

如果我方沒有太大需求 美方當然是無意願再進行新的計畫來增加F-124/125的推力 頂多提升可靠度

雖然20年來發動機的材料與控制及設計其實已經有很多進展了 不過發動機的研發是很耗錢的


漢翔當年的風洞模型有許多 有長得像F-16 有長得像現在TA-50 也有像單垂直尾翼的F-18

諾斯若普曾到漢翔參觀結構測試是準備B-2的結構測試才到處參訪 這是接待的人告訴我們的

F-18當年諾斯若普其實不是主承包商 是還沒跟波音合併前的麥道的合作計畫

因為YF-17是空軍的競標機型 諾斯若普缺乏海軍的經驗才跟麥道合作提案F-18

麥道才是F-18的主承包商 後來諾斯若普是在後續的改良計畫才把F-18的股權由麥道購回

但誰知竟與海軍戰機王牌廠商格魯曼合併 如果早知道會合併或許諾斯若普就不會跟麥道合作F-18了

1980年代那時諾斯若普最後的整機結構測試經驗就是1960年代的F-5 所以有20多年沒做了


我必須講 空軍的想法很多元 很多都不見得合適 畢竟不能只考慮使用者的想法而已

一個使用者一定對其工具有很多需求又要性能/價格比高 但製造的人能不能做出來 是疑問

真的造出來以後是不是符合"使用人"的需求其實也是問題 這都需要取捨的(TRADE-OFF)

空軍到底知道自己要什麼 恐怕自己人都有許多不同的想法 現在主流的想法是多功能又便宜

要能夠拿來訓練新人又安全 高性能 戰時拿來作戰 也不能被外國人牽著鼻子走 最後要便宜

很多人一定很難相信 航空公司也會發生搞不清楚狀況 亂作決策 買錯飛機 搞得大賠錢的鳥事

大家會問航空公司不是專業的嗎? 專業為何會做錯 因為所謂"專業"的人也有見樹不見林的問題啊

加上官大學問大 也會有拿回扣或是國外壓力的糾纏情節 唉 先射箭再畫靶的例子還不夠多嗎?


當年IDF的計畫預計是要造250架 造完130架以後再造120架新一代的IDF

所謂 IDF 二代會改用新的TFE-1088或J-101 完全解決IDF推力不足的問題

但是買到了F-16以後 這些計畫全部砍了 為了美國德州的就業 沒有一架F-16是在台灣生產

試問土耳其跟韓國的F-16請問有多少是在自己家裡做的 當年F-5E/F有多少架是在漢翔作的

空軍還有人戲稱 我國的需求當初其實只要120架F-16就夠了(兩個聯隊就夠了)

美國人又多硬塞了30架 只好先把其中30架封存或留在美國當地來訓練


漢翔造完 130架的IDF以後 只能淪為其他廠商的下包廠商 缺乏自己的計畫

飛行模擬機的團隊淪為造車子的模擬器跟遊樂園的虛擬實境遊戲機的團隊

我問過很多當事人 這些當年的專家與人才也沒甚麼好抱怨的 沒飛機造 天也不會塌下來

只是可惜了學到的東西沒法更上一層樓 反而因為不用擔人命的安全而鬆了一大口氣


報載 漢翔也在想辦法符合空軍的需求 最重要的燃油容量問題也在想辦法解決中

當初為了減少高速飛行的阻力 讓兩枚天劍二縱列於飛機中線 而減少內載油量的容積

不掛劍二飛彈 那就多出不少空間來容納燃油 只是是否又有人說改了以後無法用來作戰

倘若不需要1.8馬赫的高速度 其實機翼與機身的設計上也可以稍微改變來增加燃油的容納量

機翼翼根部位加長 機身加長或是重新修改系統配置 都是可以增加燃油容量的解決方法

有人是在努力中 但如果不給空間也沒有給機會 這是不合理的

sp0609 wrote:
百家爭鳴時代的諾斯羅普已經不在了,
現在諾斯羅普格魯曼最接近教練機的產品大概是全球鷹吧!


諾格公司已經計畫跟英國航太合作,將鷹式AJT修改成美國版來參與美國空軍TX競標案,所以原則上諾格也不是完全沒有教練機產品,先不論美國空軍選不選他們的提案.......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