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 Blue wrote:
一但中日開戰
石油運輸第一個被切斷
還打個屁
不但是石油,日本大部份原材料及燃料,
糧食也有50%依靠進口。
中國漫長的海岸線,可以在東海南海隨處攔他。
沒有石油,過不了現代生活;沒得吃的,命都沒了。
朝鮮半島亦一樣。
地理條件已經決定了,日韓沒有和中國開戰的條件。
(除非中國海空軍太弱,沒法攻擊經過東海南海的日本商船)
科普 wrote:
鴉片戰爭那些處于社會最底層,向來受人歧視的農民,這時也紛紛把蔬菜衣食賣給英軍。
從事“漢奸”行為讓這些人得到了大大高于往日的銀錢收获。林則徐禁止與英商貿易后,“無籍游民”偷運糧肉蔬菜可以获得五倍于平時的利潤,所以眾人趨之若鶩,販賣鴉片則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潤(梁廷楠《夷氛聞記》)
若為英軍提供情報,“每紙賣銀二十元”,重賞之下,浙江曹娥江以東地帶的“漢奸”每日向英軍呈報的消息多達數十條,“該逆不論虛實,莫不犒給銀錢,以故此輩樂為被用。”(《道光朝籌辦夷務始末》)在原本少漢奸的寧波,“因鬼子占据半年,卻被洋錢哄誘,處處都有(漢奸)”。(《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四)》)
甚至還有不少“漢奸”被官兵制造出來。一些被抽調到前线的內地官兵到了廣東后,“兵將不相見,遇避難百姓,指為漢奸,掠奪財物。”(《道光朝籌辦夷務始末》)鎮江守將海齡親自下令“散布旗兵,滿城捉路人作漢奸,付邑宰監拷掠,不容置辯。”(梁廷楠《夷氛聞記》)海齡手下的兵丁則“在城上開炮開槍,擊殺貧民,指為漢奸。”以領獎賞。(《道光朝籌辦夷務始末》)
結果英軍未攻城,城內已嘩變,使得英軍順利拿下了鎮江。然而,就是這個海齡,在历史教科書中與关天培、葛云飛、陳化成等一起被稱為“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壯烈捐軀的清朝愛國將領”。(高中《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
英軍在发動戰爭前即注意到了這些中國社會的內情,說中國東南沿海的居民“特别愛貿易”,而且“絕不熱愛他們的韃靼統治者”,所以在戰爭中要“尽量少與人民做對”(《鴉片戰爭在舟山史料選編》)。
基于這一思想,義律一邊進行戰爭,一邊四處張貼布告,這些用中文張貼的布告總是說英軍的作戰對象是中國政府而不是中國人民,它們還讓廣州人去“想一想現在他們中間的外省中隊是不是真正的禍害”,試圖讓廣州人相信英國人是“這個城市真正的保護者”。
Daniel Blue wrote:
在這種清廷甚至比洋人更為暴虐的情形下
只要洋人願意付錢或給予相當利益
並且不侵擾百姓
百姓或地方士紳願意協助洋人
以避免地方受害的情況
也就不奇怪了
如果你要把這樣底層的百姓
跟日偽南京政權的汪精衛相比擬同為漢奸
小弟是不能苟同的
科普 wrote:
嗯,是的,文中"漢奸"一詞是清政府公文引用的
按照後來人的說法應該叫做"幫助英法義軍討伐滿清韃子"
------------------------------------------
順治:中國這地方,能守住就守,守不住的話,從哪來回哪去
康熙:將來之亂,不在蒙古,而在中國
雍正:朕以外國之君,主中國之事
乾隆:朕乃夷狄之君,非中國之人
慈禧:辮子不可去,辮子去,中國不亡而大清亡
寧贈友邦,不與家奴
維新派保中國不保(我)大清
出身滿族的清宮女作家德齡在其《清宮兩年記》(珠海出版社31~33頁)一書中提到:
她父親告訴她,他們不是中國人,但卻是中國人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