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煩要評論IDF時有兩本書 請先翻一翻再來討論除了前面某樓所講的 我當年的偶像--華將軍的著作以外李永炤將軍的著作也麻煩看一下 李將軍已經在前幾年過世也是很傳奇的一位工程界的前輩對於當年 AT-3 與 IDF 的研製與背景會有一些心得與了解這都是我小時候的故事 恐怕很多網上的小朋友都還沒出生今天有人辯論IDF的滯空時間 我必須說 論經據點其實都不太能夠說服人如果要公平比較 需要用同一個任務需求來作為比較的基礎例如 飛機從地面啟動 地面滾行的時間 起飛跑道長度 爬升速度 巡航速度 任務執行狀況 都要規範這樣才能用公平的方式來比較滯空時間 IDF的滯空時間40分鐘其實是講某個"任務狀況"的滯空時間如果只是要滯空時間長 那就全程不開後燃器 用軍用推力起飛後 收油門 慢慢爬升到高空撐著等到快沒油了 慢慢收油門 滑降回機場 滯空時間不就很長 這是民航機的飛法 哈哈說出來會給人笑的如果要比較 橘子跟蘋果是不能拿來相比 立足點不太一樣 怎樣比都不公平TFE-1042(F-125)跟F-404其實算是同一個時期與設計概念的發動機 但各有其設計的特長當然了F-414這類新發動機已經跟F-404又不可同日而語
houmh wrote:這樣發生戰爭時 IDF 會很有壓力 隨時要注意油沒了...(恕刪) IDF是典型的中高空攔截機,它的任務是在預警雷達或預警機發現敵情的時候,依照戰管指揮人員的命令在指定的時間到達指定的空域作戰,所以在設計上力求縮短接戰時間,等它飛到沒油這輪空戰基本也結束了,其他就交給友軍吧!(如果還有友軍)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麻煩要評論IDF時有...(恕刪) 我前面貼過了,現在再貼一次!漢翔改良IDF 力爭高級教練機訂單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467642漢翔自己的評估是教練版IDF滯空時間"有希望"到100分鐘,這不太可能是用開AB攔截作戰的模式去評估的對吧?所以我想應該不用擔心所謂"不公平"的問題.另外一般來說滯空時間如果列出有攜帶副油箱的數據,那通常都是用巡航速度做計算標準,應該沒哪個飛行員會帶著副油箱開AB吧?
軍事是政治的工具,在現在的政治環境下,怎麼會有人期待外購買的到T50?如果軍事上想怎樣就可以怎樣,台灣現在早就有新潛艦了...現在的政治氛圍,支持自製的氛圍比外購的氛圍還要來的強烈,而且就算是外購,提出購買『韓國貨』的T50,這個案子到政府能過關嗎?
有關IDF及TFE-1042-70的的發展歷程,與其在網路上看一些似是而非的資訊,不如找以下的書籍研究研究1.雲漢的故事---IDF戰機引擎的研發過程剖析作者:華錫鈞編者:李振昌出版社:中國生產力中心出版日期:1997/02/122.IDF之父-黃孝宗的人生與時代作者:黃孝宗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01/03/203.戰機的天空—雷霆、U2到IDF作者:華錫鈞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1999/11/234.台海翔鷹 IDF 研發的故事作者:楊葆芝出版社:雲皓出版日期:1997
樓上這些書都有一些歷史了 恐怕要圖書館或舊書攤才找得到這些書 對於裡面的內容或許出於主觀但以前老一輩吃的苦 許多年輕一輩的不了解當初的苦而採取全盤否定 令人感到難過1982年上海公報的威力其實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完全消散 更何況1980年代北京與華盛頓交好台灣自主國防的處境跟現在相比真的很不一樣 能夠想辦法搞到那個地步實在是不簡單先不說漢翔 單單飛U-2出生入死 華將軍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傳奇 半夜把U-2降落一個荒郊野外的機場穿著全身太空衣與面罩 邊向機場的辦公室借電話 邊喊著"TOP SECRET" 真的是經典的一幕其實IDF改成教練機的提案到底滯空時間是多久 我也沒意見也沒研究但所謂航空器性能的比較是必須在同一個立足點與假設狀況來比較真的要比較 是採取所謂的 GROUNDRULE 基本要件相同然後給予同樣的 MISSION PROFILE 任務需求來計算飛行的操作 這樣算是才是一個公平的比較所謂的數據 有些是屬於銷售的資訊或是有一些其他但書的狀況立足點不同也未知 要如何去比較是不可能的 所以並不科學更重要的是 各式機型的性能比較也非只有一個參數來做為性能比較的根本所謂"滯空時間"應該是好幾十種飛機性能參考的依據其中之一大家引經據點但沒有切中實際 吵來吵去沒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