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軍F-16V最快2020年底交機, 總價格將落在新台幣2,400億至2,500億之間 , 台軍第4代戰機總數將高達約400架


giga giga wrote:
他根本是個潛伏護航...(恕刪)


你自己才職業寫手,我是剛好這陣子有空,很久沒啥這邊發言了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BUCK wrote:
除非台美雙方都已有...(恕刪)

關於美國政府正式宣佈軍售日期或交機時間, 各位依往例的推估不能說不對; 但是個人要提出一個被大家忽略的重要因素: ●台美都要進行總統大選●。

美國朝野現在支持蔡英文與民進黨, 這是瞎子都看得出來的 (柯P兩岸一家親, 訪美規格差民進黨鄭文燦多遠)! 在台灣選前當然必須有力挺與加分的具體動作! 因此個人認為此案可能會開出超特快車趕在今年10~12月就完成美國政府與國會應有手續。 而且川普明年要選總統, 美國朝野現在反中聲音滔天, 他理應會順勢做些實事以收割這些支持力。

以台灣政府而言: 美國總統明年要重選是個重大變數! 而且小英需要振奮人心的利多加持。 此案是個好踏階。

郎有情妹有意, 事情推進或許不會墨守成規。會改搭噴射機嗎?

peter670520 wrote:
訂單在哪?如果沒訂...(恕刪)


研發要錢 你出嗎?

其實TFE-1042的問題 就在台灣養不養得起這個產業..
不只是要燒錢 還得冒險用次級品 你認為戰機引擎可以這樣玩嗎?
全自製戰機引擎 已經講過絕對可以 但依台灣自身的製程水平 要達到美國及歐洲主流水平幾乎不可能..
問題何在? 因為我們的工業水平不行嘛 這是基礎 就像設計圖給你 錢也給你
你這個國家水平不到.. 就是做不出來..
材料 製程 加工精度 每樣涉及的 都是這個國家的基礎工業能力 訂單只能加速這個進化過程..
但實際上要真正跟上外國主流水平 就等台灣工業製造水平到了 自然就辦得到...
有點概念的人應該知道 這是很漫長一條路....

軍方跟中科院不是白癡 他們懂得什麼是可行的投資 什麼投資不值得...
或只是浪費錢而已...

其實中國的"不太行"也是這原因 連個汽車引擎都達不到主流水平..
飛機引擎又如何能達到?

為什麼主流戰機就是那幾個國家能搞? 尤其是引擎?
這些尖端產品 當然是深植於該國的重工業製造水平 沒有基礎 就沒好的產品...
引擎技術不同於電子產品 幾十年來 原理並沒啥不同.. 教科書上都找得到..
理論上...
給你錢任何人都可以做 但好不好 差很多 很多 很多...
YC_Jiang wrote:
研发要钱 你出吗?...(恕刪)


其实中国的"不太行"也是这原因 连个汽车引擎都达不到主流水平..
飞机引擎又如何能达到? 


随口就来,就会变成脑补

日本汽车引擎领先世界,可是航空发动机不行
航空发动机的整体设计,子系统之间的适配和协调,小到叶片上一个散热孔的角度和大小,所需要的都是极大量的试验调整。一个航发的成功,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理论,材料水平,还有工艺,经费,设施,经验,直觉,甚至运气

举例: 日本
强项:独步天下的金属合金和碳纤维材料,先进的电子工业

弱项: 匮乏的经验(甚至没有过喷气式航发的成功先例,无论P1心神还是本土组装F15的发动机),欠缺的设施(风洞,高空台),困难的研发环境(政治,经济,外交等)和使用前景(出口不能,基本上只有空自一个客户)

YC_Jiang wrote:
研發要錢 你出嗎...(恕刪)


TFE-1042比較可行是類似印度那樣談出資合作研發,我這邊得到的非正式官方消息是有談過,條件沒談好
從頭來不太切實際,花錢增快速度相對比較可行,但台灣缺錢
另外是人的問題,要真的發展得有長期人才投入
我上個熟悉的材料專業的專家從美國唸完書回台灣中科院工作沒多久,縮編沒位置,連在台灣都找不到相關適合的工作,早就又出國了

我給過簡單的數字,光維持一個6000人研發團隊,平均薪資當年薪150萬好了(這是包含退休準備那些的喔),一年將近百億,研發支出一年總該花個10來億美金吧,台灣養得起嗎?
中科院全盛時期有快兩萬人
6000人能做的項目不會非常多喔,飛機、飛彈、潛艇、....都要做,那會啥都做不起來的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我上個熟悉的材料專業的專家從美國唸完書回台灣中科院工作沒多久,縮編沒位置,連在台灣都找不到相關適合的工作,早就又出國了

我給過簡單的數字,光維持一個6000人研發團隊,平均薪資當年薪150萬好了.(恕刪)


難怪你朋友會找不到適合的工作。
記得我以前剛畢業找工作時,履歷表上寫希望待遇是年薪70萬,對方也是說我們這邊沒你適合的工作...

陳小春2525 wrote:
難怪你朋友會找不到...(恕刪)


沒辦法
台灣基礎科技材料研發
遠遠落後於美.日兩國

這是要數十年的持續投入研究經費的

如同德國軸心的耐用度
就是沒人可比

tempe2205 wrote:
日本汽车引擎领先世界,可是航空发动机不行
航空发动机的整体设计,子系统之间的适配和协调,小到叶片上一个散热孔的角度和大小,所需要的都是极大量的试验调整。一个航发的成功,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理论,材料水平,还有工艺,经费,设施,经验,直觉,甚至运气


拜託 你連產業都不懂 講什麼軍事? 還軍事產業?

日本能做一流的消費產品 頂級的... 但戰機引擎還不行
很簡單 投資還不夠 量產成本也不行 當然只能繼續買老美的..

貴國的狀況是: 走都不會 就在飛了.. 而且還是用"吹"的....

tempe2205 wrote:
强项:独步天下的金属合金和碳纤维材料,先进的电子工业
弱项: 匮乏的经验(甚至没有过喷气式航发的成功先例,无论P1心神还是本土组装F15的发动机),欠缺的设施(风洞,高空台),困难的研发环境(政治,经济,外交等)和使用前景(出口不能,基本上只有空自一个客户)


這些問題都在投資 或其他因素 都不是技術與基礎不行...

貴國的狀況正好相反 工業基礎及尖端技術不行..
結果硬是用一堆錢去仿製人家產品.. 下場是怎樣 你說呢?
YC_Jiang wrote:
拜托 你连产业都...(恕刪)


这些问题都在投资 或其他因素 都不是技术与基础不行...


你这句话凸显了你对日本航发的自我脑补

日本发动机问题开始于战后的完全断层。

被殖民无主权国家是无法将数量【巨大】的国家工业资源进行自由【整合】的,而无论是航发还是大飞机,这些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的不仅仅是工业人口数量和子系统技术水平,还需要一个国家对于各工业部门和子系统的【整合】能力,日本不是没有机会发展整合能力,而是这个能力在内没有进行下去的动力,在外被美国掐死。

这产生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日本在几乎所有子系统都对中国有优势或者和中国同一个梯队,但是上升到需要系统整合的项目就和被打断了脊梁一样。

这也是日本大规模工业项目不行的根本原因

很不巧,航发,大飞机都是这种项目
economic wrote:
TFE-1042比較...(恕刪)


沒證據鬼扯蛋,還說替代役作妍發,分明是來亂的五毛。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