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我大致懂,不過現在台灣有的喜歡蓋比較高樓層的原因是在把棟距拉大+高樓景觀好,但我個人不喜歡,因為台灣有地震,還有停電的話會爬很累,公設比也比較高...台灣人可悲呀 wrote:超高大樓這類建蔽率小但是有超高容積率的建物,早就退流行了
chiashin wrote:大樓的棟距主要跟容積率、建蔽率有關,跟土地是不是私有,關係不大! 大陸蓋個社區,土地是國家的、馬路是國家的,台灣能這樣算嗎?拿棟距對台灣這類土地私有化的國家來說根本毫無意義。講棟距,不講容積率,本末倒置。根據同學轉述,高容積率建築往往會對鄰近建築產生遮蔽效應,現在先進國家都在說日照權、通風權了,還在追高其實是很落伍的。
b108463 wrote:現在台灣有的喜歡蓋比較高樓層的原因是在把棟距拉大+高樓景觀 對岸來台灣玩總愛說,台北很落後,跟大陸三級城市差不多,樓都矮矮的(10層上下),不像大陸大城市來的高又大,台灣真的很落後。我當消防的國中同學就說,著火你就知道要高樓層還是平房了,要高容積率還是低容積率的了。這次英國公寓大火死一堆人的公寓,就是屬於大陸人最愛的這種超高容積率的公寓。
b108463 wrote:棟距跟建蔽,容積率相關...(恕刪) 我媽古早在建國北路買的公寓房子,容積率只有300%,滿滿一整排公寓,橫向完全沒棟距,前後棟距就是前六米巷,後2米防火巷(就是所有地但不被建蔽率涵蓋的空間),再瞎扯「棟距」跟容積建蔽率有關係啊!
b108463 wrote:看來你應該是地主後代,應該獲取不少利益,一點都不了解一般人的辛苦!我現在能理解為何你擔心老共了!..(恕刪) 老媽賣眷村牛肉麵賣40幾年攢的,也是辛苦錢,中國人嘛,有土斯有財,當年買房子容易,永和、內湖都是一坪2萬買的,我們可沒炒作。我自己的房子,也是自己買的,只是從現在來看2001年的房價確實也是實惠多了。當年新店6、700萬總價的房子,存個百來萬就能買了,後面慢慢付貸款。看了下我房子的土地持分,不錯,還有4坪,原來我就是「地主」,這名詞在大陸還帶有負面形象。如果這樣算是你口中的「既得利益者」,那我只能告訴你,台灣的制度很公平,老老實實努力工作、省吃儉用、不攀附官貴,都可以成為「既得利益者」。去大陸生活幾年看看,你口中的「既得利益者」又是哪些人,台灣的制度相對於中國大陸的,還是十分優越的。
chiashin wrote:大樓的棟距主要跟容積率、建蔽率有關,跟土地是不是私有,關係不大!...(恕刪) 看過大陸1200%容積率的建案沒?浦東「湯臣一品」豪宅,容積率700%,以住宅來說,這是不可思議的高容積率,已經逼近台灣「商四」用地的800%!大陸非常有特色,容積率是浮動的,而不是法定的,金茂大樓的容積率還破2000%,這對照抄加州法令的台灣來說,根本不可能發生。
看来台湾人的洗脑真是非常严重,尤其是2000年以后,把以前反共妖魔化大陆和后来的反中妖魔化大陆给结合起来了大陆的高层住宅可以说是全东亚最稀疏的。常年实行的住宅楼间距系数(水平距离与楼高的比值)标准是“冬至日底层须有一小时日照。”对应大陆不同纬度,这个间距系数从0.5到3.1不等。台湾的维度低于大陆绝大部分城市,要满足这个标准的代价是比较低的。请问台湾居民区可以做到这一点么?详细条文可以参见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16年修订版)比办公楼的容积率我也是醉了。要比平均容积率谁比得过香港和曼哈顿?joshpls wrote:看過大陸1200%...(恕刪)