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appearstar wrote:
講到這個也是讓我覺得(恕刪)
潮汐海面高低變化, 對東部陡峭水下地形影響不大, 在西部平緩地形, 一退潮可退個1~2公里露出廣大沙灘.
一些港口的出入口, 或成喇叭狀, 或增建港外堤防, 或彎曲航道, 或出入口與浪呈垂直方向 ......., 都是為了降低直襲而來的浪 (就像車子的消音器)
例 :
台南將軍港為雙喇叭口, 港外有些浪, 緩衝區浪小些, 停泊區就平靜多了.


花蓮港出入口大, 港內越往內越窄, 以流體力學眼光來看, 有點奇怪的設計. ( 浪湧入狹窄的地方, 浪頭會變高 )
南邊出入口再對正北上黑潮流向, 更是雪上加霜 .

飄沙問題, 西部台中港北邊梧棲港堤外, 20~30年前原本是海, 現在多了約800米寬的沙灘. 台中港北堤延伸到 1.4公里外, 成了攔沙堤............
烏溪南邊原本填出個突出海岸線外的彰濱工業區, 如今, 飄沙沉積後比工業區還要往外.
有興趣可上 GOOGLE MAP 衛星地圖看看世界各地的港口. ( 當做地圖上漫遊世界 ), 可惜的是很多地方的港口海面都修圖, 看不出波痕.
飛彈時代, 潛艦及水面艦用 明洞 基地, 巡戈飛彈 及 反艦飛彈 的低空掠海彈道, 直接就水平鑽進洞內引爆.
傳統露天式碼頭, 能攻擊的武器就更多了.

在想, 堤防加寬至 100米左右, 變成 旗津式 外島, 再加高靠海一邊的擋浪牆, 能停靠的艦艇就更多了, 也能降低風浪影響. 填海土方可自山坡採取, 採取區域經都市計畫後擴大可用的較平的陸上面積, 可容納更多的人口.
只是閒聊, 相互學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